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师附小

季羡林到济南是来求学的。叔父先是把他送进曹家巷一所私塾,并给他起了学名。按照季家的家谱,喜子属于林字辈。林什么呢?叔父十分仰慕宋代那位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于是为他取名羡林,字希逋。塾师是婶母的远房亲戚。上了不久,就因为他太顽皮,要求家长“另请高明”。私塾读不成,那就上学堂吧。1918年,季羡林进入一师附小。学校全名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称升官街,图个吉利。

附小校长由一师校长王士栋兼任。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是山东教育界的名人。民国初年,他担任过教育界的高官,同鞠思敏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学习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精神,新旧共蓄,兼容并包,因而在学界享有盛誉。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人生变幻莫测,过了16年,1934年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教书,王士栋也在这里教历史,他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季羡林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季羡林一想到竟和自己当年的校长同事,心里就憋不住直乐。

季羡林在一师附小待了不到两年。两年初小学习生活,没有给他留下多少记忆。唯一残留在脑海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但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他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学生不会写这个字,就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写完了这个字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那时季羡林迷上了玩推铁环。他找来两根铁条,把一根揻成一个圆圈儿,另一根揻成曲尺状,这样就可以推着滚了。他上学也不忘带着铁环。南关大街上人多车多,铁环推不成,可是一走到僻静的升官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光滑平整,他推着铁环轰隆隆地跑过,一口气跑到学校门口,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李长之是季羡林在一师附小的同班同学,后来他们在清华大学又成了同学,彼此的友谊保持了几十年。

那时候,季羡林野性未驯,性格外向得很。他喜欢打架,欺负人,也被人欺负。有一个男孩子,比他大几岁,个子比他高半头,总好欺负他。最初季羡林有点儿怕他,时间久了,忍无可忍,就同他干了一架。他个子高,打季羡林的上身;季羡林个子矮,打他的下身。后来两人搂抱着滚在双杠下面的沙土堆里,打得难解难分,没有决出胜负。这时上课铃响了,他们各回自己的教室。从此,天下太平,这个同学再也不敢欺负季羡林了。

季羡林有时也欺负别的孩子。有一个名叫刘志学的小学生,比较懦弱,被季羡林选中,成了他欺负的对象。季羡林让他跪在地下,不听就拳打脚踢。他如果敢于反抗,季羡林就会收敛一些;如果逆来顺受,季羡林就变本加厉。有一次,刘志学受了欺负,回家向家长诉苦。刚巧,他家同季羡林的婶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父母便找上门来,季羡林免不了挨婶母一顿臭骂,这一出闹剧终于落幕。

上初小的时候,季羡林还做过几次“小生意”。在他上学的路上,位于新桥的一家炒货店,门面不大,但这里的五香花生米——济南话叫“长果仁”——咸香脆,赫赫有名。有一次季羡林突发奇想,用买早点的钱买了半斤花生米,拿到学校用纸包成几个小包。同学们都想尝尝新桥花生米的美味,纷纷掏钱购买。第二天,他仍然照此办理。几天下来,季羡林居然赚到了几个小钱。如果这生意一直做下去,说不定季羡林还会发点儿小财。可惜他见好就收,财运也就与他无缘了。

季羡林离开一师附小并不是因为毕业,而是因为转学。王士栋是个新派人物,“五四运动”一来,积极赞同新文化运动,很快就把文言文的国文教材换成了白话文。课本中有一篇著名的童话《阿拉伯的骆驼》,内容是:在沙漠大风暴中,主人躲进自己搭起来的帐篷里,而把骆驼留在门外。骆驼忍受不住风沙之苦,哀告主人说:“让我把头放进帐篷行不行?”主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把前身放进去行不行?”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全身都进去行不行?”主人答应后,自己却被骆驼挤出了帐篷。谁知,课本被季羡林的叔父看到了,这位守旧的家长大为不满,说:“骆驼怎么能说话?荒唐!转学!”于是季羡林就转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