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山水广西

第一节 山水地貌

中国南方,被称为“五岭之南”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唐代以后,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中原人士的关注。

822年,御史中丞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

御史中丞是京官,在当时唐朝京城长安任职,估计相当于如今的部级干部。

桂管观察使是地方官,桂即今天的广西,桂管观察使是今天广西的最高行政升官,相当于如今的省级干部。

严谟从京官调任地方官,官职没有变,但任职的地方变了。如今的广西属于西部地区,唐朝的时代恐怕也好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因此,面对这个职务的变化,严谟肯定不开心。

临行之际,韩愈为严谟写了一首送别诗,标题为《送桂州严大夫》,全诗八句,内容如下: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前面两句写的是八桂大地在湖南的南面,如今人们称广西为八桂,多与韩愈这首诗有关。三、四两句非常著名,桂林的水像美女身上青翠的绸带,桂林的山像美女头上碧绿的玉簪,成为千古传诵的桂林山水的经典描绘。五、六两句写的是桂林的出产,一种是翠羽,据说是翡翠鸟的羽毛,是当时名贵的妆饰品,当时桂林很多翡翠鸟,是给朝廷的供品,如今我们看不到这种珍稀名贵的饰品了;另一种是黄甘,通常的理解就是今天的柑橘,还有一种说法是黄皮果,无论是柑橘还是黄皮果,广西如今仍然盛产。最后两句表达的是一种心情,意思是广西这个地方山水如此美丽,物产如此丰富,实在是比仙境更美好,我们就没有必要骑着神鸟去寻找仙境了。

其实,韩愈并没有到过广西,他把广西写得如此美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慰他的朋友严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韩愈没有来过广西,就能够对广西山水和物产做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说明广西山水之美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已经颇有名气,否则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能凭空胡说。

300多年后,公元1172年,南宋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从苏州出发,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历时3个月,抵达桂林。他在广西为官3年,1175年,转赴四川任职。

范成大留下了6部笔记,其中2部与广西有关,即《骖鸾录》和《桂海虞衡志》。“骖鸾”之名用的正是韩愈诗中的典故。在《骖鸾录》中,范成大记录有他从湖南进入广西最初的感觉:

甫入桂林界,平野豁开,两旁各数里,石峰森峭,罗列左右,如排衙引而南,同行皆动心骇目,相与指示夸叹,又谓来游之晚。(刚进桂林的地界,野外的平地豁然开朗,离道路两边几里远的地方,山峰像树林一样,罗列两旁,整齐排列向南延伸。同行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心,不相信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一切,互相指示,大声感叹,都表示游览广西来晚了。)

范成大在广西任职三年后,对广西山水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在离开广西任职四川之际,又写下《桂海虞衡志》,在这部笔记中,范成大对广西的山做出了明确的评价:

予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亦不能信,予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息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这是范成大对广西山水的评价。范成大的评价与前人的评价有一个重要区别,他是将广西山水放在中国山水的格局中参照比较得出的结论。他出生在江苏,北到过河北,南到过广西,西到过四川,他在这样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围生活和工作过,所到之处又无不登山游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广西山水的确是中国山水第一。也许这个评价不像韩愈的诗句那样华丽,但比韩愈的诗句实在。后来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很有可能就是脱胎于此。

1637—1638年,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游历了广西,留下了约15万字的《粤西游日记》,占据了目前尚存的《徐霞客游记》1/4的篇幅。

如果说韩愈写出了他道听途说的广西山水美的形象,范成大根据他亲眼所见确认了广西山水的第一排名,那么,徐霞客这位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旅行家,他对广西山水做出了怎样的描述呢?

阅读《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对广西的描述有两点给笔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两点,一是对广西山水的审美体验,二是对广西山水的科学认知。

先说审美体验。我们很难想象,阅尽祖国大好河山的徐霞客,在面对广西山水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情不自禁的赞叹。比如,当他在桂林游览伏波山的时候,他发出的是这样的感叹:

鼓枻回樯,濯空明而凌照,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内也。(摇桨回帆,驶舟在明澈的江水,乘着落日,意想不到人世之间有此等奇异的胜境!)

