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大国,科技强亿点怎么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傍上大船好启航,盘古X1芯片

从张教授办公室出来时,李昊的脑波连接器恰好耗尽电量,自动关机。

他摸了摸耳垂上的金属圆片,感受着残余的温度。

24小时充能倒计时已经开始。

不过已经足够了,张教授毕生积累的计算机知识此刻都在他脑海中翻涌。

赵明远在一旁目瞪口呆,完全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发展。

出来后,他终于忍不住问:“李昊,你这些知识是从哪学的?”

“自学的。”李昊轻描淡写,“我对操作系统很感兴趣,看了不少书和论文。”

赵明远将信将疑,但也没再多问。

接下来,他们又拜访了王教授和李教授。

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李昊直接抛出几个前沿问题,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把两位教授震得一愣一愣的。

尤其是刚从MIT回来的李教授,在听到李昊对深度学习的一些想法后,直接拍案叫绝:“这思路太新颖了!我在MIT都没听过这样的观点!”

最终,三位教授一致同意:只要李昊能通过期末考试,平时可以不来上课,甚至愿意为他提供实验室和设备支持。

离开最后一间办公室,赵明远长舒一口气,看李昊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李昊啊,”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相信你真能做出点事情来了。关于大四学生的事,我明天就帮你安排。”

“谢谢赵主任。”李昊真诚地道谢,“另外,我还需要一些服务器资源,用来搭建网站和开发平台。”

“没问题!”赵明远爽快地答应,“学校有专门的创业扶持计划,可以给你提供云计算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二天上午,李昊正在笔记本上勾画鸿钧OS的模块结构图。

突然响起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李昊同学。”赵明远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搬着纸箱的校工。

“你要的服务器权限批下来了。这是教师账号,可以调用计算中心10%的资源。”

他递过一张磁卡,欲言又止:“另外......上午十点,十七个大四学生会来报到。”

等赵明远离开,李昊立即登录学校服务器。

当看到控制面板上显示的配置参数时,他吹了声口哨——128核CPU,1TB内存,这配置在2004年堪称梦幻。

指尖在键盘上飞舞,他迅速搭建起开发环境,又将智能手机整合方案中的关键模块预先部署。

九点五十分,教师公寓楼下已经聚集了三十几个学生。

这些大四的学生们,虽说对李昊的理科状元名头有些好奇,但更多的还是带着不屑。

在他们看来,李昊刚迈进浙大的校门,就要高调创业,实在是太轻狂了。

而且他们也不清楚李昊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工作,一切听起来都悬乎得很。

李昊到场后,这帮人还窃窃私语。

“就这小子?看着也没什么特别的啊,还以为有多厉害呢。”

一个戴着眼镜,身材偏瘦的男生小声嘀咕道。

“就是,还创业,咱们在这专业摸爬滚打了四年,都不敢这么说大话。”

旁边一个女生附和道。

李昊看着面前这群或质疑或不屑的学长学姐,并没有过多在意他们的态度。

他平静地说道:“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这里。接下来,咱们要一起做一番事业。”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希望各位能先汇报一下各自擅长的东西。”

学生们依次发言,有的说擅长软件开发,有的对数据库管理颇有心得,还有的在网络安全方面有深入研究。

李昊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规划。

听完大家的介绍,他开始分组:“好,根据大家的专长,咱们成立几个职能小组。”

“首先是 OS操作系统开发小组,负责鸿钧 OS的具体开发工作;”

“然后是应用程序开发小组,主要开发适配鸿钧 OS的各类应用;”

“还有网站开发小组,负责和我对接,建设公司网站平台;”

“最后是市场调研小组,去了解当下市场对于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的需求。”

听到这些组别名,大四老生们都惊呆了。

“鸿钧OS?这名字听起来倒是高大上,可实际能落地吗?不会只是个空想吧。”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

李昊没理他们,而是将手中拿着的资料分发下去。

“现在!”发完资料后,他直接道:“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请各自选好想进的组别。”

“然后每个小组自推一名组长,负责和我对接。”

等每个人按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分好组后,名单提交到李昊手里。

他扫了眼名单,然后道:“OS组跟我上楼,其他组先去办公区熟悉文档。”

这些办公室和会议室,自然也是浙大校方提供的。

系主任赵明远把李昊要干的事情一说,再加上那三位教授推波助澜,一切都非常顺利。

会议室里,九名OS组成员围着投影仪坐成半圆。

李昊将一份架构图投在幕布上:“鸿钧OS的微内核已经完成,现在需要各位在三个月内实现这些子系统。”

激光笔的红点划过一个个模块,“首先是设备驱动框架……”

“等等!”一个女生突然打断,“你刚才说微内核写完了?就你一个人?”

一个人怎么了?

谁让咱有高级AI创作计算机呢!

连上脑波输入,几百万的字都跟闹着玩一样,代码什么的当然也不在话下。

李昊走向角落的电脑,输入一长串命令。

屏幕立即跳出密密麻麻的代码窗口,核心模块的实时监控数据如水般流动。

“这是进程调度器的压力测试,目前稳定支撑5000个并发线程。”

会议室内空气仿佛凝固。

几个学生瞪大眼睛盯着屏幕,有人不自觉地往前探身,有人手指悬在半空微微发抖。

那代码风格老练得可怕,注释里的数学公式甚至涉及他们没学过的泛函分析。

“接下来,你们OS组内部再细化分组,驱动组负责异构计算支持,文件系统组要实现这个加密协议......”

李昊每说一个名词,就有一名学生的瞳孔地震一次。

当讲到“用形式化方法验证内核安全性”时,就连曾获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的何阳直接捂住了嘴。

两小时后,当应用程序开发组被叫上来开联合会议时,看到的是一群目光呆滞的OS组成员。

“怎么样?”有人小声问。

何阳苦笑不已:“这哪是大一新生啊,就算当我们浙大的博导都够够的。”

李昊敲敲白板,调出一张甘特图:“下面是整体进度安排。算法组下周要完成这个图像处理引擎,后端组负责搭建分布式编译集群……”

“学弟。”一个一直沉默的男生突然举手,“你这些设计都很超前,就算是拿最新的Intel XScale处理器也根本支撑不了吧?”

“问的好!”李昊点点头,又从包里抓出几个透明小盒子。

随便拿出一个打开,露出银白色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我们用盘古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