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吃瓜群众左侍郎

朱齐本来不知道要不要说,听得景泰帝问询,暗道正中下怀。

他深吸一口气,看着御座上那熟悉的脸庞,仔细思索了一下明朝的奏对礼仪,向前走了几步,躬身行礼,说道:

“儿臣认为诸位大人所荐人选,皆非上上之选!”

满朝文武俱是一怔。

往日那个缄默如金的太子,今日一开口便是这等虎狼之词,令众人纷纷愕然。

各位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议论之声渐起。

刚才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朝堂,现在又开始喧闹起来。

“肃静!肃静!”鸿胪寺官员急忙出来,连声高呼维护秩序。

兵部左侍郎、左春坊大学士商辂在旁边充当了一早上的吃瓜群众。

今日这锦衣卫指挥使一职的选任,虽说品秩不高,却也引得朝中几大势力悉数下场。

老谋深算的武清侯石亨、城府极深的内阁首辅陈循,就连向来持重的兵部尚书于谦都亲自出马。

更令他意外的是,素来沉默寡言、从不参与朝政的太子朱齐,竟在关键时刻将众人所荐尽数否决。

“殿下还是莽撞啊!”在他看来,太子此刻所为并非明智之举。

当今圣上正值春秋鼎盛,朝政大权尚轮不到东宫过问。为今之计,太子理当继续韬光养晦。

如今这各方势力角逐的漩涡,东宫若贸然插手,不仅难以如愿,更可能引火烧身。

商辂不禁为太子的政治智慧暗暗担忧,这般锋芒毕露,恐非储君之道。

“胡闹!”景泰帝听到这位一开口,他头就大了几分,这两个字终究忍不住了,“你且说说有何不妥!”

朱齐不以为意,心想:我如果告诉你,这两个人以后要害你,你如何能信?

不过他早已在心中准备了另一番说辞,此刻虽面色如常,手心却已渗出细汗。

按理说,他确实不应该越权专断,锋芒过露地阐述自己的政见,毕竟现在当家做主的不是他。

但他深知若不能在此刻说服老朱同志,待到木已成舟,恐难再挽回局面。

只见朱齐略作沉吟,缓缓说道:“英国公之弟张岳将军、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季铎等人之弊,诸位大人方才已剖析详尽,儿臣不必赘述。

而石彪将军身为武清侯侄儿,确实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堪称我大明一代虎将。”

朱齐话锋一转,语气渐渐深沉:“常年征战沙场之人,难免沾染杀伐之气,儿臣听闻近年战报中多处记载石彪将军滥杀降军。

沙场杀敌,保家卫国,此乃武将本分,原也无可厚非。”

说到此处,他微微一顿,似乎是感受到背后传来的杀人目光,因为脑中并未出现视频预警,朱齐便继续说道:“

然锦衣卫执掌刺探、监察、刑狱等职,面对的多是我大明子民。

若以沙场杀伐之心处置,恐非百姓之福,亦非朝廷之幸。”

既然都说到了这里,他也不管了,硬着头皮继续陈奏:

“至于指挥佥事门达,儿臣亦有所耳闻。此人虽素有'机警沉鸷'之名,然细究其在北镇抚司任上所为,并不光彩。

听闻坊间相传,门达办案,动辄施用酷刑,更有甚者,借查案之名行敛财之实,致使冤狱频发,百姓怨声载道。”

说到这里,他抬头偷偷看了一眼景泰帝神色,察觉并无异常后便继续说道:“昨夜儿臣遇刺一事,毕旺固然首当其冲,罪责难逃。

然而门达身为高级官员,锦衣卫中能够混进来历不明刺客,虽未有明证其与刺客勾结,但失职之责,确凿无疑。”

朱齐暗忖老子身为皇太子,就算自己是栽赃陷害,也不信这门达胆敢明里报复,心一横便把话说完:

“此等既贪酷又渎职之人,若再擢升指挥同知,儿臣恐锦衣卫纲纪将更加败坏,于国于民,皆为祸非福!”

话音落下,整个嘈杂的太和殿内重新陷入一片短暂的寂静,朱齐下意识地侧首回望。

只见身后数十位朝臣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有惊诧,有深思,更有几道目光中暗含锋芒。

御座之上,景泰帝凝视着自己这唯一的儿子,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倒是不像别人想的那样,觉得朱齐在朝堂上发表见解是锋芒毕露的表现。他认为,这天下终究是要传下去的。

而一个平庸的储君,加上一群太过睿智的臣子,并非江山社稷之福。

真正令他震惊的是,短短一日之间,太子的言谈举止竟判若两人。

石彪嗜杀真有其事,景泰三年大同镇守太监李路曾在密奏中阐述。而门达的劣迹亦曾有御史参奏。

但太子刚临朝听政不过两个月,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取的?且刚刚这番论述条理分明,论证严谨,哪里还像个九岁孩童。

“莫非有人在背后指点?”景泰帝目光在群臣中扫视,最后停留在昨日侍讲官商辂身上。

但转念一想,这等逻辑严密的见解,颇有几分道理,绝非临时抱佛脚所能得。

况且以商辂的为人沉稳,断不会教导太子如此言论。

“看来是皇儿长大了~”景泰帝暗自想到这里,既有点儿欣慰,又有点儿惆怅。

刚才还在吃瓜的商辂此时如芒在背,他分明感受到天子猜忌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他暗自思量:“我授课时从未提及这些事务,太子殿下如何知晓这兵部之事,这番见解从何而来?

今日阻挠石彪、门达掌控锦衣卫又是何意呢?”

念及此处,他不禁对这位年幼的储君又添几分好奇——这位皇太子似乎不简单。

殿中气氛凝重,兵部尚书于谦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他不动声色地将目光转向忠国公石亨,想要捕捉这位权臣是何反应。

只见石亨立于群臣之中,右手轻捻长须,面色如常,仿佛太子方才对其侄子“嗜杀成性“的评价不过是清风过耳。

这份镇定自若,反倒让在场众人暗自心惊——这位国公的城府,果然深不可测。

景泰帝不得不承认,太子这番分析确实切中要害。

然而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关系重大,岂能久悬不决?

沉吟片刻,潜意识使他目光望向朱齐,沉声问道:

“太子既言诸卿所荐皆有不妥,那依你之见,这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当由何人担此重任?”

朱齐刚才全神贯注地剖析诸位候选人的不足之处,却没来得及深思继任人选之事。

在脑海中飞速检索记忆中的史料记载时,他惊觉一个残酷的事实——竟找不出一位真正效忠于景泰帝的武将能够胜任此职。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一个大胆的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这个想法太过离经叛道,让朱齐自己都不由为之一怔。

然而面对景泰帝殷切的目光,这莫名奇妙的熟悉度,倒是让他顾忌少了几分。

朱齐深吸一口气,在脑海中急速搜寻着支持这个惊世骇俗提议的依据。

他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这番话很可能会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儿臣斗胆进言,”朱齐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兵部左侍郎商辂大人,或可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他分明感觉到殿中气氛骤然凝固。

就连一向沉稳的商辂本人,此刻也惊得手中勿板差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