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文献选取及研究方法
中国的古代先贤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早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音韵、训诂、文字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语法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成果也散见在诸书当中。汉语在表示语法意义方面,主要不是依赖形态的变化,语法标志相对隐蔽,虚词和词序的作用格外重要。这一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关注,对虚字的分类和作用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只是多集中在释义的层面。
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有机会接触汉学和兰学,受到两种外来文化的刺激,他们得以在对比中分析语言特点,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也有不俗的表现,最主要的就是产生了清晰的汉语词类观。有了词类划分的意识,汉语研究就有了基本的条理,他们也因此发现了一些符合汉语语言事实的规律。
1980年,汲古书院出版发行的六卷本“汉语文典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小岛宪之和户川芳郎共同选编而成。丛书的序言指出:“汉语助字于构文发挥着微妙作用且变化多端,欲捕捉并非易事;尤以汉诗助字,更别有一层精微之妙。想要捕捉此种微妙,江户时代的儒学者们经历了重重艰辛。这份艰辛不仅在于阅读汉诗汉文时的被动,同时还在于想要以创作汉诗汉文为己任的能动之中。于是,产生了很多研究助字的专著。同时期的中国正值清代,王氏父子的《经传释词》,探究先秦古典中的助字,创见卓说不胜枚举,确实难以比肩。可是大典禅师的《诗语解》《文语解》《诗家推敲》举例丰富,胜过刘淇;荻生徂徕的《训译示蒙》、伊藤东涯的《用字格》,实属一流;即使二、三流的著作也各具其时代意义。如今本丛书将其汇聚一堂,以资汉学者参考回顾;也为国语学者、国文学者,提供易被忽略却不容错失的一面内容。”[15]
可见“汉语文典丛书”收录的十五位江户学者的著作,是存世著作中的典型作品,因而本书以“汉语文典丛书”材料为依托,选取文献进行探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汉语文典丛书”没有收录早期毛利贞斋的著作。毛利氏的《鳌头助语辞》受到后期《重订冠解助语辞》的覆盖;《训蒙助语辞谚解大成》只是一本俚谚抄,这两部著作本书不做分析。仅以《重订冠解助语辞》一书来探讨毛利氏的注释内容,观察江户早期的虚词释义面貌,且已通过《续修四库全书》找到此书存本。
表1-1呈现了《丛书》中收录的二十九种著作,简介各部著作的作者、刊行年份、卷数情况。其中部分著作是再版的版本,其刊行年份不能代表著作发生影响的最初时间,这点会在其后对应的正文中详加说明。另外,毛利贞斋的三部著作虽然未在“汉语文典丛书”收录之列,但作为研究的发端文献,将其一并列出,以示江户时代虚词研究文献的大致面貌。
表1-1 《汉语文典丛书》收录著作

表1-1 《汉语文典丛书》收录著作-续表

在“汉语文典丛书”收录的著作中,荻生徂徕《译文筌蹄》《译文筌蹄初编》《译筌后编》,以及松本愚山《译文须知》虚字部、实字之部,主要训释动词、形容词等,成书主旨在于讲解汉和翻译要领;皆川淇园《虚字详解》《实字解》也以释动词、形容词、名词为主,《助字详解》文字晦涩,难以译读;太宰春台《倭读要领》主要讲解汉文训读法;伊藤东涯《操觚字诀补遗》、青山居士《译文筌蹄字引》是附录性内容;北条让《助字辨》篇幅过小、疑未完成。因此,对于这些著作暂不做专门讨论,而以表1中列出的其他十八部著作为对象,来分析江户儒学者的古汉语虚词研究概况。从最初注疏、译解《助语辞》,到脱离《助语辞》展开独立的研究,再到江户末期虚词研究的逐渐衰落,依据研究的阶段性特点,其研究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江户前期,从1641年《助语辞》在日本翻刻刊行开始,到18世纪初《语助译辞》的问世,虚词研究依附于《助语辞》,围绕它展开翻刻、注疏、扩充、和译等研究工作,释义上以继承前代为主,辅以一部分个人见解。实际上是对《助语辞》及我国古代虚词注释成果的总结整理。作为虚词研究的发生期,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释义基础。后来,1762年问世的冈田白驹《助辞译通》也沿袭了这一时期《重订冠解助语辞》的释义成果,为便于分析,将此书也提到该期。代表性著作有:
(1)毛利贞斋:《重订冠解助语辞》[16](1717);
(2)三好似山:《广益助语辞集例》(1694);
(3)松井河乐:《语助译辞》(1719);
(4)冈田白驹:《助辞译通》(1762)。
第二时期是江户中期,从18世纪初荻生徂徕、伊藤东涯的著作开始,到18世纪中后期,皆川淇园、大典禅师的著作问世的这一时期,虚词研究脱离《助语辞》,以著者自己的见解,完成对汉语虚词意义、用法的训释。最突出的特点是,这一时期虚词研究以清晰的词类划分理论作为指导,思路开阔,结论可信。虚词研究的发展期,较发生期有了极大进步。代表性著作有:
