第80章 沈同志很不一般
顾清和吴导演一边聊着天一边就打算起身一起去西安城的郊区,不过还没有走几步路走一下看电话的大婶就开口道:
“顾清又是你的电话!”
“还是上回找你的那个沈同志!”
顾清皱了皱眉,这个沈同志并非是沈从文,具体的姓名他也不知道,只说算是他的书友,别的信息是半点也不肯透露。
不过从电话里面的聊天能够猜得出这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同志,而且非常懂文学,尤其是长篇文学,跟他聊起天来也颇有意思。
上到未来发展,下到陶唐虞朝夏禹殷商大周,各种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都能说出个道。
只要涉及到文章的地方,就没有他说不出来的。
吴导演听到了大婶的声音转头说道:“既然有人给你打电话的话,那你就先去接吧,地点的事情不急,现在正是需要巩固人脉的时候。”
顾清点了点头快步从楼上走下来,从大婶的手里面接过了话柄,这一位沈同志该不会也知道报纸上面传的那些风言风语的吧。
“喂,你好,我是顾清同志,请问是沈同志吗。”
话筒的另一头传来了一道苍老的声音,隐隐约约带了几声咳嗽声,不过苍老声音之中却隐藏着一种霸气。
“嗯,我是看报纸上面你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看样子来势汹汹,不把你身上咬一块肉是绝对不肯罢休啊,你打算向他们妥协吗!”
顾清现在一想起这个事情就有一肚子的火气,雄鹰国的人敢这么撒野不就是仗着现在的大形势吗。
顾清在这件事情上面说什么也不可能服软的,这做人底线是绝对不能够跨过的,心黑了写出来的文章也黑了。
“妥协?怎么可能!我还能怕他们这点小把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我夸他们的中世纪环境好!”
“我顾清没这个脸面,我只写实事求是的文章,想利用文化这个缺口搞我们,最起码在我这边这套行不通!”
电话那一头的声音没有第一时间回复,而是响起了一阵鼓掌声,“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才能算是我们华夏的好男儿。”
“同志你的入会考核我这边算是通过了什么时候回燕京?我们两个亲自见面一下,还是说我西安找你。”
顾清听了沈同志这么说,突然一脸的蒙圈什么考核,他记得他最近也没有参加什么关于加入协会这方面的。
对了刚才老人的关键词里面有燕京,这么一想的话的确是有一个燕京作家协会,而且还是由茅盾同志亲自考核的!
而且茅盾只是笔名,茅盾同志的真名也姓沈,该不会这个沈同志就是茅盾同志?
“请问您是茅盾同志吗?”
“没错,我是茅盾同志,我已经看过你的文了,文章水平虽然说有点不太合我的心意,可能是我没法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了。”
“不过经过你刚才的这一番再加上陆元新等人对你的了解,那一点点小小的差距也可以抹平了,算你通过了。”
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失去了翻译的机会,但因此获得了进入作家协会的权利。
这也就意味着那所谓的三条舆论,非但没有给他造成影响,反倒让他多了一条在华夏作家圈的人脉?
“同志你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呢!”
“我最近在忙着西安这边拍戏,想要回来的话时间不确定,毕竟是现在资金链断了,但这戏还是得接着拍下去。”
电话那一头的茅盾拨了拨手里面的几张零钱,“那我就先不打扰你了,要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见面吧。”
顾清挂断了电话,眼神里面依旧是有止不住的兴奋,因为那三条舆论带来的一些不愉悦伴随着这一通电话全部消散了。
“是谁给你打电话了,刚刚还那副样子呢,突然又变得这么高兴了。”
“是茅盾同志!”
吴导演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同样也跟着开心了起来,不过这种愉悦在几秒钟之后,最后重新消失。
“尽管是茅盾同志,我们面前的现状依旧是改变不了啊,我们赶紧去踩点吧,你不是还要抽出时间来写文吗。”
经过吴导演和顾清长时间的在山间攀登,最终把《西安的荔枝》那部分情节定在了太兴山上,两人一致认为此处的景色比较更适合当时的拍摄情况。
顾清在敲定完最后一个拍摄地点以后又急匆匆的回到招待所,招待所里面堆着的是最近寄来的一些信件。
有来自各个地方的,顾清现在并不是想着看信件里面的内容,而是能不能捡漏到几张猴票,从而争取到翻盘的机会。
只要能够攒够一定数量的猴票,等猴票开始涨价的时候,再将带邮戳的转手卖出,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不过在看这些信件之前,顾清还有那三条舆论的事情要处理,面对那三条明晃晃的言论,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言论这东西要是说对了沉默,要是没说对就得狠狠还击了。
顾清拿起毛笔洋洋洒洒的针对那三条言论开始逐一进行驳回,并写上了相关的事实,然后分装在了一起。
顾清打算把这份辟谣信件分别给《淮海日报》,《燕京文艺》,《燕京电视台》和一些零散的小报刊,通过这些来进行辟谣。
《淮海日报》只要他这边在理很大概率是会帮忙的,《燕京文艺》收了信件就会以单位的身份出手调停。
至于燕京电视台顾清不对这个东西抱有什么希望,毕竟他们两个之间除了上回美食的事情没有再发生过什么,写一封就当试试运气吧。
顾清做完了关于舆论的事情,才随手抓起面前的信件,把上面的猴票撕了下来,取出里面的一小封信件。
这一封乍一看好像是读者来信。
实际上在一封的读者来信写上了路遥的名字,底下还有一份《延河》的样刊,在样刊的下方还塞了一张稿费单。
这段时间一直没有来收拾邮件,没想到《延河》已经把稿费发到了西安这边,《显微镜下的大明》字数一共有2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