当他在游览容县都峤山的时候,他如此赞叹:

其间横突之崖,旁插之峰,与夫环涧之田,傍溪之室,遐览近观,俱无非异境。(山间横凸的山崖,旁插的峰峦,与那些环绕着山涧的水田,依傍着溪流的房屋,远览近观,全都无处不是奇异之境。)

当他在扶绥航行于左右江的时候,他如此赞叹:

且江抵新宁,不特石山最胜,而石岸尤奇。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皆洞壑层开,肤痕毂绉;江既善折,岸石与山辅之恐后,益使江山两擅其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岩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溱泊一处,促不及武彝;而疏密宛转,在伯仲间。至其一派玲珑通漏,别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矣。(江行到达新宁,不仅石山最优美,并且石头江岸尤为奇特。大概是江流冲击山石,山被冲削成峭壁,江流回旋沙洲回转,岩石迸出,或嵌立波心,或飞嵌于水面,全是层层裂开的洞穴壑谷,岩石表面的石痕如薄纱的皱纹;江流既已经多曲折,岩上的岩石与山峰更是重叠曲折惟恐落后,使江流和山峰两者都拥有了各自的奇特之处。我认为阳朔的山势陡峭濒临江流,却没有此地岸上的石美;建溪的水流湍急岩石很多,却没有此地岩石的景奇。虽然峰峦连接相夹,远不像三峡;聚集在一处,紧凑赶不上武彝山;可是疏密有致蜿蜿蜒蜒之处,不相上下。至于它一派玲珑剔透的风光,更显出一番新奇精巧的情趣,足以夺取那两座山的地位了。)

当他船行崇左水域的时候,他如此赞叹:

舟中仰眺,若连云驾空,明如皎月透影,洞前上下,皆危崖叠翠,倒影江潭,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从船中仰面眺望,拱起来的岩石如连片的云彩在空中奔跑,明亮得好像皎洁的月亮透射出的光影,洞前边上下之处,都是危崖重叠满山翠色,倒影映在江边,真是神仙之境,首先在土司辖境内见到它,反而觉得中原神州大地都是平庸的了。)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不妨把这句话作为徐霞客对广西山水的总体评价。在徐霞客眼里,广西是真正的神仙之境,这样的神仙之境,竟然是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之下,中原大地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广西山水以其惊艳之美令徐霞客频发感叹,那么,广西山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人类历史上,是徐霞客第一个为地球上的这种地貌进行了总结,这就是今天国际上通称的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它又叫作岩溶地貌。

喀斯特本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英语名为Karst,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19世纪中叶在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因此得名。

喀斯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中国在1931年出版的一部《地质辞典》中首次出现Karst 这一名词,此后中国沿用喀斯特这个音译名词。1966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在桂林召开,会上专家建议以岩溶取代喀斯特指称这种地貌。从此形成了两词同指一种地貌形态的局面。

在《徐霞客游记》中,“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描述多达10余万字,描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1]。“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系统研究石灰岩岩溶地貌的第一人,是杰出的洞穴学家。他的成就比西方领先约150—200年,他是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岩溶学家和洞穴学家。《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著作。”[2]

徐霞客旅行了广西的桂林、柳州、来宾、贵港、玉林、南宁、崇左、河池等地,“他把广西地表石灰岩岩溶地貌划分成五个区域:1.漓江谷地,多奇峰地形;2.柳江谷地,石峰和土山相间;3.桂东南区,石山只见于勾漏山及罗丛岩等少数地区;4.桂西南区,石山呈峰丛状;5.桂西北区,石山呈峰丛状零散分布”[3]。徐霞客确认了“中国南方石灰岩岩溶颁布的地区范围,即西起云南罗平,东北尽于湖南道州”[4]。对照地图,我们发现,广西正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位置。显而易见,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岩溶地貌在广西有最大面积的分布和多种形式的呈现。世所公认,喀斯特是最美的地貌,以此类推,广西正是地球上最美的土地。如此看来,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不仅描述并赞叹了广西山水之美,而且总结概述了广西山水之美的科学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