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怒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2章 救国之法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江填海,听胡昕玥与陆鸿渐二人道明事情原委后,一时不语。

他并未想到,自己偶然间得到的这陈情诰命令,背后居然会有这么多故事。

兴许,这东西会流落到自己手中,冥冥之中也是天意。

正当胡昕玥想要继续解释,曾经的十四人为反庆战争做出过多大的贡献时,沉吟半响的江填海这时出了声。

他既没答应,也没拒绝。

他反过来,向胡昕玥与陆鸿渐二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或者说,是同一个问题。

“找到那二万万两白银后,你们打算怎么做?

或者也可以回答我另一个问题,这二万万两白银,对你们想要做到的‘彻底的革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亦或者,如今这所谓‘不彻底的革命’与‘彻底的革命’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只要你们能给出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便当场答应你们。”

从未真正触及核心的胡昕玥与陆鸿渐二人,闻言一时语塞。

他们从未与彼此间探讨过这个问题,也从未真正深入的思考过这件事。

胡昕玥她,仅仅是被父亲胡逸民留给她的遗愿,被动地推着前进。

陆鸿渐他,则更是凭本性行事。

正所谓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见到苦难发生在自己眼前,他心中的共情会促使他做出行动。

但对那些他所见不到的,所力所不能及的,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此,先贤所留下的后一句话语,是“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陆鸿渐他不认可这一点。

这算什么答案?只要看不到,就能当这一切都没发生过,都不存在吗?

对曾在布吞国,亲身经历过种种的陆鸿渐来说。

如今的他做不到对这一切视若罔闻。

但他也只能瞎想,然后将得出答案的希望,寄托在胡昕玥身上。

他希望她能引领自己,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见眼前二人如自己猜想的那般,变得低头思索、沉默不语。

江填海缓缓站起身来。

他接下来仍有工作要做,不能一直陪着这两位风华正茂,却也青涩稚嫩的年轻人。

他们的答案,得由他们自己得出。

这是一条极为漫长,且无比艰难的道路。

正如江填海自己,年轻时所经历的一般。

近二十余年前,重返新国的江填海,刚好赶上了反庆战争的尾声。

本该就此一扫封建顽瘴痼疾,成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新国,却因海外各帝国或明或暗地从中作梗,最终变成了军阀间混战的一副乱世之景。

彼时,对自地处南粤的布吞国租界——女王港归国的江填海来说,最让他深受触动的,并非是新国遍地那处处“岁大饥,人相食”的惨状。

而是与这地狱之景仅有一街之隔的女王港内,遍地皆是那朱门酒肉臭的现实。

以致于仅供玩乐消遣的狸奴家犬,都显得过食而肥。

这一街之隔,便是布吞国与新国之分。

这一街之隔,便是难民所难以逾越的天坎。

新国之地,等重的稚童换不来等重的牲肉。

彻底对新国政府,那所谓的现代民主滤镜破碎的江填海,立刻就采取了行动。

他自己出钱,将从女王港之地购得的食粮熬做粥食,赈济就近难民。

很快,他就理解了什么是难民。

自古以来,难民从来都不会随着赈济而减少,只会因此日益增多。

而随着人多粥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身强力壮者得以终日饱食,而年迈体弱之人甚至保不住自己手里最后一口食粮。

得到了最多赈济的,是那群最不需要赈济的。

为了减少这种惨状的发生,江填海只得拿出更多的钱财,购置更多的食粮。

而这一切,正如他的名字那般。

以江填海,永世不盈。

一段时日过去,即使江填海拒绝施舍那些身强力壮者,他们也能通过胁迫那些真正需要救济之人,从而获取食粮。

无论江填海想出何种办法,他都没法让那些真正需要救济的人,得到应有的救济。

幸也不幸,因此善举而出了名的江大善人,很快就被军阀头子扣起来了。

所冠以的罪名,其曰“非法赈灾”。

所幸江填海有自伊牙国的关系,而不愿为这等小事得罪伊牙国的南粤军阀,最终放了江填海。

在军阀的警告下,不能再行赈济之事的江填海,回到了当初赈济灾民的地方,想看一眼自己不在后发生了什么。

然后,他就感受到了,什么叫“升米恩斗米仇”。

多日不见的他,被那些昔日里对他尊敬有加的难民,围着破口大骂。

而且骂的最狠的,正是那些屡遭掠夺的年迈体弱之人。

本就被逼迫着向他人上供食粮的他们,并不会因为江填海的消失而中止被欺凌。

反而是江填海的消失,让他们连被层层盘剥后,仅剩的、赖以维生的食粮都无法保证。

自此,江填海明白了一件事。

光是赈济,不仅没有一点作用,起到的反而都是反作用。

必须能让这些难民,能够实现自力更生。

同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教化,断不能重演人吃人的丛林法则。

自此,经年累月的经验总结下。

福音教的教义被他略作改变简化。

其一,教徒分为三类,三类教徒间人人平等。

一类为祈祷之人,主祈祷教化,将福音教人人平等的教诲印入教徒内心。

二类为作战之人,主抵御外敌,以求得在乱世之中得以自保的实力。

三类为劳作之人,主劳作生产,乃是最重要的根基之人。

其二,教会社区内一切为公,由需分配,由需自取,但禁止私藏。

如此一来既能防止弱者惨遭掠夺,也能实现社区的安全稳定。

如今,混成了地区主教的他,这便是第一次在怒海之地,实践自己终于得以成型的想法。

而眼下“福音之家”欣欣向荣的景象,无疑印证了他的所思所想。

这是他自己,付出岁月与代价之后,得出的答案。

而那两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江填海觉得他们称得上是未来可期。

但比起他们,江填海终究,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

救国之法,绝不在靠那二万万两白银布施,而在启民心开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