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医学人类学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经期女生的身心调理与制度应对

为了应对月经带来的痛经、虚弱、头疼等身体不适与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经期女生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层面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生理方面,主要通过药物调理、饮食节制对经期进行日常护理,并对痛经、月经周期不规律等问题进行干预。心理方面,通过休息、听音乐舒缓等方式,缓解经期出现的负面情绪。社会层面,通过合适的衣着等方式,进行自我形象的管理;并在经期与课程、考试安排等冲突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请假、休息,等等。

(一)生理层面:身体调理

女生在生理层面针对经期的身体调理,包括改善痛经与月经周期的药物的介入,以及经期的饮食禁忌等一些注意事项。

是否对痛经进行药物或其他方式的调理,取决于主体对痛经的看法。一般来说,在疼痛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女生会认为痛经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一旦痛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痛经就是不正常的,需要多休息或通过药物进行调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敏感度、承受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到什么程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访谈发现,很多有过强烈痛经经历的女生都会通过药物缓解经期疼痛:

我觉得就躺在床上休息吧,就只有这个办法。比较严重的话会去看一看,适当吃一些止疼药来缓解一下自己的疼痛,好像现在也没什么很好的办法吧?……我没有看过医生,我就是吃止疼药,就布洛芬啊那种止疼片。好多止疼药上面会写着治痛经。

(菲菲)

大多数女生认为,周期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是衡量月经是否正常的标准。因此,当自己的月经周期与正常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时,她们会通过药物来调节月经周期。

上研一的第一个冬天,那时候因为感情啊、学习压力啊,乱七八糟的事儿攒一起,然后我又减肥,把身体弄垮了。11月份来了三天“大姨妈”之后,12月份就再没来过,然后我就去医院看。医生给我开了药,不吃那个药的话,我就不会来“大姨妈”,我到现在还得每天吃药。那是一种长期的避孕药,就是给我调雌性激素的……雌性激素不正常,我只能靠吃药来调节。

(紫淑)

访谈发现,女生在对痛经进行西药调理时通常是自行用药,而针对月经周期的药物调理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药物的作用上,中药主要以调理身体为主,用药时间较长,一般需服用半年以上。西药则为短期避孕药,用以调节女性的雌性激素,连续服用20天左右即可,服完药即来月经,长期循环服用即可将月经周期控制在稳定的范围。

我之前有大概两个月没有来月经,然后我就去医院了。(医生)说是因为我的雌性激素太少了,然后给我吃了短期避孕药来调节月经,作为处方药来的,所以我还蛮推崇短期避孕药的。因为它既可以调节你的雌激素,也可以收到一个好的避孕效果。……从第一天正常吃到停药的那一天,你肯定会来月经,一定会来月经,所以这样慢慢地调理下去,你就会有一个稳定的月经周期。

(傲雪)

除了在痛经很严重与月经周期不正常的情况下受访女生会用到西药,其他情况下,她们主要采用中药与饮食调理、注意日常生活禁忌等方式来应对身体的不适。这种实践不是来自专业医学场景,而多来自家人、亲友等的建议与认知。

在《文化语境中的病人与医生》一书中,克莱曼将复杂社会的医学体系分为大众、专业及民间医学三部分。其中,专业医学由组织化、系统化的医学组成;民间医学是非专业化、非组织化的医学,指萨满师、占卜师等民间治疗者的实践;而大众医学是个人、家庭、社会网络及群体的医学信仰与实践,是一个外行、非专业者、非专家的大众舞台,是健康问题最早被感知、界定并处理的场所。当人们接受民间治疗者或专业医生的治疗后,会把相关知识带回大众领域,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Kleinman,1980:24-70)。在长期的濡化过程中,大学女生也参与到大众医学的建构与实践之中。在经期的身体调理中,受访女生有喝姜汤、红茶的,有熬中药的,有不碰冷水、不洗澡的,有自己买止疼药的,还有很多经期的注意事项与饮食、洗澡等方面的禁忌,这些无疑都来自她们所掌握的大众医学知识。

