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病历本
喝了好一阵,贺悬才在赵裕医师怪异的目光中,长出了一口气,放下茶盏。心满意足地说道:“好了,赵大夫,我们来谈谈给张老爷看病的事吧。”
你这?
赵裕一时无语梗塞,他刚才想说啥来着?
那贺大夫不按常理出牌,让他把刚要说的话都忘了。
但他未开口,他旁边的小娃就开口了:“你就是惠民药局的贺大夫?你有什么本事敢跟我祖爷相比?我祖爷曾在湖广地区行医三十年,人人交口称赞,尊为赵神医。又在前内阁首辅徐老爷府上供职二十年,备受赞誉,治过多少贵族王侯。你有什么功劳?你身为小辈,见了我祖爷,就该跪下行礼,怎么却敢在这与我祖爷论短论长?”
那小娃站在赵裕面前,大声呵斥着,颇为神气。若是不知道的见了,还以为他就是名满天下的赵大夫呢?
贺悬看了看那小家伙,没说什么,只是发笑,他问赵裕道:“这位小娃,请问是您的……”他话留半句未说完。
赵裕尴尬地把孩子拉到自己身后,讪笑道:“这是我家小辈,带他出来见见世面,见笑了,见笑了。”
他向贺悬,还有围观着的张老爷赔罪道。
张居正见此呵呵一笑:“无妨无妨,小孩子家……吵闹些,添些生气。”
年纪越大,他就越喜爱这些小孩子吵吵闹闹,因此并不反感。
而贺悬,他也不是那种会跟小孩子计较的人。
他没说什么话,只是打开药箱,把那一叠厚厚的纸拿了出来。
“在下行医,确实没有多少时间,若论功劳,惭愧,恐怕没有多少。若论医药,诊病,我也不如赵大夫。但在下能与赵大夫同坐在这里,凭得不是这些,而是在下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之长,恕在下嘴快,赵医师名满天下,只怕也不如我这一手。”
笑着,他把手上那叠纸放在了桌子上。
一下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贺悬手上那叠厚厚的纸吸引了。
张居正忍不住好奇心,率先问道:“贺大夫,您手上的这是……?”
贺悬笑着说道:“老爷,请先容卑职卖个关子,问一声赵大夫。”
他微笑着把目光转向了赵裕:“赵大夫,敢问您给多少患者开过刀,死亡率是多少?”
“死亡率?”赵裕眉头一皱,虽然不知道他口中的死亡率是什么意思,但仅凭“死亡”二字,恐怕就不是什么好词。
“就是说,您开过刀的病人里,有多少是治好了,有多少是死了的?”贺悬问道。
“这,我……谁会刻意记这些东西啊?”赵裕一时舌拙,竟不知该如何回话了。
“人命关天,怎能不记呢?连患者怎么死的,死多少都不知道,怎么能说自己是个称职的医生呢。”贺悬笑着说道。
他手上的那叠纸,就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病历本。
通过病历本,医生可以开始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体征、诊断以及治疗过程,同时在医疗纠纷中成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病历本也能为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案例,同时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在现代的病历本使用之前,医生们或许会有意识的去记录自己诊治过的病人,但绝不会如此详细和系统,也很难去追溯已经诊治过病人的康复情况。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病历本,才有了现代医学。
而病历本的发明时间是1793年,很明显,明代的赵裕医师不可能知道这个东西。
“这是186位经我手诊治患者的就医记录,包括症状、病人特征、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他们全部都经过了或大或小的开刀手术,其中死亡数……是二,186起开刀手术,只有两例死亡。”
他笑着,把那一叠纸分别递开,赵裕医师和张居正、张敬修分别拿了一摞,开始观看起来,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
“其中第一例是肩膀贯穿伤,患者不小心被粪叉扎透了肩膀,虽然经过消毒处理,但伤口还是溃烂流脓,不治而亡。”
“第二例是足部穿刺伤,患者不小心踩到了上有锈钉的烂木板,虽然消毒处理,但还是感染了破伤风,不治而亡。”
“所有记录均标注有姓名籍贯住址,可随时前往求证。”贺悬笑着说道。
186例患者死亡2例,在现代医院属实骇人听闻,从院长到护士恐怕都要追责。但在现代医学没有发展的明代,这简直就是天上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了。
“186位患者死亡两位。”张居正略微皱起了眉头,原来贺神医也不是完全保险。对于他来说,虽然93人死1,不是那么容易抽到。但这风险还是有点大了。
那赵神医呢,他怎么样?
这个时候,他心目中动手术的人选,已经比较倾向于赵神医了,但当他把目光转到赵神医身上的时候,才发现赵神医的眼睛已经瞪得有糖葫芦这么大,嘴巴张着,表情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张居正不是医生,对外科手术没有概念,但赵裕清楚地知道186分之2的死亡率代表了什么。
莫非他是仙人临凡不成?
他有心觉得这位贺大夫是在弄虚作假,诓骗自己,但病历本上明明白白标注着的姓名,籍贯。贺医生也跟自己说欢迎求证……容不得他不信。
他旁边,那小娃忍不住开口了:“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万一你弄虚作假,随便找纸写了点东西诓骗我们怎么办?”
赵裕猛地拉了一下他的胳膊:“别乱说话。”
“祖爷,我怎么就乱说话了。”那小娃还有些不服气地说道:“难道我说的不是真的吗?”
他又看向了贺悬。
贺悬笑呵呵地回道:“我若作假,有什么好处吗?直接说在下才疏学浅,请赵医生动刀,自己等着白拿一千两银子不好吗?再说了,这上面有姓名有籍贯有住址也有生辰,若是觉得我弄虚作假只管去求证便是。”
一千两银子,离了京够买一百多亩地,从此逍遥自在当个地主多好,何必冒着风险在这弄虚作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