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情境(袖珍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最好说到不死

个案:

龚专员陪同刘经理出席公司的汇报会。刘经理站起来,把本部门的情况向大家做一番报告。龚专员洗耳恭听,发现刘经理遗漏了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他不慌不忙地在便条纸上面写下“老李赌气要打架”7个大字,然后偷偷地递给刘经理看,希望提醒他,把“门卫老李为了星期天出货居然没有人事先通知他,气愤地要找人打架”这一件事也顺便说明一下,以免引起大家的误解,认为本部门办事不够谨慎才引起老李的不满。想不到刘经理看了一眼,便顺手把便条纸往口袋里一塞,提都不提一下,弄得龚专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刘经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汇报结束之后,龚专员尾随刘经理回到自己的部门。他小心地问:“经理,刚才为什么不报告一下老李的事情?”

刘经理说:“谢谢你的好意,拿便条纸提醒我。但是,这一件事情我并没有忘记。我只是想来想去,总觉得不方便在开会的时候讲,免得老李恼羞成怒,吵闹得更凶,大家都不好看!”

请问:

1.刘经理为什么会这样做?对于龚专员的好意,是不是有所忽视?

2.龚专员这样做,对不对?

3.龚专员若是一点儿动作都没有,刘经理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4.能不能举出若干相似的案例?

5.说到不死,有什么要领?

分析:

1.我们可以虚拟一下,老李赌气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原来星期天休息日出货是不得已的措施。事先当然想到通知门卫,以便顺利放行。偏偏门卫室临时调班,改由老李值日。他一向自命为董事长的同乡,又是长一辈分的人,常常倚老卖老,谁的账都不买,这一天他自认为大礼拜天大家休息,也懒得看桌上的联络单。货车要出货时,他又不问青红皂白,横加阻止,引发一阵无谓的争吵。老李下不了台,硬说是事先没有通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承办的出货人员。

任何事情,都可能牵连若干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是”与“非”或者“对”与“错”。刘经理毕竟经验比龚专员老到,考虑的结果是:不提为上策。

刘经理这样处置,并不是不重视龚专员的善意提醒。但是,感谢归感谢,要怎样应对,还是需要自己审慎决定。

2.龚专员虽然年轻,但是他的举动,亦属可圈可点:一是他没有莽撞地在会议进行中把这件事说出来;二是他不是漠不关心,反正没有我的事,经理爱提就提,不提便不提,与我无关;三是他还会事后追踪,探问究竟,作为今后与经理配合的依据。

汇报时刘经理报告完毕,龚专员很可能警觉地发现经理遗漏了老李发脾气的事件,于是急忙站起来,补充说明一番,相信这么一来,刘经理必然气在心里,对龚专员有失去控制、难以掌握的无奈。而龚专员也会承受“先说先死”的祸害,往后的日子,会增加许多苦头,也会大大减低经理对他的信赖程度。

事实上,刘经理不但不感激他的补充,而且事后必定气冲冲地把龚专员臭骂一顿:“你以为你比我聪明吗?我坦白告诉你,老李的事我比你还清楚,比你还记得牢,只不过我比你谨慎,想了老半天才决定不提的,没想到你自以为了不起,心目中根本没有我,大摇大摆地就把它说出来。”

3.反过来说,如果龚专员在刘经理报告之后,一点儿表示都没有,万一真的是刘经理一时大意,把老李的事件遗忘了,失去了一次最好的解释机会,那么,今后刘经理想起这件事,必然对龚专员产生若干抱怨与不满。

他不但会怀疑龚专员的工作态度,认为出席汇报会时根本心不在焉,这种人谁敢信赖?而且会怀疑龚专员的忠诚程度,认为明明知道上司遗忘这么重大的事情,眼见解说的良好时机稍纵即逝,居然装聋作哑,不闻不问,这种人可靠吗?龚专员深受“不说也死”的祸害,也将是不知何日才能翻身。

4.小王陪老板到客户那里去谈判,客户提出某些要求,小王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便说:“可以接受。”老板气得满脸发青,当着客户面不便发作,回来后厉声指责小王:“到底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你简直存心要把我气死!”

小朱同样陪伴老板到客户那里去谈判,客户也提出某些要求,小朱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一句话都不说,拿给老板看。老板说:“不行啊!不够成本!”客户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这一套把戏,谁看不透?分明在作假,骗我做什么?