月经期间我吃东西会特别注意,我平常是能吃辣的那种,就是比较重口味,辣啊、酸啊都比较喜欢。来月经的时候我就会特别注意不吃这些刺激性的东西,这个就是说在饮食上有注意。然后就是洗澡、洗衣服会有注意,就是说不会碰凉水,就是无论在哪个季节都不会用凉水,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我也会用热水。

(韩玉)

有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我就会不舒服,所以(来月经的时候)所有凉的东西我都不碰,刺激的、辣的东西我都不吃,然后一些运动啊什么的基本做不了了,就是尽量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

(秦尔曼)

访谈发现,女生在经期的很多禁忌与中医的体虚、性阴、冷热、静躁等理念有关,比如不碰冷水、不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等,这表明中医与西医相比虽然在专业医学领域处于劣势,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医理念与实践却构成了大众医学的基础,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月经期间会过得比较健康一点儿,守常识,比如不能吃冰淇淋,不能吃太辣的东西,忌辛辣啊、油腻啊这些,会吃一点儿巧克力,会在饮食方面有一些不一样。也会注意保暖,比如穿厚一点儿的袜子,因为中医有性凉的说法对不对?就说在月经期间免疫力会下降,你可能会容易生病,你应该要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大概就是在这些养生的方面有一点儿不同吧。

(碧凡)

觉得作为女生吧,本来身体就是那种偏阴、凉性的,而且我本身就有点儿手脚冬天会冰凉的那种,所以说我就是会特别注意。呃,还有我觉得就是不想以后因为这种不太注意落下病根儿。

(范柔)

经期的身体是一种“在泄漏的身体”(Rudge & Holmes,2010:58),它的排泄物被多数受访者认为是不干净的、“是身体在排毒”,因而更加需要被有效管理。经期的身体还被认为是“可传染的身体”。有一位受访者表示,当她推迟多天没来月经的时候,会让正处于经期的朋友与她多接触,好把“大姨妈传染过来”。因此,月经被认为是可以传染的,且身体充当了有效的中介。

综上,经期的身体不仅是脆弱的、易于生病的,而且是排毒的、不干净的,甚至是可传染的。多种不同的身体面向与样态促使女性采取不同的调理与护理措施,以对身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保持健康,恢复到洁净与正常的轨道上。只有个别受访者没有剧烈的痛经体验与其他不适,因此她们会该吃吃该喝喝,日常生活受到很小的影响。而对大多数女生而言,“月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正常的饮食、学习、作息等被打乱了,还要针对身体的不适、脆弱感与不洁等采取相应的调理与护理措施。

(二)心理层面:情绪管理

戈夫曼指出,个人情绪的表达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考虑到所处情境的要求(戈夫曼,2017:14)。在独处时,无论有什么样的情感,都不需要压抑、控制它,而是可以自然地表达。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多时候都处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随时在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即便在大学生宿舍这样相对私密的空间,学生也时时处于与室友的互动之中。此时,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过于受内心情绪的影响与左右,就会造成尴尬局面,打破和谐的互动进程与良好的交往秩序。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会管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证个体与他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顺利进行。

情绪管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管理、疏导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抑制或消除不良情绪,以保证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由于雌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女人在月经期比平时更容易激动、更神经质、更喜怒无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波伏娃,2011:52)。医学用“经前期综合征”这一术语专指经期女性的情绪波动与紊乱,这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它向公众传达的信息是:由于受月经控制,女性在经期情绪变得极其不稳定。因此,女性在经期需要对情绪做更多的管理,以保证正常的社会交往。然而访谈发现,经期女生的情绪的确会受到行经的影响,但没有完全受其控制,达到所谓“情绪受荷尔蒙支配”的程度。

在30名受访者中,有2位表示在来月经之前她们会变得烦躁,好像“憋着一股情绪堵在身体里”,而一旦来了月经,反倒因为月经的流出,“好像那股情绪也随着发泄出去了”,整个人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其他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情绪会受月经干扰,在经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甚至莫名其妙地想哭等负面情绪。一般来说,情绪的波动程度与经期的身体反应成正相关。痛经等负面反应越强烈,情绪越容易受影响,情绪波动越大。对这些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的确是经期女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生活顺利进行,以及社会交往正常开展。由于有了多年的月经经验,不少受访女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管理情绪的策略,比如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