(5)荻生徂徕:《训译示蒙》(1714~1715);
(6)伊藤东涯:《新刊用字格》(1711)、《助字考》(1716)、《操觚字诀》(?~1736);
(7)皆川淇园:《太史公助字法》(1760)、《左传助字法》(1769)、《诗经助字法》(1783);
(8)大典禅师:《诗语解》(1763)、《文语解》(1772)、《诗家推敲》(1799)。
第三时期是江户后期,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这一时期,除东堂弘的《助辞新译》取得了一些成果外,其他各书在研究中过度求新求异,释义多凭主观臆断,最终曾盛极一时的虚词研究由此逐渐衰落。代表性著作有:
(9)河北景桢:《助辞鹄》(1786);
(10)三宅橘园:《助语审象》(1817);
(11)释介石:《助字》(1861);
(12)东堂弘:《助辞新译》(1870);
本书以年代为纲,就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做出评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江户时代有影响的汉语研究著作的得失,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去探讨这些著作的研究特点,揭示其释义方法、术语体系,以及汉语词类观等内容。此外,江户正值我国明末到清代前中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如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经传释词》等书,均不乏精辟说解。因此,将中日同期的虚词研究加以比较分析以凸显各自的研究特点、确定其学术价值。
关于汉语白话的研究著作,则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教材的特点,分析冈岛冠山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原则等。涉及的教本包括《唐话纂要》(1717);《唐译便览》(1726);《唐话便用》(1726);《唐音雅俗语类》(1726);《经学字海便览》(1725)。
[1] 王勇主编《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第4页。
[2] 〔日〕八木壯一主編《宮内庁書陵部影印集成2·日本書紀二》,東京:八木書店,2006,第160~161页。
[3] 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93页。
[4]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第291页。
[5] 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第193页。
[6]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第292页。
[7] 石崎又造:《近世日本における支那俗語文学史》,東京:清水弘文堂書房,1967,第417~421页。
[8] 鲁宝元主编《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江户时代唐话五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61页。
[9] 〔日〕牛岛德次:《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甄岳刚编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0] 王寶平:《清代中日学術交流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
[11]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第389页。
[12] 杨初晓:《日本研究汉语语法的历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3] 王宝平:《〈操觚字要〉考》,《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14] 王雪波:《荻生徂徕〈训译示蒙〉的古汉语虚词研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王雪波:《伊藤东涯的古汉语虚词研究》,《东方学术论坛》2017年第3期;王雪波:《江户时代皆川淇园的古汉语虚词研究》,《东方学术论坛》2018年第3期;王雪波:《日本江户时代〈助语辞〉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15] 翻译自“汉语文典丛书”第一卷序言,第1~3页。
[16] 《重订冠解助语辞》是《鳌头助语辞》的精校本,两书只是精疏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