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73/53107373/b_53107373.jpg)
第50章 武举掩滞,军校
“没有李成梁的纵容,老奴想崛起是不可能的。”
“而统一建州女真,是老奴崛起的第一步。”
“明朝对女真人的策略就是分化瓦解,与蒙古人一样,不使其统一。”
“但李成梁却任由老奴坐大,养寇自重的结果就是养虎为患。”
朱翊钧不知道李成梁现在是否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思。
但辽东要引入其他镇将,不使李成梁一家独大,却是他已经做出的谋划。
“希望戚继光能为朕推荐强将,改变辽东的战争格局。”
朱翊钧一直工作了近两个时辰,才把辽东情况基本搞清记住。
如此一来,明日宣召李成梁父子,便能言之有物,直指要点。
“有点乱,还是自己不太熟悉这段历史。但询问李成梁父子,应该就能搞清楚。”
朱翊钧已经准备用十年时间,将辽东打造成稳固的基地,以应对抗倭援朝。
如果李成梁只是战功卓著,但却不能完成这个目标,也不会得到重用。
甚至于,朱翊钧已经有了调离李成梁,另委大将前往辽东坐镇的想法。
久镇一方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山头主义,朱翊钧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辽东将门军头是深怀警惕。
其实,明朝出现将门是不可避免,皆来自于军户制和武官世职制的痼疾,造成了阶级的固化。
什么军户、匠户、倡优等等,几乎都是世袭的职业,能够在后天加以改变的人不多。
所以,祖辈从军,自己在军中还能得到照顾和提拔,代代传承,将门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李成梁家族,还有与李家并称的“东李西麻”的麻家,出色人物是麻贵。
还有武将联姻,就又形成了另一种依存的关系。
比如麻家,联姻对象就是马芳家族。
马芳家族也是将门,马芳是嘉靖年间明军第一高手,有“勇不过马”的赞誉。
而且,大明内部名将排名谱,马芳的名声还在“俞龙戚虎”之上。
因为祖上传承,以及联姻而成为将门的。
以后还会有祖家和吴家,代表人物则是祖大寿和吴三桂。
所以,朱翊钧现在只能是暂时承认现状,并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渐杜绝根源。
“武举也是选拔军官将领的一个途径,只不过,在军队中没有根基和人脉,很难冒头出彩儿。”
“而且,如果没有退出机制,也没那么多官职可授。”
朱翊钧在越来越了解大明军政财经吏治的种种弊端后,恼得直挠头。
明朝实行武举制度,本来是为了收民间遗才。
所谓“延揽英雄,广储将帅”,内可平定叛乱,外则抵御外侮。
但从武举产生之日起,武举的选将功能就并不显著。
武举出身者不仅授职低卑,且常常淹滞,其推用之途颇为不畅。
而且,明朝对武举的授职不规范,低级武官出身的武进士一般只授予幕职及守堡等职。
三科武举的推用更不待言,而武举人例不授职。
所以,武举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影响力相当低微。
嘉靖间,武举仕途停滞的现象就开始增多,大量武举候缺待职。
而武举三年一行,旧科还未推尽,新科已开始淹滞。
以至于,“武科谒选者往往淹滞至一二十年”。
万历八年,兵部就指出了武举停滞,难以推用的现状。
当年仅执籍待推者就达一百八十余,武举的停滞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武举设科本以取将,若只选不用,武举也便失去了其设立的意义。
而武举推用艰难,许多出身武举之士待补京师,经济负担沉重。
因为在武官的推用中,明朝尤其重视对世职的推补。
武官推补的原则一般为“首重世职,次及武科,原不滥及白徒”。
但明朝又开纳级之例,而内官、戚畹等常常奏讨、乞升、恩荫其子侄等亲属为武官,
到了正德年间,武官人数已增长到了十万。此后,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
所以,朱翊钧认为必须形成退出机制,使新旧交替正常进行。
这样才会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也不使无能之辈尸位素餐,占着坑不拉屎。
而且,朱翊钧并不只是想扩大武举来多方面选才,而是要建立军校,武举就是第一批学员。
当然,他得是校长,给军校学生加个“天子门生”的头衔,在军队中也能好混一些。
这还是开始,以后要不断地抽调各地的军中将领,到军校进修。
一是学习和进步,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
其次则是毕业后的调剂分派,尽量打破山头主义。
陆军军校是第一步,以后还要建立海军军校,推动大明军队向正规化、近代化的转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朱翊钧命陈矩退下,慨叹着又拿起工部的奏疏。
在京城搞房地产也不能全部面向商贾和富豪,也要照顾到低收入群体。
没错,朱翊钧要工部调查京城内的贫民窟,要进行棚户区改造。
简单地说,他想盖屋建房,作为廉租房来惠及百姓。
在洪武年间,太祖曾在南京建屋两百多间,用来给无家可归者居住。
后来,太祖又下令全国推广。
曾经要过饭,太祖对乞丐的苦,深有体验。
但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巨大的开销使得地方叫苦不堪。
因为可行性不高,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永乐迁都,为了迁徙人口,使北京尽快繁华起来,才算是正式推出了“廉租房”制度。
当时称之为“廊房”,在京城按照所处区域分为大中小三个档次。
“大房”盖在北安门、宣武门、海子桥、钟鼓楼附近,共有四百四十三间;
“中房”盖在西直门内,共有二十九间;
“小房”盖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附近,共有三百二十九间。
可以看出,“大房”都盖在繁华区域,“小房”在偏僻区域,而“中房”介于二者之间。
租者三月交一次房租,租金也分三个标准。
如果换算成后世的货币,“大房”月租一百七十四元,“中房”一百二十元,“小房”一百一十六元。
便宜不?若是在后世,那些北漂族不得乐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