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元代以前河湟岷洮地区的历史沿革

(一)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河、湟、岷、洮地区为“古西羌地”,与秦国毗邻,其中最早与秦国发生关系的是今岷县,当时称临洮。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6]。自此,今岷县地域进入秦国版图。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后,起兵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7]秦王嬴政八年(前239),“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8],这是临洮最早见于史籍记载,也是岷县移民的最早记载。岷县因岷山而得名,岷山之所以读音为岷,是因为岷山北麓生活着大量的羌人,羌人自称“米”“迷”“密”“美”“弥”“尔玛”“尔弥”等,与“岷”发音相近,故秦人称此山为岷山,而岷山南麓由于早期没有羌人进入,故当地居民称此山为汶山。《说文》中“岷”写为“崏”,从山、从昏,音“岷”,意为日落之山。“岷山”一词在《诗经》《左传》《国语》以及《论语》等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均未见载,只在《尚书·禹贡》《山海经》《荀子》等战国时期的作品中见载,可见岷山是在战国后期才通过秦人进入中原人的视野,这恰恰符合秦国向西拓地千里,以岷山为西界,视岷山为日落之山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陇西郡辖临洮、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等11县。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遣蒙恬率兵30万,“筑长城,因地形,用制塞险,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9]。《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书》卷28《地理志》亦载:“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可见当时临洮已深入羌族腹地。相传秦始皇令阮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10]两汉时期,临洮始终属陇西郡,为陇西郡南部都尉治所。今临潭县在秦汉时尚无县一级行政建置,只有洮阳城(今甘肃临潭县),归临洮(今甘肃岷县)管辖。

河州因黄河而得名,《后汉书》卷87《西羌列传》载,“河关(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引者注)西南羌地是也”。秦厉公时,曾被秦人拘为奴隶的羌人爰剑逃至河湟,为众羌推为首领。此时大批羌人居住在黄河上游、湟水与赐支河地带,其地包括今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河州在秦汉时期称为枹罕,枹为鼓槌,罕指罕幵羌。罕与幵原系两个部落,因居地相近,合称为罕幵羌。罕幵羌是河州的老住户,《汉书》卷69《赵充国传》载赵充国屯田便宜十二事云:“又亡惊动河南大幵、小幵,使生它变之忧,十也。”十六国时阚骃所著《十三州志》云:“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11]《汉书》卷28《地理志》载:“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这里的枹罕、白石(今甘肃临夏西南)均在今甘肃省临夏州境内,只是史学界对于枹罕置县向有秦县、汉县之争。胡小鹏主张枹罕置县在秦代,他认为:“考古资料也表明秦时已在枹罕筑城戍守了,与史料记载相吻合。”[12]这里所说的史料为《元和郡县志》,其云:“枹罕……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罕羌侯邑”表明,枹罕地区是罕羌首领的封地,秦灭之后置县。主张枹罕置县在汉代的学者,普遍认为枹罕置县应在汉武帝时,而绝非始于昭帝始元六年。《后汉书》卷87《西羌列传》载:

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

《汉书》卷6《武帝纪》将先零羌等“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定在元鼎五年(前112),并于元鼎六年条下云:“冬十月,发陇西、天水、安定骑士及中尉、河南、河内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令居(甘肃兰州市永登县境内)元狩年间设为塞,元鼎二年置县,属张掖郡,昭帝时改属金城郡。安故亦为陇西郡的县名,由此推断枹罕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也应当为县名,属陇西郡。

西宁古为西羌地,《后汉书》卷87《西羌列传》曾详尽描述了这一地区的山川地貌。西汉初年,小月氏来居,号湟中月氏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后,遂进军湟水流域。为巩固新拓疆土,西汉王朝一方面安抚降羌,另一方面向湟水流域迁徙汉人,开置公田,并在今西宁市及其周围陆续设立具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青海西宁市旧城)、长宁亭、东亭等,属陇西郡,这是西宁建制之始。昭帝始元六年(前81)设金城郡后,西平亭属金城郡临羌县(青海湟中县多巴)。临羌县是湟水流域的第一个县级建置,其建设与李息、徐自为讨平羌乱之事有关。临羌县之临羌城,唐代改称临蕃城,但民间仍沿呼旧称。唃厮啰人称之为林檎城、林金城等,实际还是叫它临羌城。临羌县设置后,汉朝又陆续在湟水流域设立破羌(青海乐都县老鸦城)、允吾(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北古城)、安夷(青海平安县西)等县,这是青海历史上建立较早的一批古城,至今仍有遗迹可寻。汉代金城郡所辖浩亹(甘肃永登西南河桥镇)、令居、允街(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花庄一带)等县也都在湟水流域。自此,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郡县体系。随着西汉统治区域的向西扩展,金城郡的郡治也从原来的金城县迁到允吾。此外,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汉设金城属国以及护羌校尉,这是两汉时期主管境内羌人事务的重要军政建置和职官,秩比二千石。护羌校尉开府治事,有属官、吏民,治事不辖地,领民(羌)不领县,是平行于郡的军政机构。金城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河湟地区羌、胡各部落纳入西汉中央王朝疆域内的政治表现。西汉末年,王莽秉政,设西海郡,治龙夷(又名龙耆,在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王莽政权崩溃后,西海郡随之废弃。东汉初,省金城郡属陇西郡。复置护羌校尉于令居,又先后移至狄道、安夷、临羌、张掖等地。建武十三年(37),复置金城郡。东汉建安中分金城郡置西平郡,治西都县(青海西宁市),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湟源、乐都两县间湟水流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临洮(甘肃岷县)在三国时属魏国陇西郡,蜀汉延熙十七年(254),蜀将姜维曾进兵临洮,与魏兵大战于境内。景耀五年(262),姜维由临洮攻魏,进逼洮阳(甘肃临潭县)。西晋统一后,临洮属秦州陇西郡。惠帝时曾合九县置临洮郡。十六国期间,岷县地域先后属前赵、前凉、前秦、西秦、后秦统辖,沿用陇西郡建置。

