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苏门六弟子与苏轼的师承关系

苏门六弟子系指北宋中后期文坛上的六位著名作者: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与苏轼有很深的渊源,都属于苏门文人。在历史上,对这一文人群体有两个相关的称谓,一个是“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这一名号出现在元祐年间,黄、秦、晁、张四人共同任职馆阁时期,因为馆职学官一般称为学士,故而当时他们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另一个称谓是“苏门六君子”,至迟出现在南宋。据史料记载,王十朋在评价晁补之时就使用了“苏门六君子”这一名号[1]。另外,南宋出现的、传为陈亮编辑的《苏门六君子文粹》,这一文集选本的出现,也可说明在南宋已经存在将黄、秦、晁、张、陈、李六人视为一个文人群体的既有看法。

本文将黄、秦、晁、张、陈、李六位研究对象统称为“苏门六弟子”,而没有沿用既有的“苏门六君子”,乃是基于几点考虑。一是“君子”之名,其内涵在对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判断。黄、秦等六人之所以得名“六君子”,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为苏门文人,在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背景下,持道自重,“临大节而不可夺”(黄庭坚语)。在个人宦海沉浮的命运走向中,与苏轼共同进退,共同承担了人生起落、仕宦迁谪的命运馈赠(李廌以布衣终身,不予此列)。他们在后世得名“六君子”,在历史中的地位评判有一个“道德典范化”的过程,“六君子”之名更多地具有道德考量的意义。二是“弟子”之称,侧重于师承关系。本文的研究重心在六人的散文创作,在梳理苏轼与六人在散文创作观念以及创作艺术之间的传承创变关系,以“六弟子”来统称这一文人群体,相对于“六君子”,更契合本文研究内容的实际,在表述上也更贴近研究对象的实际。

以下,本文将从苏轼与六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说明“弟子”之称在苏轼与六人散文创作实际中的指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