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章 飞龙在天之千里救援
1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末,远征军主将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等各路救援大军,顺利赶赴西域,在柳中会师,共击车师前王国。
柳中城下,秦彭的旌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他望着柳中城头摇曳的火把,突然想起出征前,君王叮嘱的话语:
“耿恭若亡,君等当为耿恭报仇雪恨!”此刻秦彭握紧佩剑,身后七千将士的铁甲,在月光下泛着寒光。
“分兵两路!”秦彭突然下令,“王蒙率主力佯攻交河,我亲率两千轻骑,翻越天山,夹击北虏!”
话音未落,斥候疾驰而来:
“报!前方发现匈奴游骑!”
雪粒砸在面甲上生疼,秦彭却大笑出声道:“戊己校尉大人在疏勒,柳中城诸地,苦苦死守,等的就是这个时刻!”
他猛踢马腹,领着敢死队,冲入风雪。身后传来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匈奴人万万没想到,汉军竟敢顶着暴雪夜袭大营。
救援汉军大获全胜,汉军很快攻陷北匈奴汗国联军驻守的交河城等车师前王国故地,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人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等牲畜三万七千头。
北匈奴汗国军队损失惨重,惊恐而逃,车师前王国,复归汉室。车师前王国,重归安定。
2
其时,戊己校尉关宠,已经在柳中城战死沙场多日,谒者王蒙看见关宠等汉军将士在柳中城坚守的悲惨景象,伤感不已。
谒者王蒙,于是与秦彭、皇甫援等援军将领商议道:
“诸君:
己校尉关宠兵力较多,距离中原边郡较近,依然难以抵御北虏的进攻,出师未捷,而身先死。
戊校尉耿恭,兵力微小,且在天山以北,路途更加遥远,距离北虏王庭更近,被围的时间,远远超过己校尉大人,想必已经全军覆灭,存活下来的希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救援无益。
如今,大雪封山,道路崎岖,北虏主力很近,我们翻越数百里险路,冒险营救耿恭,没有意义,还可能,让我们陷入绝境,身死名灭。
万一被大雪所阻,或被北虏所偷袭,我军岂不更惨?我们还是引兵而还,保存胜利成果,向陛下报捷吧!
以免画蛇添足,遭遇北虏偷袭,再次失利,前功尽弃,耗费国力,徒增笑柄,让朝廷君臣失望唾弃。”
秦彭、皇甫援等援军诸将,深以为然,彷徨不安,犹豫不决,不敢冒险,翻越天山,救援绝境中的戊己校尉耿恭。
3
先前,戊己校尉恭,派遣部属军吏范羌,带领士卒,突出重围,前往敦煌郡,接收疏勒城屯垦军将士的寒服。
军吏范羌以及部属士卒,因此得以跟随谒者王蒙救援军,一道出塞,回归疏勒城的屯垦之地,发放御寒衣物。
听到谒者王蒙与诸将的建议,军吏范羌大为不安,屡次固请谒者王蒙道:
“谒者大人,末将临行之时,戊己校尉大人还率领汉军兄弟,在疏勒城与北虏激战,毫发无损。
疏勒城中的粮食饮水,虽然短缺,但兄弟们依靠险阻抗敌,还勉强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全军将士,都把生还的希望,寄托在朝廷援军身上。
诸位大人怎么能够如此绝情,让戊己校尉和诸位守军兄弟绝望呢?
谒者和诸位大人,都是领兵之人,万一后来之日,谒者和诸位大人,也遭遇如此险境,怎么能够希望,朝廷和兄弟部队的尽力支援呢?”
4
军吏范羌,抱住谒者王蒙,秦彭等将领的腿不放,苦苦哀求道:
“诸位大人,这样做万万不可,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战友,丢下不管啊,我们不能让他们觉得,国家抛弃了他们!
诸位大人,如今局势动荡,还是立即派兵,迎接戊己校尉大人回朝,安抚驻屯将士心灵为上啊!”
谒者王蒙诸将不敢向前,又不敢驳斥军吏范羌之言,伤了戍守将士之心。谒者王蒙沉吟半饷,心生一策,于是决定,分兵若干,交给范羌带领,前去救援,两全其美道:
“军吏大人:
虽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你觉得,为救几个濒临绝境,早就要死的将士,让活着的兄弟,再去冒险送死值得吗?也请军吏大人,体谅诸将的难处啊!
疏勒城在天山以北,地方偏远,路途坎坷,又逢大雪封山,行军艰难,某等担心,此去疏勒,长途跋涉,将会让救援大军,陷入绝境,影响朝廷一统西域大计。
军吏大人忠心耿耿,全心全意,救护戊己校尉大人,我们十分钦佩。军吏大人,你说怎么办呢?”
5
见谒者王蒙如此坚定,军吏范羌,心里更加绝望,于是退后一步,再次跪求谒者王蒙诸将道:
“请诸位大人,允许在下,在汉军中招募,愿意救援戊己校尉大人的将士兄弟,诸位大人以为如何呢?”
谒者王蒙依然犹豫不决。秦彭、皇甫援,实在看不下去了。秦彭上前,对谒者王蒙建议说道:
“谒者大人,军吏所言有理。见死不救,怎么能够叫做人呢?何况,是我们生死与共的汉军兄弟呢?我们就各安天命,让军吏范羌,在汉军中招募志愿军吧!”