南北朝期间,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置临洮郡,属河州,领赤水、龙城、石门三县。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置岷州,领同和郡(后改为临洮郡),改临洮县为溢乐县,为州治所在地。北周在同和郡置溢乐、和政二县。岷县自秦国正式设县至北朝西魏以前,地属关系虽多有变化,但县名始终称临洮。岷州作为地名与行政建制名始见于西魏文帝大统十年。

元康二年(292),晋惠帝设洮阳县,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在今临潭县境内设立的县一级行政建制。东晋十六国时期,今临潭县境成为东晋、前赵、前秦、西秦等各方政权较量和征战的场所。北魏统一北方后,设洪和郡,位置在今临潭县的新城。此后,吐谷浑又扩建洮阳城,即今天临潭县的旧城。北魏末年,吐谷浑王夸起兵,占领了洮阳、洪和,设洮州,这是临潭县历史上第一次以“洮州”为名的行政建制。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河州历史上一个兴盛的时期。《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建安十九年(214)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曹操)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13]

西晋初年,枹罕属秦州陇西郡。前凉张骏秉政期间,版图极度扩大,太宁元年(建兴十二年,323),张骏取河南地区(甘肃黄河以南),尽有陇西之地,分武威、武兴、西平、张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晋兴、广武十一郡为凉州,分兴晋、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汉中为河州(建元二年,前凉太元二十一年,344),河州之名自此始见。前凉张重华时,正值后赵称霸北方,石虎多次遣凉州刺史麻秋攻枹罕,不克,叹曰:“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图也。”[14]前凉之后,枹罕相继为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南凉等诸政权的辖地,这其中对河州地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

西秦政权曾频繁迁都,公元385年9月建都勇士城(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公元388年9月建都金城(甘肃兰州市),公元399年建都西城(甘肃榆中县苑川西),公元400年建都苑川,公元409年4月建都度坚山(甘肃靖远县西),公元412年2月建都谭郊(甘肃临夏县西北,一说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同年6月迁于枹罕。西秦政权建都枹罕的时间最久,达19年。西秦政权对枹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带来大量人力资源,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粗略统计,当时迁于枹罕的人口约有20万;二是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渗透,当时枹罕境内住有吐谷浑、羌、鲜卑、匈奴、氐、汉等民族,西秦政权任用汉族士大夫,延请名儒,“以教生徒”,学习汉文化;三是大力传播佛教文化,开凿炳灵寺石窟,延聘名僧大师讲经;四是增进了与内地的交往,西秦政权期间曾于黄河上造“飞桥”,极大地方便了东西交通。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置枹罕镇。太和十六年(492),改枹罕镇为河州,作为北魏西北边防重镇。西魏亦于枹罕置河州,北周延之。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以西道空虚,置河州总管府,节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诸军事。

