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与秦文化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回顾2018年我的学术体验,出版学术专著《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是以秦交通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发表的28篇学术论文中,《秦二世直道行迹与望夷宫“祠泾”故事》《武关·武候·武关候:论战国秦汉武关位置与武关道走向》《秦汉长城与丝绸之路》《里耶秦简“邮利足”考》《论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论秦先祖“善御”“善走”传说》《“秦暴”评议:以秦兼并天下的历史舆论为对象》《汉中与汉文化的发生与发育——以交通史为视角的历史考察》《战国秦汉“賨民”的文化表现与巴山交通》《“米仓道”“米仓关”考》《论秦宫“娥之台”兼及漆业开发与“秦娥”称谓》等,或涉及秦史,或侧重秦史,或完全讨论秦史。除了发表一些论著之外,前后参加了25次学术研讨会,其中9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或发言主题与秦史、秦文化有关。即:(1)第二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坛,贵阳,2018年3月31日,提交论文:《论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2)“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交流会,西安,2018年4月3日,提交论文:《秦汉史:我的甘苦得失》;(3)秦汉国家、族群与社会发展研究学术论坛,重庆,2018年4月21日至22日,提交论文:《〈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关于陈胜暴动起因的国家控制史考察》;(4)中国古代的边疆开发与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昆明,2018年5月12日,提交论文:《说“秦胡”“秦虏”》;(5)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2018年6月17日至19日,提交论文:《唐人乐府所见“咸阳”记忆》;(6)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发现学术研讨会,庆阳,2018年9月28日至29日,发言:《石家墓地漆器遗存与战国秦漆县历史文化》;(7)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与边缘学术研讨会,重庆,2018年10月26日,提交论文:《“中国”与“五方”:上古方位意识与“天下一统”理念》;(8)首届濠镜思想家论坛——“东西方文化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澳门,2018年11月19日至21日,提交论文:《论秦汉政治意识之“天下一统”“天下一致”“天下一家”》;(9)海洋与早期中国论坛,北京,2018年12月22日,提交论文:《秦汉时期的海洋开发与早期海洋学》。2018年我承担20次校外讲学,其中11次讲座主题与秦史、秦文化有关。计有7个讲题:(1)《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与历史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年3月16日;(2)《秦统一问题的再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年5月11日;武汉大学珞珈讲座,2018年5月30日;(3)《宣太后义渠王故事与秦统一进程》,陇东学院,2018年6月17日;(4)《上古中国对外交通的草原之路与海洋之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8年6月20日;长春师范学院,2018年11月6日;(5)《草原民族对丝绸之路交通的贡献》,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9月23日;(6)《长城与秦汉“北边”交通格局》,山西博物院第5期“晋界”讲坛,2018年11月4日;(7)《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山东教育电视台,2018年12月24日。

学术工作中颇多任务的完成涉及秦史与秦文化,显得密度比较大,频次比较高,数量比较集中,这主要因为自己多年的学术方向是秦汉史,而秦史与秦文化在秦汉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作为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的首席专家,承担着一定的学术压力,不能不考虑课题的进度及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提交。

也正是在这一学术考虑的基础上,2018年8月30日至9月6日,我和一些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可以称作“陕甘‘秦文化之旅’”的“游学”活动。我们以秦史与秦文化为考察目的的学术行旅,先后经历临潼、西安、阎良、凤翔、宝鸡、天水、礼县、兰州等地的秦文化遗存,即相继对秦史遗址中丽山、栎阳、咸阳、雍、西等发现重要遗迹现象比较集中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亲身体验。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还看了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秦简。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了新出战国秦及秦代文物。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了包括甘肃出土秦文化遗存的历史文物陈列。近距离接触遗址和文物,使得参与者获得直接的体会和新鲜的知识,也受到重要的学术启示。雍城血池等遗址的考古工地,对我来说就是第一次观摩学习。一路相继打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张卫星研究员、西北大学史党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天水师范学院雍际春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教授。他们先后或作学术报告,或引导考察,悉心教示,诚恳指导,使参与此次游学的师生获益甚多。谨此深致谢忱。

同行师生有王子今、姜守诚、曾磊、孙闻博、董涛、徐畅、杨延霞、李琰、孙兆华、杨继承、李兰芳、谢鹏、吕壮、刘自稳、于天宇、董家宁、尹璇、辛天游等。刘志平、李迎春、柯昊、姚文郁、琴载元、崔建华、徐达、单印飞等,也部分参与了考察。一路经历风雨,付出辛苦,同时也有收成,有欢乐。承田亚岐研究员美意,惠送西凤原浆,于是由东而西的行程中,一路飘荡着酒香。秦川、渭水、陇原……或许会在青年学者的学术历程中形成深刻的记忆。

正是在此行途中,我们商定编集这本《秦史与秦文化论集》。这本文集收入28篇学术论文,均为青年学者所作。其中有的直接考论了“秦统一”问题,有的从不同角度对秦史、秦文化有所论说,其实也可以看作对“秦统一”文化基础与历史背景的研究收获。几位没有参与考察的年轻朋友,也惠赐质量很好的研究成果。看到青年学者愿意投入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并发表诸多学术新见,为这一学术方向新生力量的崛起,满怀欣慰与喜悦。读这些论文,在黯然感觉到垂老日暮、途穷岁晚的另一面,亦萌发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新生代学者的热诚期待。自然,满意、谢意和敬意也在心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顺利进行,即将在2019年下半年结项。感谢学界朋友们对这一工作的支持。我承担的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秦史与秦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8XNLG02)也顺利立项,并开始获得资助。而明显的压力感,也由此生成。很自然,首先想到需要诚心祈求的,是友人们,包括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助力。

就《秦史与秦文化论集》的编集与出版,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姜守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闻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兆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董家宁、首都博物馆李兰芳的认真与辛勤的工作,表示深心的感谢!

王子今

2019年3月1日

于北京大有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