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西方人文幻想小说的发展
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国家建立,社会组织逐渐趋于理性,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也同时产生了。西方的乌托邦小说尤其发达。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在探讨理想国的各种形态,柏拉图的《理想国》从社会结构的各个角度探讨了理想国的种种可能以及种种疑虑。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预言家和先锋派的思想家们设想未来。西方人文幻想小说可以追溯到西方神话。西方神话主要以表现神与英雄故事为主,那些超自然的神与英雄表现了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的理想愿望。西方文学史认为,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2]。作品以神话幻想为题材,写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一起在天地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鹁鸪国”。这个国家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这几乎与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接近了。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中的探险题材也为西方近代的探险小说所延续。法国16世纪产生了拉伯雷的《巨人传》。这是一部充满幻想的长篇小说。三个巨人形象荒诞不经,但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巨人传》里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在这里,人们互相信任,没有尔虞我诈。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光明正大地结婚,可以发财致富。修道院只有一条规定:“做你所愿做的事。”这完全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巨人传》还提出了教育的方案,主张发展人的天性,进行新的人文主义教育,使人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全知全能的人。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了大量的人文幻想文学。比较早的是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所作的《乌托邦》。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生于1478年,1535年因违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死刑,走上了断头台。《乌托邦》是用一种游记文学的形式,通过一位航海家的讲述,虚构出一个乌托邦来。《乌托邦》第一部分是对现实的描写和批判,第二部分是对理想国的描写。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财产公有,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这一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乌托邦》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部伟大文献,几百年来一直享有盛名,对后世影响巨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类似作品。
1606年,意大利作家康帕内拉在监狱中完成了《太阳城》,1623年出版。康帕内拉承认此书脱胎于《乌托邦》。德国学者托维·阿达米读过《太阳城》的手抄本,他旅行到意大利,到狱中探望康帕内拉,两人多次交谈,成为知音好友。阿达米将手稿带出,开办学校,宣讲康帕内拉的思想,其中约翰·凡·安德里亚直接受到启发,于1618年写出了《基督城》。《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三颗明珠。《太阳城》是用一个招待所管理员和一位从海外归来的航海家对话的形式,描写所见所闻。《基督城》是用第一人称的游记方式,记叙作者自己的经历。作者记叙自己为探究科学而到大海上航行,结果船被风浪掀翻,幸存者无几,他只身漂流到一个位于南极的孤岛。他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基督城据说是最忠实的基督教徒,当初遭到迫害时漂洋过海,选择佳境,在这里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作为一个外来人,查清其品行和为人等情况后,才允许其进城参观。具体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情况,作者对《乌托邦》和《太阳城》中的想象进行了改进。比如,在《乌托邦》和《太阳城》中,人们都在公共食堂用餐,《基督城》里的人们则在家里用餐。他认为人们在一起用餐,会引起争执和混乱。
1627年,英国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培根的《新大西岛》出版。这是培根的一部遗作,没有完成,由他的文字遗产执行人出版。这部著作被视为西方早期乌托邦作品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培根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图景。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新大西岛》“没有一点和当时英国现实情况背道而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描写”,“很少有乌托邦性质”。但是从文本形式来看,它仍然是一部乌托邦作品。
1656年,英国政治思想家詹姆士·哈林顿出版了政治小说《大洋国》。这部书也有人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1659年,哈林顿又出版了这部书的节本,改名为《立法的方法》。哈林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财产是政权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权形式决定政权形式。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被一个人所占有,必然形成君主制;为少数人所占有,必然形成贵族制;为全体人民所享有,就可以建立共和国。此书以英国的现实为基础,也有空想的成分,在当时曾遭查禁。