魏晋时期,今西宁一带分别隶属西平郡与金城郡管辖。魏文帝黄初三年(222),西宁扩建为西平郡,凭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在今甘、青境内设立凉州等七郡,其中西平郡属凉州刺史部,管辖西都、临羌、安夷和新置的长宁县。晋永宁元年(301),前凉张轨从西平郡分置晋兴郡(青海民和县川口镇)。《十三州志》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是也。”[15]西平郡仍属凉州,领四县: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东晋太元元年(376),前凉被秦所灭,此时西平郡辖境约今青海省的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平安县、大通县、互助县一带。后凉太元十七年(392),今西宁市归后凉统治,后凉改西平郡为西河郡,仍辖四县,并在今青海化隆县置河湟郡、今乐都县置乐都郡、今民和县置三河郡、今贵德县置浇河郡、今民和县置晋兴郡、今甘肃永登县置金城郡。南凉秃发乌孤曾以今乐都和西宁建立南凉政权,据为国都,自称西平王。公元399年,秃发利鹿孤继位,镇西平,迁都西平郡,更称河西王。东晋义熙十年(414),西秦乞伏炽盘攻灭南凉,占领了湟水流域及河西走廊一带(今西宁置鄯州),陆续辖有西平、河湟、乐都、三河、晋兴、浇河六郡。北凉除领西都、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外,还领有河湟郡、乐都郡、金城郡。西凉时置西都郡,领三县:临羌、长宁、安夷,并领有晋兴郡、河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置鄯州。西魏移西都于今碾伯县,属鄯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左丞相安定公宇文泰改置州郡,以西平都为乐都郡,广武为浇河郡,浩门为龙居、路仓二县。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置廓州(青海尖扎县)。

(三)隋唐至宋辽金夏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隋朝罢临洮郡,以其地属岷州。开皇九年,岷州瘟疫大行,病者多死。刺史辛公义捐俸购药,亲至病榻前料理,移风易俗,合境呼为“慈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置临洮郡,领十一县,郡治在美相(甘肃临潭县境内),溢乐改用临洮旧名。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岷州,再次改临洮为溢乐。自此,作为地名的临洮便与岷县地域脱离了关系。

唐朝时,今岷县地域为陇右道所辖,称谓多有变更,但总体上多以岷州称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岷县地属陇右道之岷州,领溢乐、佑川(在甘肃岷县东南)、和政三县,州治在溢乐。宝应二年(763)后,岷州为吐蕃统治达300年之久,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大败吐蕃,收复河州后,岷县吐蕃首领木征始以城降,宋朝复置岷州和政郡,属熙河路,后改秦凤路。秦凤路下辖1府19州,岷州是其一,领佑川、大潭(甘肃西和县西南)、长道(甘肃礼县东)三县,州治在佑川;另有白石镇(甘肃西和县)、宕昌寨(甘肃宕昌县)以及盐官、故城、铁城、梅川等堡寨,其辖境相当今于甘肃西和、礼县、岷县、宕昌等县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地区。南宋时,岷县地域属利州路西和州和政郡。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岷州为金朝所占,金朝在岷州设佑川县;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改名西和州,州治在长道县白石镇,仍领佑川等三县。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再度为金朝所占。

隋唐时期,今临潭地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先是隋朝设临潭县,后吐蕃占领该地区,将洮州(甘肃临潭县)改为临洮,并在此修筑了定秦堡和巩令城。北宋收复此地后,建立了“铁城四寨”——中寨、梨园、磨沟、王庆。宋金议和后,洮州属于秦凤路,下辖通岷寨(甘肃卓尼县)、迭州城(甘肃迭部县)。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时,河州仍为总管府,以太平公史万岁为河州刺史,行总管事,以拒突厥。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出临津关(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自治县大河家镇),渡河至西平。大业十三年,金城校尉薛举反隋,败隋将皇甫绾于赤岸(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红崖村),攻取河州,以薛仁越为何州刺史。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讨平薛仁杲,置河州,属陇右道。玄宗开元二年(714),置陇右节度使,治鄯州,辖制河州。开元二十一年,唐朝划全国为15道,各置采访使。陇右道治所鄯州,河州属之。开元二十六年,设镇西军于安乡郡,城内驻兵1.1万人,马300匹。宝应元年(762),吐蕃将尚野息、尚悉东赞率大军渡凤林(甘肃永靖县西南黄河渡口)河桥,攻占河州。吐蕃于河州大夏川设东道元帅府,以尚塔藏为东道元帅。贞元年间(785—805),吐蕃相继攻占陇右、河西以至西域,并一度陷落唐朝首都长安。吐蕃各部纷纷离境,入居陇右、河西。不少原居于陇右、河西的吐谷浑人、党项人、汉人没入吐蕃部落,历史地形成了日后安多藏区的民族格局。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会盟,长庆元年(821)唐蕃长安会盟,协议划界,唐王朝事实上承认了吐蕃对陇右、河西部分地区的领属权。吐蕃人日渐成为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之一,并以部落组织形式扎根于此。大中五年(851),河西张义潮持沙、瓜、西、甘、肃、凉、兰、鄯、河、廓、岷11州图籍归唐。此后,吐蕃对陇右、河西的统治虽有更替,但领属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当地民族格局的改变,而且也未能阻挡这一地区“吐蕃化”的进程。河州自宝应元年陷于吐蕃后,虽有张义潮等短暂统治,但100年间基本为吐蕃统治,其间唃厮啰政权统治约60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授河州吐蕃首领木征为河州刺史。神宗熙宁四年(1071),置洮、河安抚司,王韶主之。熙宁五年,置熙河路(甘肃临洮县),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熙宁六年,王韶克河州,河州属熙河路,后属秦凤路,下辖宁河(今甘肃和政县)以及定羌(今甘肃广河县)、南川、东谷、大通、循化、怀羌、通津等城、堡、寨,并筑康乐城(甘肃康乐县)、刘家川堡(甘肃康乐县流川)、香子城(甘肃和政县城关),以通饷道。熙宁七年,王韶招募汉、蕃弓箭手8086人,屯田河州;在近城河川地区招汉人弓箭手,在山坡地招蕃人弓箭手。熙宁十年,河州等地置榷场,交易百货,宋廷许榷场以市易司为名。崇宁四年(1105),升宁河寨为县。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金将宗弼、阿卢辅克河州,以河州属临洮府。大定十年(1163)秦凤、熙河、永兴路13州、3军为金占有,河州属熙秦路(即临洮路),治所在今临夏县东北。贞祐四年(1216),金升河州为平西军。