小丁有机会陪同老板与客户谈判,客户当场提出若干要求,小丁把计算器的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巴则一面说着:“不行,我们承受不了!”老板看见数字,心里明白,接着说:“不行是不行,能不能再想想办法?”

小王触犯“先说先死”的禁忌,使得老板毫无退路,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只有接受客户要求这一条死胡同,当然非常不高兴。

小朱却又“不说也死”,客户一看他话都不说一句,马上知道计算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老板空耍花招,也逃不过明眼的客户,徒然弄得彼此相当尴尬。

只有小丁最有本事,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当中,客户左猜右猜,多半有点迷糊。

5.不知道“先说先死”道理的人,往往死得不明不白。仅仅知道“先说先死”却不明白“不说也死”的人,一辈子吃亏,被“不说”害得死死的。

明智的人,必须在“先说先死”与“不说也死”的“品管上下限”之间,找出一条“说到不死”的活路,这才是符合品管要求的正常表现。“说到不死”是“要说”不是“不要说”,不过它提醒我们“不可不说”,却也“不可乱说”。如何在“不说”与“乱说”之间,说得恰到好处,便是“说到不死”的真功夫。

希望“我有话要说”的人,千万小心,磨炼一套“说到不死”的本领,才不会怨天尤人!

说明

部属和主管一同出席会议,当然都有发言的权利。但是既然代表同一部门,总得内部先协调一下,免得引起内乱,招致其他单位的嘲笑。龚专员要发表意见,如果事先征求一下主管的同意,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做法。刘经理责骂他“心目中根本没有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龚专员说不定搞不清楚什么“先说先死”以及“不说也死”的大道理,然而他究竟是中国人,能够明智地化解双重危机,用便条纸来达成“不说之说”的境界。说他“说”了,他根本没有说;说他“不说”,他倒是真的说了。中国人常说什么“说得好像没有说一样”,正是此理。

刘经理如果抓住汇报的时机,公开向各部门做一番交代,他看到龚专员的便条,可以装作没有看见的模样,把纸条放进口袋里,然后十分自然地举手示意,再度发言。大家认为他相当客气,把正事报告完毕之后,再度起立,才把这件事提出来。刘经理一方面很有面子,不会让人家误会自己不提,叫部属来提,或者做主管的居然忘记了,还是部属机警,及时加以补充说明。同时他的内心,十分感激龚专员,认为他聪明有余,而且忠诚可靠,此后重用他、信赖他,自是当然之事。

相反,刘经理如果认为此时此地不把事情抖出来,乃是明智之举。他打算私下向董事长报告,使董事长有面子来处理这件事,对大家都有利。他就会把纸条塞入袋中,然后若无其事地一声不响。心里仍旧感激龚专员的好意,而且暗地里赞叹,年纪轻轻,就这么机警而懂事,今后非重用他不可。

龚专员可以说是从“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的夹缝中,死里逃生,走出一条“说到不死”的坦途。

小丁是不是欺骗客户呢?我们从部属配合主管的角度来看,部属应该尊重主管的裁决权。小丁当着客户的面,不可能明白地说:“可以是可以,不知道老板同意不同意?”这种话不说还好,一说必然笑得客户仰面,气得老板低头!可见在这种场合,照实说是绝对行不通的。

那么,像小朱那样,沉默不说话,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太灵巧,马上联想到小朱的处境,说不出口,所以才一句话都不敢说。分析的结果,一定是承受得了,小朱才不敢说出口,否则他理直气壮,一下子就喊出来了。

既要尊重主管的最后裁决权,又要让主管真的有斟酌的自由,小丁的办法最好,便是口中念念有词,使客户费疑猜了。

打乒乓球的人,深受“先抽先死”的痛苦,不敢轻易抽球,结果难以招架,充分体会“不抽也死”,历经苦练,才能够达到“抽到不死”的境界,因而胜利在望。

要则

1.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说到不死。每说一句话,先用脑筋想一想是否妥当,是才说,不是的话再设法调整。

2.中国人说话,要说到对方听得进去。若是根本听不进去,一开口对方就拒绝接受,甚至产生反感或不满,那就不可能说到不死。

3.要对方听得进去,千万不能够存心讨好,因为讨好对方,并不是沟通的良好途径。不讨好,又听得进去,才称为妥当,才是合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