伴随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运动,产生了一个探险小说发展的高潮。1492年,哥伦布的航船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者的一些地理大发现,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大发展。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展,人类加快了探索地球的步伐,寻找新大陆成为西方探险家的理想目标,北美新大陆的发现,使殖民主义者更加狂喜,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欲望日益强烈。16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殖民战争也不断发生,殖民地不断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探险文学相继出现。
西方探险文学以老牌殖民宗主国英国最为盛行。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海盗船长》、斯蒂文生的《金银岛》、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就连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明珠的作品,也带有殖民探险性质。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詹姆士·哈林顿的《大洋国》,而德国人约翰·凡·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也是直接受到《大洋国》的影响而写成的。这些作品虽然是表现理想国的思想,但是故事的基本线索都是讲述航海人的冒险经历,以发现新大陆为基本故事情节。
这些作品往往把故事的地点放在一个人迹未至的荒辟孤独的小岛上,如《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等。这些作品的模式以航海人讲述的视角来叙事,讲述他们的冒险经历,航船遇险,同伴丧身,幸存者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叙事者讲述的情绪是兴奋的、喜悦的,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是殖民主义者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往往以占有者的身份炫耀。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这类小说的先河。这是一个传奇故事,但是作者一改传奇小说的写法,以写实的笔调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细节,让人如临其境。
1726年,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格列佛游记》,他在小说中虚构了“小人国”和“大人国”。在小人国里,皇帝每天要大臣在他面前游戏取乐,并以游戏的功夫决定大臣的升迁,小人国有两个党,由鞋跟的高、低分成两个派别,讽刺了西方的政党制度。
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乌托邦小说《回顾》。他在作品中预言在公元2000年,人类社会将由资本主义和平进化到社会主义。1891年,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不同意贝拉米的空想,他创作了《乌有乡消息》表达自己的理想。他把乌托邦理想同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小说采用新旧对比的方法,一方面揭露批判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描写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社会的描写是用梦的方式。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私有财产,也不用货币,人们需要什么就到商店去领。贫富差别已经消失,人人都有工作,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它所呈现的完美社会优雅而令人向往,小说特别表现了对于美的追求。这些乌托邦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使它们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今天,许多作品都已成为思想史的文献。
1905年到1907年,法朗士出版了《企鹅岛:圣诞故事》,小说完全以想象为基础,描绘了企鹅国中的企鹅人的历史和未来,同时也是人类的历史。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也是人文幻想小说。与之前的幻想小说不同,他对人类未来已表现出悲观倾向。
19世纪末和20世纪以来,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出现了一些表现社会危机和问题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小说。他不是写社会已经发生的事,而是幻想社会可能发生的事。同时,西方文坛出现了“反乌托邦三部曲”:扎米亚京的《我们》、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写于1921年,讲述的是一个26世纪的幻想故事。在这个世界里,存在一个“一体国”,由一个“造福者”统治,虽然每年都要重选一次,但是投票总是一致通过。乌托邦的居民完全丧失了个性,人物都以号码相称,就像监狱里服刑者的号码。做爱也实行配给制。他们生活在玻璃房子里,以便容易被政治警察监控。国家的指导理念是,幸福与自由不相容。“一体国”消灭了自由,实现了幸福。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受《我们》的影响,在194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1984》,小说塑造了一个“老大哥”形象,这是一个独裁者,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反对老大哥的人即使在心里想着打倒老大哥也会被思想警察发现,被定为“思想罪”。真理部有一块电幕,不断重复出现老大哥的脸和三句口号,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人们感到无论在哪里,都会被老大哥和电幕上的声音所控制,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小说想象极权制度下社会的情形,对未来充满了恐惧。《美丽新世界》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感觉忧虑,预言六百年后,高科技将会毁灭人性。奥威尔对照《我们》和《美丽新世界》以后认为,《美丽新世界》受到了《我们》的影响。他说:“两本书写的都是人的纯朴自然世界对一个理性化的、机械化的、无痛楚的世界的反叛,两个故事都假定发生在六百年以后。两本书的气氛都相似,大致说来,描写的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尽管赫胥黎的书所表现的政治意识少一些,而受最近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多一些。”[3]因此,扎米亚京的《我们》被认为是“反乌托邦的源头之作”。此类小说在中国也有类似表现,写机器人代替人类的可怕后果等。西方人文幻想小说正沿着这个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