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五丈原,家翁魏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0章 黄氏,月英

姜维突然递出的橄榄枝,着实让魏正感到意外。

不过,既然大家都是聪明人,魏正也就没有多此一举去询问姜维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毕竟,若非要姜维解释原因,那岂不是逼着他夸赞自己,这种行为就有点“凡尔赛”了。

看似谦逊,实则炫耀。

就好比当年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老神在在地问赵云:“你们冀州人都去投奔袁绍,你为什么来投奔我啊?”

结果被少年气盛的赵云狠狠怼了一顿。

魏正可不想重蹈公孙瓒的覆辙,让彼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于是,魏正神色诚恳,直接说道:“我的字乃是丞相所起,虽说丞相并未明确收我为徒,但在我心中,一直都视丞相为恩师,对他老人家敬重有加。

伯约兄你年长于我,又长期承蒙师父的悉心教诲,学到了诸多治国理政、行军打仗的本领。

我理应以兄长之礼相待,日后还望伯约兄多多教导我,我们师兄弟能为大汉多做些事情。”

闻言,姜维颇为意外,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魏延的儿子。

这番话,魏正既表明对诸葛亮的敬重,又恰到好处地拉近了与姜维的关系。

言语之中尽显真诚与谦逊。

姜维微微仰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追忆,缓缓说道:“当年,某被府君抛弃,入不得城,回不得家。

惶惶好似山野之犬,不知前路在何方,幸得老师收留。

老师他毫无嫌隙的接纳了某这个敌国之将,还对某悉心教导,毫无保留地将学识、谋略倾囊相授。

并委任以重任。”

姜维说着低头看向双手,仿佛能看到诸葛亮曾经拉着它,教授排兵布阵的场景,“丞相常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我辈之重任,无论出身何处,只要心怀此志,便是志同道合之人。

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此生愿为丞相效犬马之劳,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某,某对不起他老人家。”

闻言,魏正神色古怪。

与人相交,最忌讳的便是交浅言深。

以姜维的聪明,怎么可能无厘头的来说这个话。

姜维这番话看似推心置腹,实则暗藏试探。

不过,魏正也清楚,两人本就有着相同的目标与方向,实在没必要遮遮掩掩,猜来猜去,以致出现嫌疑。

于是,魏正目光坚定且虔诚地望向丞相的墓,神情凝重地说道:“伯约,你对丞相的忠心,天地可鉴,更从未有过任何对不起丞相之处。

只是这朝堂之事,错综复杂,有些立场,天然便是对立的。

丞相一生为公,心怀天下,其忠诚与贤能,可比肩霍光。

在对待家事之上,更是汲取霍光的教训,至今良田不过十五顷,桑树不过八百棵,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弟均官不过长水校尉,子乔与民同苦以致早卒。

然而,当今陛下却并非汉宣帝那般贤明睿智,能够领会丞相的良苦用心,与之默契配合。”

说到这里,魏正微微停顿,继续道:“在我看来,陛下的行事风格,倒有几分类似齐桓公。

齐桓公虽有称霸之雄心,却也容易在治国理政中因一时的疏忽或私欲,做出错误的决策。

如今丞相已然离世,好比管仲故去。

我们作为丞相的弟子,丞相的追随者,当肩负起继承他老人家遗志的重任。

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就绝不能放纵天子犯错,而应当竭尽全力去矫正陛下的错误行径。

若不然,朝堂之上恐会出现诸多如易牙、竖刁、开方之辈。

这些奸佞小人一旦得势,必然会祸乱朝纲,致使大汉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到那时,我们在上,如何衣锦还乡。

在下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去面对丞相的在天之灵,又如何向先帝交代?”

姜维听着魏正的一番言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以推心置腹来试探魏正,不料对方竟真的和他推心置腹起来。

按道理来说,他的目的达成,应该很开心才是,但是心情却愈发沉重起来。

魏正这一番话,实乃大志!

姜维深以为然地说道:“忠贤所言极是,如今丞相已逝,陛下身旁若奸佞当道,则后果不堪设想。

忠贤,既然你我心意相通,往后便携手共进。

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能让大汉江山毁于一旦,绝不能辜负丞相与先帝的遗愿。”

“说了这么多,你们要不要喝水呀?”

就在魏正和姜维言说之时,一个奶声奶气、清脆悦耳的孩子声音,忽然打破了这略显凝重的氛围。

魏正和姜维先是一愣,而后下意识地回过身。

只见不远处,一个大约四五岁模样的小女孩,正努力朝他们走来。

手中稳稳地提着两个水袋,那认真专注的模样,仿佛正执行着一项重要的使命。

小女孩生得极为可爱,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清澈而灵动。

牙齿洁白整齐,粉嫩的小脸蛋,白里透红,就像熟透的水蜜桃,让人忍不住想要轻轻捏上一捏。

魏正见状,急忙快步迎上前去。

待到跟前,他蹲下身子,和小女孩平高。

这才小心翼翼地接过小女孩手中的水袋,脸上满是温柔的笑意的说道:“谢谢你,果果。”

声音中带着一种不自觉的宠溺,仿佛怕大声一点就会惊扰到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天使。

“不用谢。”

小女孩也笑了起来,眼睛弯得像月牙一般。

纯真无邪的模样,让魏正和姜维原本有些紧绷的心情,都放松了几分。

这时,又一个年岁稍大些的少年迈着沉稳的步伐,从一旁缓缓走了过来。

少年约有七八岁的模样,身姿挺拔,眉眼间透着一股聪慧与英气。

他身着一袭素色的衣袍,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显得格外整洁利落。

只见他走到魏正和姜维面前,像模像样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角,而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子弟的风范。

礼毕,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明亮,用清脆稚嫩却又努力装出沉稳的声音说道:“魏君,姜君,嫡母请你们过去用飧。”

话语间透着郑重,仿佛传达着一项极为重要的指令。

魏正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起身对少年说道:“喏,我们这便过去。”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跟着少年往不远处临时搭建的房屋走去。

这两个孩子,自然就是丞相的一对儿女,大的是诸葛瞻,小的是诸葛果。

一路上,诸葛果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他们,像是在确认两人有没有跟上。

诸葛瞻则在一旁规规矩矩地走着。

魏正和姜维见了黄月英,赶忙恭敬地行礼,齐声口称“师母”。

黄月英看了魏正一眼,心中虽有些诧异他如此称呼的缘由,但也并未多问,只是抬手示意他们入座。

众人先是安静地用餐,待饭毕,仆人端上茶水。

黄月英轻轻抿了一口茶,目光渐渐变得悠远,缓缓说起诸葛亮的旧事。

言语之间,隐隐有把家眷托付给魏正和姜维的意思。

魏正心中一怔,瞬间明白了黄月英的心思,她此时竟存了死志。

无论是聪慧的诸葛瞻,还是可爱的诸葛果,亦或是诸葛亮的另外一个儿子,都并非黄月英亲生,而是诸葛亮妾室所出。

这些年来,黄家在一次次的动乱迁徙中,可谓是历经磨难,家族中的亲人男嗣大多死伤殆尽。

也正因如此,诸葛亮才能毫无阻碍地完全继承黄家的资源。

只是如今,随着诸葛亮也离她而去,年近五十的黄月英,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和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