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北伐的真正追求,华夏脊梁--志气
“陛下,有什么觉的不妥的,但说无妨。”
诸葛亮说道,若是现在不把这个小皇帝的疑虑解决了。
万一出征之后,又从成都之内,发出一纸召令。
那自己就会真的进退两难了。
他也更知道,刘禅之所以改变主意,一定是因为听到了他人的谏言,
“父亲大人,是孩儿向陛下谏言,阻止北伐之争的。”
诸葛瞻挺步上前,躬身道。
诸葛亮转过头,看向诸葛瞻,并没有太多的惊讶。
是长能耐了,尽然能找到办法说服皇帝。
他可是知道,刘禅可不是什么傻子,不是随便一人的话,都能劝服住的。
更重要的是,刘禅可是被他洗过脑了的。
在有了基本的认知后,想要说服,那就更加的困难。
是何等的建议,能够说服刘禅反对北伐。
若只是今早上的那一番言论,那就还差远了。
诸葛亮拔高声音道:“小儿无知,枉议国策,乃是重罪,若是在家中说说也就罢了,但是向陛下进缪论,可是要重罚的。”
这是不按常理出牌了。
蒋琬和刘禅的脸色也是大变。
他们都深知,诸葛亮严于军法,若有犯,必定不会留情。
说过了还好,说不过的话,那对于诸葛瞻来说,可不是好事。
这怎么不让人担心。
马谡,诸葛亮的爱将,那可是说斩就斩的。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
马谡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还未来得及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技能,就被斩了。
对于人才来说,过分的严罚,也是不利的。
如果真的是,每失败一次,就要斩是那主将。
就算是人才济济的曹魏,也是禁不住这样的折腾的。
所以,在刑罚之上,诸葛亮是有些严苛了。
按照他的做,那最后能活着的,那就只有常胜将军了。
“孩儿知道,自然会承受相应的后果,孩儿还是以为北伐不可取之。“
诸葛瞻只能硬着头皮往上撞了,谁让阿斗这么的不靠谱呢。
一道旨意就完成,根本就不用上演父子相争的戏码了。
“不可取,还是你之前所说的,不得天时地利人和吗?”
诸葛亮的神情更加的严厉了几分。
诸葛瞻是有才,但是过分的卖弄学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势必要给他一点教训才是。
不然,让其如此发展下去,轻则误己,重则误国。
“非也,乃是势不可为之,当今天下之势,孩儿以为没有人比父亲更懂了。”
“昔时,父亲便已计定天下三分了,时至今日,天下也果然是三足鼎立,此前多次北伐,是在逆势而为,逆天而战,岂能成焉?”
声音洪亮,诸葛瞻据理力争。
他一番话后,三人都均有所感,望向诸葛瞻的目光,都各异色。
这份言语,将北伐定性了,也是将多次北伐的成果全部否定掉了。
半晌之后,大殿之内,还是无声。
刘禅和蒋琬的目光也是一移,放到了诸葛亮身上。
心中都为之一紧,这是莫名的。
换做是谁,也不敢戳到诸葛亮的肺管子里啊。
丞相对于北伐事业,可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如今,却是被自己的儿子全盘否定掉了。
“相父,你没事吧,思远,童言无忌,不要放在心上。”
刘禅轻声安慰道,深怕诸葛亮,一口气没挺上来,就真的没了。
“老臣没事!”
诸葛亮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
“瞻儿之言,怕也是朝中众臣之语,可能也是陛下的不解之惑,大势如此,为何臣要一直北伐?”
是这样的。
虽然每次,在朝堂上,诸葛亮都能以理服人,但是总让人觉的好像不太对,又说不上是哪里的不对。
如今,无人。
诸葛亮也要说出自己北伐的真正原因了。
三人,无一例外,都在这一刻屏气凝神。
“臣如何不知?逆势之难为,正所谓:知天易,逆天难,然,难道知其之所难,而便不为之吗?”
诸葛亮神情正然,一一看向三人,更有教导之意。
于其而言,这三人,都是诸葛亮看重之人,是蜀汉的未来。
“每及社稷倾危之际,皆有仁人志士而奋起,力图改变危势,此乃是正气志气。”
“北伐可败,但志气不可断,臣之所为,仅此而已。”
“臣以身作则,屡次北伐,便是让世人知道,复兴汉室,犹有人在。”
话音落后,诸葛亮如释重负,整个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他的做法,又有几人能懂呢?
如今说了出来,但他的负担变轻了太多。
他知天文,识地理,岂不知事不可为之。
诸葛瞻此时也了然于心了。
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就是如此,为了志气。
接着,诸葛亮走近,行至诸葛瞻的面前。
“思远,为父知道你聪慧,如今年岁,便已通晓天下大势,为父亦不如之。”
“但,知与行,却不能一概而论,有知其可为而为之,也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也不知道,他现在的话语,诸葛瞻是否能够听懂。
“孩儿受教!”
诸葛瞻双手举礼,微微一躬。
他确实将北伐的原因看的太简单了。
诸葛亮所追求的,并不单单是北伐的胜利。
他所要追求的乃是横贯华夏数千年的气节。
六出祁山的不屈。
零丁洋畔的不甘。
崖山之上的决然。
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身可亡,而不可废其节。
“但,孩儿亦是认为,不可北伐之。”
懂了诸葛亮的苦心,但也并不意味着诸葛瞻会同意他继续北伐。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留下丞相一命。
没有丞相的蜀汉,那真是不一样了。
诸葛亮北伐,蜀民富足。
而到姜维北伐是,蜀民皆如菜色。
在内政的出来上,姜维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水准的。
这也和蜀汉内部的争斗有关。
姜维对于蜀汉的掌控,可是也不及诸葛亮的十分之一。
多处被本地的氏族所制约。
“哦,那你便说,为何不可北伐之。”
如今,诸葛亮也已经开始正视诸葛瞻了。
单单以其今日的表现,就足以称的上惊艳了。
就算一些朝中的大臣,也没有这般的见识。
诸葛瞻,能勉强和自己坐而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