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原则

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曾被排斥或服务不足的人口以数字化方式获得和使用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其核心内涵在于应用数字技术提高普惠金融水平。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交易,如电子货币(通过线上或移动电话发起)、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体验,并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传统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电商和社交平台的规模化和网络化效应,在商业模式、销售渠道和产品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普惠金融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普惠金融由此进入了全新的数字普惠金融时代。

1.4.1 数字技术有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大量的投资来购租房屋、雇用人员、安装设备,还要确保储存和运输现金及其他贵重物品的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通信网络的完善,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银行可以推动无网点化发展,有效降低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进而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例如,对物理网点没有覆盖的区域,银行可以通过在零售店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采取委托代理的方式为农民客户提供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需投入的机具成本和对零售店的运营补贴,要大大少于对网点建设的投入。另外,作为技术创新和金融支付创新的产物,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创造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客户往返银行网点的交通成本,并且信息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显性经济成本,也降低了包括时间成本的各种隐性成本。

1.4.2 数字技术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受银行物理网点偏少、人员不足制约,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银行的金融服务无法突破空间局限,无法为那些远离城镇、居住分散的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不能体现普惠金融普惠大众的精神。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金融机构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限制,延伸服务触角,扩大客户群体,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用户超过1500万,占全国手机用户的60%,M-Pesa汇款业务总额已超过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且已上线存贷款等金融服务。

1.4.3 数字技术有利于增加金融供给

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电子银行服务方式提供了条件,网上银行、ATM、POS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金融服务渠道,电子银行已成为当前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促进了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服务供给中。手机支付业务带动了通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在很多非洲国家,通信运营商通过为客户建立电子现金账户的方式甚至成为手机支付业务的主导方,而无需银行参与。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积极参与到网络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业务中,成为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据统计,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44.3%。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19.4%和16.8%。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余额宝规模已达1.58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4.74亿人。

正是鉴于此,2016年9月,G20峰会发布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首次进入了国际视野。在《原则》的界定中,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行为。它包括通过部署数字手段,为金融服务缺失或不足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的金融服务,匹配他们的需求,对客户而言成本可负担,对提供商而言商业可持续。数字普惠金融涵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电子货币、付费卡以及常规银行账户等。

《原则》是数字经济时代普惠金融的行动纲领,包含了8项主要原则,66条行动建议。八个主要原则分别是:第一,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技术有低成本优势,并且有广泛的应用,用数字技术来推广普惠金融有重要意义。第二,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与风险。任何创新都会使用户获得方便,但也会有一些风险,因此,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三,构建恰当的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框架。第四,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数字金融不管是支付、征信,还是其他信息服务,都需要社会提供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当局以及有关部门一起建设。第五、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在数字金融普及之后,要想方设法处理侵权、信息泄露等问题,平衡消费者保护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第六,重视数字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这是一种普及教育,让消费者都知道风险在什么地方,知道有这种金融服务的存在,并且可以非常简单、便捷地使用这种服务。第七,完善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在数字金融推广中,客户的身份识别是技术的关键,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第八,监测并及时报告数字普惠金融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