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孝宗词坛创作风貌
孝宗一朝(1162—1189),从历史角度看,居于南宋(1127—1279)前中期,在两宋319年历史上属于中后阶段。就宋词发展脉络而言,孝宗词坛则正好处在宋词发展的中间阶段。赵宋王朝于公元960年建立后,诗、文这两种传统文体持续发展,新兴的曲子词则并未承接晚唐、五代的辉煌,而是在创作上出现了断裂与沉寂,直到仁宗年间(1022—1063)才逐渐重振。花间词人所确立的要眇宜修的词体风貌在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秦观、晏几道等众多词人推动下不断演进,到徽宗时期呈现出极为繁盛的创作局面。
靖康之变(1126)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宋王朝的政局与疆域,同时也给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故国沦陷、金兵南侵,加之朝廷尚俭、禁乐、罢教坊,使得曲子词所依赖的花间樽前、歌舞宴饮的娱乐环境受到极大冲击,词作数量锐减,绮丽婉约的艳情内容与温柔富贵的格调也陡然发生改变,在朱敦儒、叶梦得、李清照等大批南渡词人笔下,国破家亡的伤悲、身世飘零的哀叹代替了声色、柔情的描述;词的内容从闺阁走向家国,词的风格也变得开阔、大气。
到了孝宗时期,随着乐禁影响的彻底消除以及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词体创作再度兴盛起来,辛弃疾、姜夔、陆游、陈亮等一大批词人纷纷涌现,词体自南渡后在内容和风格上所产生的转变到了乾、淳年间逐渐成熟、定型,从而形成了与北宋词风迥然不同的南宋特有风貌。正如周济所指出的:“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1]无论从文体发展规律还是从具体创作来看,孝宗时期都称得上是宋词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