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思维](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39/53273539/b_53273539.jpg)
因时因地制宜,大家合理配合
由于重视个人义务,必须善尽自己的责任,因此在“一内涵二”的群体生活中,人们必须适应时空变化,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还要自动配合他人,以求整体的提升,如图5-6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758DA/3174143740444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utq_71_53500_m.jpg?sign=1739538071-hbUeiS4Yw76oOBcxlQkwpPM09n3o9ZLV-0-939f1073006a290a32be8711b8049471)
图5-6 因时因地求配合
例如,任何行事,先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务求因时因地制宜,以求有效;不但考虑自己的处境,而且要关心别人的变化,才能彼此协调,取得密切的配合。
依理而行,成为大家努力的准则。法律是死的,不能适应时空的变化而适时修订,只能提供参考,不必死守。
例如,乘坐汽车要不要系紧安全带,理应尊重各人的自由选择。但是出于公共安全,减少意外伤亡起见,可以法律规定,强制大家遵行。至于未规定地区,仍旧由各人自行依理判断,自己决定,也自行负责。
理大于法,理的层次高于法,是“一内涵二”社会的通则,不合理的法必须修订,否则大家就不愿意接受。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最后还是依理而行,合理就好。一切依法办理,有很多人不服气。
例如,警察处罚横穿马路的行人,被处罚的人,常常提出许多理由,企图获得警察的谅解而不予处罚。
点睛之笔
太极动而生两仪。由于太极是一,内涵阴与阳两种因素,所以太极会动,而且会产生两仪。宇宙万物之所以变动不居,就是因为万物都是太极,各自内涵阴阳两种相异的因素,互相激荡,而发生变动。这种“一内涵二”的观念,在中国已流行数千年。
“一内涵二”同样要求“是非分明”,只是人不是神,怎么能够判断是非如同神明那样?人既然是人,必须提高警觉,慎断是非。何况任何事情,都有其来龙去脉,千万不能仅就一件事来论断是非,形成片段性的裁决,令人不服。为了慎断是非,不得不推、拖、拉,希望获得更清楚的了解。于是,性急的人就认为是非不明,而推、拖、拉也缺乏诚意,以致吵闹不休。我们可以说,“一内涵二”是“是非难明”。
“一内涵二”的一,其中原本会有两种矛盾体,互相激荡,才能产生变化,有变化才可能进步。“一内涵二”面对矛盾,是化解而不是制衡。彼此制衡的表面化容易形成对抗,各自坚持反而不容易化解。
要了解“一内涵二”的特性,必须“深一层想”,不能像了解“二构成一”那样,用简单化、透明化、表面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式,希望一下子就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