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领会领导的 真实意图
中国人有意见不会直接表达
很多人念了书以后,并未变得聪明,只是好像知识比别人多一点而已。因为在学校里念的书,什么理论观点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可是时间长了,他的脑袋就僵化了,失去了判断分析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他就发现,没有人会清楚地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容易一下子就混乱了。于是他会对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产生误解,以至于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哭笑不得。
人们刚进入公司时,基本上是普通员工,是被领导者,他要处处跟领导者打交道,如果不能明白领导者的心思,简直没法开展工作。因为中国人有了意见,并不会直接表达,经常会拐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当领导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时,你若不能领会领导的话中真意,只会处处碰壁。很多人没法适应这种情况,只怪领导不把话讲清楚。可是中国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不会直来直往。这一点怪不得领导者,年轻人应该自己学会适应。如果人们不了解为什么领导者言不由衷,或者不明白自己如何建言献策,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大家细细领悟,干部更要仔细体会。
第一,领导者经常是言不由衷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太复杂,需要我们揣摩。有一句话尤其让我们害怕,叫“隔墙有耳”。“隔墙有耳”真的会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以前还会说:“哪里有这个墙啊?那儿没有人啊!”现在有针孔摄像机,放在哪里,你怎么知道?所以,以前的老话在当今社会尤其管用。
以前我们都把“千里眼”和“顺风耳”当笑话,现在却天天生活在“隔墙有耳”的恐慌里。现在爱用手机的人最容易泄密,很多人在洗手间里面打电话,洗手间来来往往多少人啊,你怎么知道谁在里面,谁在外面?你如何知道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人?
所以,领导者在和你说话时,经常言不由衷。并不是对你不信任,而是真的难以知无不言。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揣摩领导的言外之意,而不能追问他到底想说什么。迫使领导把话讲清楚,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因为你若逼他,他会想,我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你还要问,我只能随便说一些假话了。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很多被领导者到最后会感觉上当受骗,其实哪里有骗局,是你不懂得揣摩而已。
第二,有些话由于条件的限制,领导者不方便讲,被领导者要替他讲出来。其实身为领导者,越是位高权重,越不方便随便讲话,不管对外对内都是如此。比如,对外谈判的时候就是如此。现在大家都在学西方的那套谈判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是要吃大亏的,而且是吃闷亏的。西方人的个性是:我充分准备,你也充分准备;我实实在在,你也实实在在;我对你诚恳,你也对我诚恳;一切准备结束,我们开始谈。而中国人会说:“那有什么好谈的,不要谈了。公事公办嘛!”中国人一开始不会完全坦白,因为对方会杀价,于是我们会这样想:如果一开始就说实价,你一杀,我如果一毛钱都不能让,你会觉得没有面子,但是如果给你让价,我就吃亏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我们现在学西方的“定价模式”,是不是很好的经商方式呢?其实不是,但却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被大企业牵着鼻子走,这是最可怜的。所以,我一直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少理那些大企业。大企业要学西方,让它们去学,与我们无关。
最适合中国人的谈判方式是,领导者不说话,由员工出面当恶人。这个原则运用得好,会为公司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当对方把价格杀得很低时,员工要拿出勇气当面反驳,然后再由领导者来打圆场。这样一明一暗,才能收到奇效。
中国人有很多时候是需要“丑话说在前头”的,但有些“丑话”若是由领导者说出来,杀伤力就太大了。而由员工说,即便伤害了对方的感情,领导者也可以用一句“年轻人不懂事,不要和他计较”来挽回局面,并且适当调整“丑话”的内容,做到不伤和气。
第三,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有些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就怕先开口,泄露自己的心意,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闲聊,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真实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形势。中国人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说一些废话,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势,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对方难免会说漏嘴,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对方到底是怎样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被领导者应该懂得谨言慎行,如果是初入社会,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更要学会保持沉默,多听听人家都说什么。特别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你不开口,大家还不认为你不懂,你一开口就说错,大家表面不说什么,心里也会轻视你。要是说了不合时宜的话,惹怒了领导,更是得不偿失。
当领导者询问意见的时候,有些人为了表现得积极一些,往往想着一鸣惊人,抢先说出自己的看法,唯恐被人抢了风头。可是等你说完,往往发现,不管自己说的多么有道理,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而且后说的人可以针对你的观点,有的放矢,处处占上风,甚至会把你的观点批得一无是处,弄得你相当没有面子。
你先发言,就等于让自己站在亮处,人家把你的底细摸得很清楚,而且在你说的过程中,人家可以组织语言,若是存心挑毛病,保证把你驳得体无完肤。你先说,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何况你资历浅,对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
“先说先死”不一定只针对被领导者,只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被领导者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领导者的批评,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说,自己被批评很正常。但是万一领导者说错了,被领导者指出其毛病,那领导者就会很尴尬:发火,显得自己没度量;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因此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逃不掉“先说先死”的困境,你不要以为既然这样,索性就抱有“大不了一死”的决心,反正都是个“死”,不如说个痛快。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领导者会怕你,但内心对你十分恼怒。但如果你可以做到怎么说都不会“死”,大可以先开口。若是只能做到“说得好领导认为是应该的,说得不好就会死”,那还是少开口或者后开口为妙。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领悟“先说先死”之前,便勇敢地“有话直说”,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却依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也从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或者已经惹祸上身却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大家要谨防一种人——他们往往鼓励你先说,然后不同意你的话,就大肆抨击,抓住你话中的漏洞,添油加醋来陷害你;若同意你的观点,也可能把你的话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最好的做法是,你说话要含含糊糊,让对方不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并不是你表达能力差,而是明哲保身的一种体现。说话“点到为止”,自己说一部分,让别人猜一部分,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说先死”的人,会落得难以沟通的评价,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能够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
人们在接受“先说先死”的教训之后,也要体会“不说会死”的道理。一味不说,同样死得很惨。中国人具有“占了便宜还卖乖”的心理,所以领导者很矛盾。当他问你的意见,你畅所欲言,他却有可能骂人;如果你不说话,他更会不高兴。
你如果平日总是沉默寡言,别人问你几句话,常常只能得到简短的答复,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大家不了解你,有时会构成升迁的障碍,不可不慎。哪个领导者会对他不了解的人委以重任呢?特别是当领导者需要你说话的时候,你装聋作哑,领导者更会觉得你不堪大用。比如,领导者需要你解围的时候,你却装迷糊,使得他颜面扫地,他能不火冒三丈吗?
因此,我们应把说与不说合在一起,不要将它们分开。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你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而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量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说与不说,多说与少说,都应该谨慎,甚至多说与少说比说与不说更应该慎重。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突然不说了,这两种情况都会被领导者认为你心理不平衡。
一个“说”字就包含了这么多学问,这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个员工,尤其是干部必须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