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花山神谕

第一节 花山神画

2011—2012年,我们做了一个广西文化符号调查。在对数十位广西文化专家的调查问卷中,花山崖壁画(亦即花山岩画)在200多个文化符号中排名第15位,属于最具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之一。[11]

据《广西大百科全书》:

花山岩画位于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明江(左江支流)东岸花山岩壁上。花山,又称“画山”、“仙人山”,壮语称为 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是一座峰峦起伏的断岩山,海拔345米,山高270米,南北长350余米,临江西壁陡峭,向江边倾斜。岩画布满岩壁。岩画以氧化铁和动物胶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呈赭红色。整体画面长172米,高约40—50米,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数的图像尚有1900余个,大约包括111组图像。岩画以人像为构成主体,人像一般作正面、侧身两种姿势,皆裸体跣足,作举手屈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构成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人像一般高0.6—1.5米间,最大的高达3米。正面人像躯体高大,佩刀、剑,处于画组的上方和中心位置,侧身人像皆簇拥之,场面热烈而庄重。其内容包括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祈求战争胜利,人祭、祭图腾等巫术活动。画面中出现的羽人、椎髻、铜鼓、羊角钮铜钟、扁茎短剑、环首刀、船等图像,具有骆越文化的特征,反映了骆越社会活动情景。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左江流域骆越人进行巫术活动的遗迹。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内容丰富居左江岩画之冠,作为左江岩画典型代表而举世闻名。[12]

即便从直观的视角观察花山岩画,我们也能感受到花山岩画高度的原始性、抽象性和神秘性。

原始性可以理解为花山岩画最突出的特质。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史料证明花山岩画的真实来历和生成年代。给人的感觉是,它先天地存在于“看见”或者“发现”它的人面前。虽然学者们经过多种方法的考证,已经大致推断出“左江崖壁画的年代应为战国至西汉中期”[13],但由于这仅止于推断,尚无任何史料文献佐证,甚至整个左江流域同一时期存留的史料文献似乎也极其有限。因此,花山岩画仍然给人强烈的原始性。

原始性强化了花山岩画在左江流域原住民心目中与生俱来的感觉,即他们出生、生活在这片土地之前,花山岩画就先于他们而存在了。这造就了花山岩画在原住民心中厚重的文化心理积淀。花山岩画作为一种文化,长时间、深层次、层累性地建构于广西壮族的内心世界。

抽象性是花山岩画最直观的感受。花山岩画的图像具有非常强的抽象性,民间甚至称之为“鬼影”。中南民族大学张雄曾在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卷八发现关于“鬼影”的记载:“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

抽象性直接导致了花山岩画内涵的难解与多解,导致了花山内涵的不确切性。1884年编纂的《宁明县志》记载:“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有多。”记录者无法确认这些图像的确切内涵。这些抽象的图画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学术界主要有战争、语言符号、祭神和巫术几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原始性和抽象性之外,花山岩画还具有巨大的神秘性。不多的史料记载,也支持了花山岩画的神秘性质。如明代张穆的《异闻录》称:“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些描述性的文字,除了有对花山岩画的客观描述之外,更有花山岩画与人关系的主观描述。显然,花山岩画的神秘性在于人们认为它会对人产生物质或气质性的影响,即它具有巫术的功能。这种神秘性是人们祭祀它的重要心理动机。

作为最重要的广西文化符号之一,具有原始性、抽象性和神秘性的花山岩画通常被认为是广西壮族绘画艺术的不朽杰作,而且,20世纪80年代,花山岩画也曾经激活了广西当代画家的艺术灵感。1980年,被称为“壮族古代文化之元”的原始神秘的宁明花山壁画抓住了一对画家兄弟的眼睛。面对花山壁画,周氏兄弟画了数十本速写,这是新时期中国艺术家最早的寻根行动。1982年,默默无名的兄弟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花山壁画艺术展览”,展出了180幅作品,得到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张汀等老画家的高度肯定,并因此引起国际美术界的注意。从此,国际画坛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名字——周氏兄弟,兄名山作,弟名大荒。

同样,在广西文学领域,花山岩画这一神秘的“鬼影”也源远流长,它是广西多民族文学的重要原型,是广西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灵感来源,承载了广西多民族文学的重要想象。

花山岩画所在的左江流域流传了大量关于花山岩画来历的民间传说。仅广西民族研究所汇编成书的《广西左江岩壁画民间故事传说》就有90多篇。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编的《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宁明卷·花山风韵》也选收了17篇《花山崖壁画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也选收了1篇《花山岩壁画》。

在所有关于花山岩画的传说中,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从前宁明那利村有一位青年名叫蒙括,一餐能吃60斤米粥或200斤米饭,力大无穷,可将一块巨石掷出三四十里,数十人割一天的谷禾,他一次就可挑完。后来,他不满当地土皇帝的欺压,决心起来造反,但苦于没有兵马。后得神仙授意,蒙括闭门自画兵马放置箱中,过了100天就会变成真兵真马。不料只到99天,他母亲见蒙括终日不出门,就偷偷走进房间,打开箱子欲看个究竟。谁知箱子刚一打开,里面的纸兵纸马纷纷飞出,因不足100天,这些兵马的眼睛还没有睁开,刚飞到珠山就碰到山崖上,再也飞不动了,一个个贴在山壁上,变成了岩画。[14]

传说中的主人公蒙括也有称勐卡、蒙大的,可以看出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人物名字,只是传说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汉字注音。

这是花山岩画传说的核心故事。有的故事增加了诸如夜明珠的内容,意思是神仙送了一颗夜明珠给花山人,天气热的时候,花山人可以白天休息,夜晚劳动,生活安逸而受到土司的忌恨。[15]

根据这个传说,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其中的社会生活。大概是左江流域天气炎热,壮族先民身体强壮,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然而,或者是出现了贫富差距,或者是因为中原人的侵入,官民冲突导致左江流域发生了战争。花山岩画成为当时战争场面和战争人物的记录。

极少数有关花山的传说涉及男女情爱。比如《黄小》这则传说提到,有一对兄妹结成夫妻,这种乱伦行为导致珠山顶上的夜明珠不亮了,村民因此想杀死他们祭祀天神。《金银洞》讲述一个村姑借了金银洞的首饰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但忘记了必须当天归还的规则,引起众怒而投江自尽。[16]

绝大多数花山岩画的传说都涉及神仙,那些或者是纸上画出的人马,或者是竹子里长出的兵马,都来自神授。

今天,人们更倾向从科学、历史、岩画艺术的角度对花山岩画进行分析和判断。然而,千百年来,花山岩画的民间传说具有更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花山被称为神仙山,花山岩画出自神仙的画笔,花山岩画具有帮助原住民反抗压迫者的神异功能。这些有关神迹、神授、神灵的民间传说更容易得到前现代左江流域原住民的心理认同,它们通过口耳世代相传,形成了广西壮族重要的神秘文化心理积淀。

神秘性是人类对不可知的事物所保持的敬畏。千万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神秘性在科学的攻势下丢城丧地,但仍然在宗教、在巫术、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之一,花山岩画以其客观的存在及其主客观融合的人文积淀,终究会伺机而动,对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发展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