隋开皇三年(583),罢乐都郡。开皇十八年改西平郡为湟水县。仁寿元年(601)改浇河郡为化隆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重置西平、浇河二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鄯州西平郡、都督府,为陇西节度治。武德五年,以米川县置米州,十年废米州为米川县,属河州。高宗永徽六年(655),以河州米川县属廓州。咸亨二年(671)以靖边镇为积石军,咸亨三年,置鄯城县。睿宗景云元年(710),改化隆县为化成。天宝元年(742)改浇河郡为宁塞郡,改化成县为广威。天宝十三年,复置浇河郡于积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陷河、鄯州。吐蕃王朝瓦解后,昔日进入河、鄯地区的吐蕃屯戍军及其部落群体并未退回西藏本土,他们世代相传,繁衍生息。根据近年来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及藏文典籍显示,甘青藏族部落不少是唐代吐蕃屯戍的后裔,如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流域的同仁县牙浪乡娘洛、祝村、阿如、宁村、阿庄等“多宁七村”及牙浪、乙里、安中、卡贡、赛杂、加莫林等村,曲库乎乡的加仓、主仓、东加、额萨、杭加、松多卡、多巴、贾加旺家等“古德八村”,年都乎的曲玛、美加玛尔尕、尚保、勒加、录合相、叶日等村,均称他们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大相禄东赞干布之子赛·尖参本的后裔;又加吾乡的佐治、萨科日、哈隆、麻巴、多巴、江日、曼丛贡玛、曼丛秀玛、曲加、拉德麻岗、牙岗、完路乎等村,均称他们的先祖是噶尔·东赞之孙赛·阿加。[16]这些口碑资料与汉藏文典籍相印证,完全可以说明吐蕃占领军及北迁部落是安多藏族部落的重要来源。

北宋景德三年(1006),唃厮啰立,居宗哥城。英宗治平二年(1065),唃厮啰死,子董毡嗣。神宗熙宁五年(1072),北宋秦凤经略使王韶谕青唐蕃部俞龙珂,降之。北宋在秦凤路设廓州、湟州(后改名乐州,州治邈川,今青海乐都县)、西宁州、积石军(军治平夏城,今青海贵德县)。廓州下辖肤公、米川、同波、绥平、宁塞等城、堡、寨;湟州下辖来宾、大通等城,安川、宁川、通川、南宗等堡,安疆、通湟、宁洮等寨,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青海乐都、民和、化隆、循化等县地;西宁州,崇宁三年(1104)设,这是“西宁”之称始见史载,西宁州下辖宁西、宣威、龙支等城,绥边、保寨、清平等寨,即今青海西宁、互助、湟中等市、县地。积石军下辖怀和寨以及顺通、临松二堡。南宋绍兴元年(1131),金人攻陷西宁州,以甘谷、鸡川、治平三县隶之。

北宋自熙宁五年起,虽与河湟吐蕃间有几次小摩擦,但友好往来是主流。特别是王韶治理河湟期间,在闲田处屯田,招募弓箭手,耕战结合,修筑道路,架通黄河浮桥、洮河永通桥,置市易司,设置蕃学,虽为战争服务,但对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宋史》卷328《王韶传》。

[2]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3]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4]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全后汉文》卷52。

[6] 《史记》卷5《秦本纪》。

[7]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8]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9] 《史记》卷88《蒙恬列传》;另对于秦长城始于岷县,近年来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秦长城起于今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南坪村望儿咀(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0] 李修平:《李零:〈入山与出塞〉》,《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11] 《水经注》卷2《河水》注引。

[12] 胡小鹏:《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3] 《资治通鉴》卷67,献帝建安十九年亦有相同记载。

[14] 《资治通鉴》卷97,《晋纪》19,穆帝永和三年(347)。

[15] 《水经注》卷2《河水》注引。

[16] 见同仁县县志办编《青海省同仁县地名普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