秦彭转身,对军吏范羌说道:“要是军吏大人招募不到愿意援救戊己校尉的兄弟,军吏大人可不要怪我们绝情。”
军吏范羌,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无法可想,于是赞同秦彭的建议道:
“多谢诸位大人恩赐。戊己校尉大人爱护屯垦军兄弟,与兄弟们同甘共苦,在军中很有威望。在下相信,汉军兄弟,不会见死不救的。
要是兄弟们畏惧艰险,不愿意前往疏勒援救,哪怕在下孤身一人,也要回去,向戊己校尉大人报命。
即使戊己校尉大人和屯垦军兄弟,皆已经战死沙场,在下也要前去,告慰英雄们的在天之灵。”
皇甫援也十分感动,催促军吏范羌道:
“军吏大人所言极是!十万火急,事不宜迟,你速去办理,招募自愿的兄弟吧!”
6
不想,军吏范羌此去,居然大获成功。愿意翻越天山,前去援救戊己校尉耿恭的将士,踊跃报名,人数达到了近万人之多。
谒者王蒙、秦彭、皇甫援,皆感动不已,虽然觉得此行危险万分,纯属冒险之举,但也不愿意违背承诺,于是下令并叮嘱军吏范羌道:
“军吏大人,此行前去,危险万分,困难重重,诸君好自为之。
今分志愿军将士两千人,交予军吏大人处置,军吏大人务必慎之又慎,保护兄弟们的宝贵生命!
无论是否救援回校尉大人和诸位兄弟,都请速去速回,不要与北虏纠缠,白白葬送我汉军兄弟的宝贵生命。”
军吏范羌,转忧为喜,承诺道:
“感谢谒者大人和诸位大人的大力支持!诸位大人放心,范某对北虏的情况,和行军路线都十分熟悉,一定不辱使命,保护好各位志愿军兄弟,救得校尉大人和守城官兵,平安归来。”
7
军吏范羌,于是亲自率领志愿军两千将士,翻越天山,向天山以北的疏勒城进发,迎接主将戊己校尉耿恭回军。
两千志愿军将士,遇大雪丈余,救援军仅勉力能至。疏勒城中,夜闻城外的兵马声,以为北虏再来,皆大惊失色。
8
疏勒城内的戊己校尉耿恭,已数日未眠。他掰开司马石修手中最后半块干的馕饼,看着石修嶙峋的指节,喉头涌上一股腥甜。
门外传来铁器碰撞的脆响,恍恍惚惚之中,仿佛听见是匈奴军队,又在撞击疏勒城的城门。
“范羌!”他突然在梦中高喊道,“你曾誓言,愿同兄弟赴死。此刻便是时候,你究竟在哪里呢?!”
话音未落,城门轰然倒塌的声音,越发加剧,似乎有匈奴兵,如潮水般涌入。
戊己校尉耿恭,猛然从梦中惊醒,握紧环首刀迎了上去,却在血雾中瞥见一杆熟悉的“汉”字大旗。
“难道真是范羌?!”戊己校尉耿恭,踉跄着后退,似乎有些癫狂,被石修等将士,七手八脚架住。
军吏范羌的话语,远远地传来,依稀可以看见,城楼下救援志愿军将士的披风上,还沾着厚厚的天山积雪。
见城中一片死寂,并无反应,军吏范羌,有些忧急,乃撤下披风,摘下头盔,放大喉咙,遥声呼喊道:
“兄弟们啊,我是军吏范羌啊!陛下派遣汉军救援军勇士,前来疏勒城,迎接校尉大人和诸位兄弟回朝啊!”
这一次,疏勒城中将士,终于听清军吏范羌的喊声,绝处逢生,皆大呼万岁,惊醒了睡眼朦胧的戊己校尉耿恭。
戊己校尉耿恭下令,大开城门,迎接范羌和救援志愿军将士,将士们喜极而泣,共相扶持,摇摇欲坠。
第二天,戊己校尉耿恭,率领疏勒城守军将士撤退,相随两千救援志愿军将士一道,向天山以南而去。
9
很快,围困疏勒城的匈奴军队将士,也知道了汉军援军到来的消息。北虏兵穷追不舍,汉军将士,只好且战且行。
戊己校尉耿恭和疏勒城官吏将士,素来饥饿疲惫,身体孱弱,久病在身。从疏勒城突围之时,疏勒城旧有的官吏将士,尚有二十六人。
回朝途中,将士们随路死没。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三月,到达汉朝廷边关玉门关之时,唯余十三人。疏勒城将士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得到戊己校尉耿恭和部属将士顺利回朝的消息,章帝大喜,下旨令中郎将郑众等,为耿恭以及部属将士,全身洗沐,更换衣冠。
中郎将郑众,听了戊己校尉耿恭和部属将士的英雄事迹,感动不已,上疏章帝,请求褒扬戊己校尉耿恭一行坚守危城的壮举道:
“陛下: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
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还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励将帅。请陛下圣裁!”
章帝深以为然,称赞耿恭道:
“君言甚善!恭之节义,古今罕有。”
及戊己校尉耿恭,一行部属,回到东都洛阳,司徒鲍昱特地上奏,称颂戊己校尉耿恭忠心耿耿,坚守危城,宁死不屈的忠贞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恭节过于苏武,宜蒙爵赏,以彰其节。”
章帝赞同,下旨道:
“司徒大人所言甚是。不奖赏功臣,岂能彰显忠臣的节义,激励忠诚烈士呢?
兹下诏,拜耿恭为骑都尉,以恭属下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之职。
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停止服孝)。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