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漓江叙事

第一节 中原积淀

在我们所做的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中,漓江排名第四,仅次于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是最具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之一。[18]

《广西大百科全书》是这样描述漓江的:

漓江,桂江中游河段。干流位于桂林市辖区和阳朔县境内。自兴安县溶江镇灵渠汇入处起,向西南流,经灵川三街镇,至桂林市城区右纳桃花江后转向东南流,经阳朔、平乐县恭城河汇入处止,全长161千米。[19]

漓江的漓字究竟何意?宋代曾在桂林做官的柳开推测过漓江称“漓”的缘由。发源于海阳山的海阳河流至兴安灵渠分水岭后,分成两水,亦即“相离”,所以,北流之水称“湘”,南流之水称“漓”。在《湘漓二水说》一文中,柳开说:

二水之名,疑昔人因其水分“相离”,而乃命之曰湘水也、漓水也。其北水所谓湘,南水所谓漓,将有以上下、先后而乃名之也。水固属北方,北方为水之主也,以其北流者归主也,乃尊之以“湘”字,加其名为上焉。又疑为以北者入于华,南者入于夷,华贵于夷也,故以“湘”字为先焉。既二水以二字分名之,即北者以先名“湘”也,即“漓”者必加南流者也,所以漓江是分水之南名也。因其水之分,名为“相离”也,乃字旁从水,为“湘”为“漓”也。

明代张鸣凤《桂胜》描述了漓江的样貌:

漓则经灵渠南出,缭绕桂城东北,城之西南,带以阳江,从漓山下入于漓。水波宽广,为桂金汤之固。岸傍数山,或扼其冲,或遮其去。故间有乱石及沙潭处。清浅为滩,湛碧为潭。余虽深至一二丈,其下石杂五色,草兼数种。所有游鱼,群嬉水面,间没叶底,停桡少选,种状可尽别。以此水最清,洞澈无翳,飞云过鸟,影不能遁。

虽然古人大都认为漓江的“漓”字为“离”字作河流名的专称,然而,据《辞源》,可以发现“漓”有三个含义:一为流貌,二为水渗入地,三为漓江。体会“漓”字的三重含义,可以发现漓江确实名副其实:水之流动为“漓”,这是漓江与所有河流的共同性;水渗入地为“漓”,这准确地指出了漓江所依托的喀斯特地貌,不像大多数河流,漓江之水依托的喀斯特地貌有许多溶洞,导致漓江之水很容易渗入地下溶洞。“漓”之两个含义明确了漓江的特性。因此,顺理成章,“漓”成为桂林这条河流的专属命名。

20世纪,漓江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文化符号之一。包括美国四位总统——尼克松、卡特、乔治·布什和克林顿——在内的数百名外国元首曾经游览漓江。1992年,全国40佳旅游胜地评选,漓江风景区得票数名列第二,仅次于当时即将“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风景区。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组织了200多位顶尖专家,评选中国最美景观,在“中国最美峰林”这一项中,“桂林—阳朔漓江山水”名列榜首。2013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旅游爱好者评选出15条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漓江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美丽河流。

漓江本源来自南岭最高峰猫儿山海拔接近2000米的八角田高山泥炭沼泽中。秦始皇时期,因为灵渠修通,海洋河的水引入了漓江,因此,漓江增加了一个人工的源头,即海洋山。灵渠修通意义重大,一方面,岭南并入了中国版图;另一方面,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实现融合。

漓江所流经的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山与水在这里奏出了最美丽的乐章,生成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如果说“千山环野立”的山是桂林山水的肉体,那么,“一水抱城流”的漓江就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桂林山水恰似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造就了无数文采华章。

明代俞安期的《初出漓江》: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源声枕上山。

清代袁枚《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些都是写漓江的妙品,亦是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佳构。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写出了漓江的形貌,而且写出了漓江的神韵,甚至,它们规范了漓江的审美品格,漓江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陶冶,成为一条如中国水墨画一样的河流,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幻梦,她超然世外又蕴人间烟火,风情万种又藏傲然风骨,她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至美的象征。

古代以漓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明显之处,即创作主体多为中原旅桂人士,少有本土作家。这就导致古代漓江题材的作品,多为观光抒情、托物言志的内容,少有叙事的成分,古代漓江题材文学,美则美矣,但总觉得清浅。经过千百年的文人书写,漓江基本上被定格为一条“文人的江”。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条中原文人的江,通过灵渠而涌入漓江的中原文化,既对漓江文学进行了中原文化高度的提升,也对之进行了中原文化精神的提纯,在提高她、提纯她的同时也窄化了她、简化了她,目前我们所读到的那些经典漓江文本,与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并不很相符。

民国以来,许多新文学作家也写过有关漓江的作品,但仍然未能脱离古代漓江题材作品的窠臼,主体多为旅桂人士,而且大多也停留在观光抒情的范畴。在民国众多旅桂人士游览漓江的文字中,胡适的《南游杂忆》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不是说胡适的文章多么漂亮,与大多数关于漓江的文学作品相比,胡适的文字显然更平实,甚至更缺少文学性。胡适的漓江文章之所以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是因为他涉及了大多数作者未有涉及的内容。他写了游船上桂林女子唱柳州山歌的情景,特别是抄录了9首山歌在文章中。过去的漓江书写多是文人写作,有非常强的中国文人传统,胡适的漓江书写注意到漓江还存在另一种传统,即民间传统,像这样的山歌:

大海中间一枝梅,根稳不怕水来推。

我们连双先讲过,莫怕旁人说是非。[20]

这样的漓江山歌与文人的漓江诗歌完全是两种类型,其表达方式和情感内容截然不同。一雅一俗,一文一野,两相对照,可以看出文学漓江是可能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胡适注意到的山歌漓江是对传统文人诗歌漓江的拓展和丰富。

进入当代以后,胡适注意到的山歌漓江传统后来在电影《刘三姐》中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山歌成为电影《刘三姐》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刘三姐》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电影经典。胡适是一个学者,有着学者特有的客观和严谨。他的《南游杂忆》专门强调他在漓江上听到的是柳州山歌。柳州山歌在漓江上唱,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不过,如果我们注意到广西的几条重要河流如红水河、柳江和漓江最后都汇聚成了西江,就会对柳州山歌在漓江上唱不以为奇。河流是相通的,河流的相通造就了文化的相通。胡适对广西的文化地理并没有全面的了解,但学者的直觉帮助他保留了真实客观的文化信息。电影《刘三姐》通过刘三姐把龙江、柳江和漓江的文化沟通了,这恰恰暗合了胡适亲身经历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