我现在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了。在我知道要来“大姨妈”之前,我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心点儿、想开点儿。类似这种,然后生气的过程中想想是不是因为快来月经了情绪更敏感了?虽然收效甚微,但是比不做强一些吧。

(傲雪)

可能就是自我暗示一下吧。不管面对什么烦躁的情况,我的办法可能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剧、刷刷综艺,找一些好玩儿的东西看一看,就是分散注意力。

(闫沛菡)

“作为人,我们也许只是被反复无常的情绪和变幻莫测的精力所驱使的动物。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戈夫曼,2008:45)情绪管理与社会化密不可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学着与人相处,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社会的普遍规范。经期女性对情绪的管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接受的考验。

(三)社会层面:制度应对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考核等方面,大学制定了诸多的规章制度,以规范他们在学校的言行举止,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完成培养任务。虽然相对于中小学,大学的规章制度比较少,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大学生拥有比中小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与自主性,但大学生仍需要在规定年限内修完课程、修够学分,并在规定的时间参加科目考试,这些事项都有较为严格的时间、空间要求与规定。如果把大学生在学校遵循的时间规定视为一种社会性的时间制度的话,那么女性的月经周期则是一种生物性的时间周期。在时间制度的规定性与月经周期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与冲突。

然而,月经周期本身是一个带有遮蔽性的概念。月经的循环性与周期性是身体机能自发产生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而月经周期概念设定了一个时间段,将月经建构为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从而掩盖了女性在经期丰富的身体体验及相关实践,忽视了个体女性之间的巨大差异。月经周期概念还促使女性用时间的尺度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要是行经时间与周期不符,就会变得焦灼。因此,月经周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另一方面它又在建构着女性身体,是规训女性身体与时间的中介与工具。

女性都会有月经经历与体验,但经期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长、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却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她们有着各自对月经不同的理解与体验。对一些个体来说,月经也许“就跟排泄尿液一样,没有什么”;而对另一些个体来说,它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在此意义上讲,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个体。这决定了在学校的语境中,学校的时间制度与女性的生物周期之间不是两种时间之间的张力,而是学校的时间制度与每个女生的月经体验之间的张力。“女性的时间是与众不同的,它永远不可能被社会时间所完全整合”。(潘毅,2010:176)

痛经是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疼痛体验,在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据疼痛程度简单划分,可以把痛经体验分为两种级别:一是身体可以承受、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的痛楚;二是身体难以承受的痛楚。由于痛经程度不同,大学女生针对学校时间制度的规训与压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好像没有因为月经的问题缺过课。我觉得没这个必要。

(刘念琴)

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去上课,其实也就是来“大姨妈”的第一天比较痛,不能去;之后还好,能去上课的。

(傲雪)

当痛经与学校的课程发生冲突时,绝大多数被访者表示会尽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去上课。具体来说,如果是轻微疼痛或者疼痛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就会去上课,如果实在难以忍受,会向老师请假,很少出现私自逃课的现象。

我本身不希望因为月经耽误课程。我本科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去上课,回来路上突然疼得不行,疼到那种已经手脚麻木、没法走路了,(我)在一个椅子上躺着给疼晕过去了。然后就被好心人看到,把我送医院去了。医生给我插了那个吸氧管,还给我打了止疼针,(我)就睡着了,差不多睡了一两个小时吧。醒了之后我就好了,然后就回宿舍了。如果像这么疼的话,我就不会去上课了。

(秋艳)

考试制度是校园较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围绕考试时间、考试期间的行为规范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规定,比如必须提前到教室,不准东张西望,不准出声和喧哗,不准在考试期间离开教室,不准上厕所,等等。要是遇到重大考试,很多女生会采取服用药物等方式推迟经期,使经期与考试时间错开;或者预先吃止疼药,以免在考试过程中因痛经而打破考试程序。

在学校情境中,女性身体与各种规章制度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张力。为了学业的正常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女生会主动将身体纳入学校所设定的时间制度中。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她们才不得不中断课堂学习与考试等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反抗的身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