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章(王本四十一章)
【题解】
本章认为,素质不同的人会对大道采取不同的态度;接着指出现象与本质之间有时看似矛盾,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最后指出虽然大道很难被常人所理解,然而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成就了万事万物。
本章帛书与王本较大的不同有两处:第一,甲本与乙本虽然没有分章,但根据帛书原文次序,实际是把王本的第四十章与四十一章的文字颠倒了。也就是说,按照甲、乙本,王本的第四十一章应该在第四十章的前面。第二,文字不同,比如王本作“大器晚成”,而甲、乙本作“大器免成”;王本作“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而甲、乙本作“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等。
甲本 [上士闻道①,堇能行之②;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③;下士闻道,大笑之④,弗笑,不足以为道。]
乙本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王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释】
①上士:素质最高的人。下文中的“中士”指素质一般的人,“下士”指素质低下的人。甲本中的本段文字全部残缺,依据乙本补。
②堇能行之:就能够努力按照大道去做人做事。堇,通“勤”。积极努力。
③若存若亡(wú):若有若无,将信将疑。亡,通“无”。意思是说,素质一般的中士听说大道以后,因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他们对待大道的态度是将信将疑。
④大笑之:应理解为“大而笑之”。认为它大而无用、迂阔空洞而加以嘲笑。大,用如意动词,认为道大而无用、迂阔而不切实际。笑,嘲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下士素质低下,无法理解大道,所以嘲笑大道。如果把“大笑之”理解为“大声地嘲笑大道”,亦通。古人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个层次——道、术。“术”指各种技术,它可以为人们直接带来切实利益;“道”类似于今天说的哲学原理,而哲学原理无法为人们直接带来切实利益。但古人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术”,而且还要把“术”上升到“道”的高度去把握,这才算得上高层次的人。
【译文】
素质最高的上士听到了大道,就能够尽心尽力地按照它去做人做事;素质一般的中士听到了大道,若有若无,将信将疑;素质最低的下士听到了大道,就会认为它大而无用、迂阔空洞而加以嘲笑,如果不被素质低下的人所嘲笑,大道也就不足以成为大道了。
甲本 [是以建言有之曰①:明道如费②,进道如退③,夷道如类④。]
乙本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王本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⑤。
【注释】
①建言:立言,讲话。类似今天说的“格言”。一说“建言”是书名。甲本的本段全部残缺,据乙本补。
②明道如费:明白易懂的道理听起来好像难以理解。费,假借为“昧”。高明《帛书老子校注》:“‘费’字假借为‘昧’。”幽暗不易看清,引申为不易理解。
③进道如退:鼓励人前进的道理听起来好像是在让人后退。以退为进、反败为胜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田完子与越人之战,《吕氏春秋·似顺》记载:“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田成子篡夺姜氏齐国政权之后,其兄田完子认识到田氏新政权的真正敌人不是在国外,而是国内那帮希图恢复老王朝的旧臣宿将,于是就借越国来犯的机会,率领他们痛痛快快地打了一次败仗,让齐国的大部分旧臣宿将死于战场,少数侥幸逃脱者也不敢回国。田完子就这样借刀杀人,铲除了田成子的国内潜在政敌。
④夷道如类:很容易做到的道理听起来好像难以施行。夷,平坦。比喻容易办到。类,通“颣”。朱谦之《老子校释》:“今按:‘颣’‘类’古通用。”颣原指丝线上的结节,形容不平坦,不顺畅。引申为难以做到。
⑤颣(lèi):原指丝线上的结节,形容不顺畅,引申为难以做到。
【译文】
因此格言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听起来好像难以理解,鼓励人前进的道理听起来好像让人后退,容易做到的道理听起来好像难以施行。
甲本 [上德如浴①,大白如辱②,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③,质真如渝④。大方无禺⑤,大器免成⑥,大音希声⑦,天象无刑⑧。道褒无名⑨,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⑩。
乙本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王本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⑫,夫唯道,善贷且成⑬。
【注释】
①浴:假借为“谷”。谷,山谷。引申为空虚,一无所有。甲本本段残缺较多,据乙本、王本补。
②辱:通“𪑾”。黑垢,黑色。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
③建德如偷: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厚道。建,建立,建树。偷,刻薄,不厚道。比如,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位从平民登上帝位的人,然而他的许多行为看似不厚道,甚至被人们误解而称他为“无赖皇帝”。
④质真如渝(yú):品质最纯真的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本质最纯真的人,不会固执于个人成见,能够因民顺物而变。渝,变化。
⑤禺(yú):通“隅”。角。
⑥大器免成:最大的器具,是不求最终完成的。因为最终的“成”就意味着完结,不仅失去更进一步的可能,甚至会走向衰落,这就是《老子》二十五章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本句讲的和“大成若缺”(四十五章)是一个道理。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帛书乙本‘大器免成’,世传今本皆作‘大器晚成’,‘免’‘晚’虽可通用,但孰为本字还须研究。楼宇烈云:‘愚谓经文“大器晚成”疑已误。本章言“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十八章言“大制无割”等,一加“大”字则其义相反。“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无声”;“象”为有形,“大象”则“无形”;“制”为有割,“大制”则“无割”。唯此“大器”则言“晚成”,非“器”之反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经文,此句《甲》本残缺,《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或为“晚”之借字。然据以上分析,又似非“晚”之借字,而当以“免”本字解为是。二十九章经文“天下神器”,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器”既为合成者,则“大器”当为“免成”者,亦即所谓“无形以合”而使之成者。如此,则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文义一致。’楼说甚是。”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则作“大器曼成”。有人认为“曼”应读作“晚”,有人认为应为“慢”的借字,有人认为“曼”是“无”“不”的意思。《广雅·释言》:“曼,无也。”因此,把本句解释为“大器无成”,于义较王本更为可取,若作“大器晚成”,则与上下句例、文意不甚合。
⑦希声:无声。《老子》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⑧天象无刑: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清它的形状。天,应为“大”,一说假借为“大”。刑,通“形”。一说“大象”指大道,大道是无形无象的。
⑨道褒无名:伟大的道是无形无象的。褒,广大,伟大。无名,空虚。也可理解为不可名状。本句王本作“道隐无名”。
⑩善始且善成:既有良好的开始,也有良好的结局。本句王本作“善贷且成”。
⑪大器晚成: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本句虽不如“大器免成”义长,但也没有违背老子的思想。王本《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此类言论在《老子》中还很多。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最终还是追求成功的,只是提醒人们不可走向极致,因为物盛必衰;更不可居功自傲,因为自傲者必被众人抛弃。
⑫道隐无名:大道无形无声。隐,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
⑬贷:施恩惠,帮助。
【译文】
甲本、乙本:
最崇高的品质反而好像一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好像是黑色的,伟大的品德反而好像有许多欠缺,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厚道,品质纯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看不到它的棱角,最大的器物是不求最终完成的,最大的声音反而无法听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清它的形状。虽然伟大的大道是无形无声、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就是这个大道,能够使万物既有良好的开始,也有良好的结局。
王本:
最崇高的品质反而好像一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好像是黑色的,伟大的品德反而好像有许多欠缺,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厚道,品质纯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看不到它的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法听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清它的形状。大道虽然无形无声、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就是这个大道,善于帮助万物并且成就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