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女儿读书
我的藏书,成千上万地收回来,也成千上万地散出去。来来去去的书,像走马灯一样,但有一本书,我怎么也舍不得丢掉。要是没有特别的理由,这本书至少让我散出去八百回了。
因为这是我女儿人生读的第一本书。
那时,她才 5 岁。
女儿 5 岁那年,正是我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我的工作从宝鸡地区的一个山沟里调入西安市。工厂的福利房还没个影子,而我的经济特别拮据,根本租不起房子。所以只能仰仗我的上司,他顶着压力,偷偷腾了一间办公室让我们全家安顿下来。那间办公室是房产处的,隔壁是审计处的办公室。
每天晚上,只有办公室所有人都下班之后,我们才敢开火做饭。吃完晚饭,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审计处的办公室写作。因为妻子的二舅在审计处工作,他知道我们一家人蜗居在一间屋子里,除了摆放一张床,几乎什么都放不下了。没有读书和写作的空间,所以他把他的钥匙悄悄给了我。
那年,我背负着一大堆债务,工作很不顺心,工资很微薄,所以,我码字的动力很大。但我不知道,5 岁的女儿正是吃故事的年纪。有一个阶段,每天晚上,当我刚刚铺好稿纸,打算写作的时候,女儿便推门进来了。
她天真烂漫地说:“爸爸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压着焦躁不安的情绪,强装出一副笑脸说:“好啊,爸爸给你讲一个!”
我想那时候的笑脸,恐怕比哭还难看吧。我心里的无名火总是一压再压。面对天真无邪的女儿,我只能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她那么小,哪能理解人世的艰辛和爸爸内心的愁苦呢。
我讲故事的能力很差,尽管写过不少童话。所以,我只能给孩子读童话。
这本书是《蘑菇房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常瑞先生主编,是我的一本样书。里面的文章都是《北京日报》“小苗版”发表的童话精选。当时,常瑞先生是“小苗版”的负责人,《蘑菇房子》选的是 1996 年到 1997 年之间发表的童话,其中收录了一篇我的童话《大头娃娃和布丁鼠》。
女儿听得很专注,很兴奋。
我讲完一个,女儿开心地说:“爸爸,再给我讲一个!”
讲了一个又一个,讲得我口干舌燥,眼皮直“打架”。我无奈地问她:“爸爸还要讲多少啊?”女儿把双臂摆成一个“大”字,说:“多多的,这么多!一百个!”
我差不多都快昏过去了,但我不能拒绝女儿。每当女儿心满意足地离开时,我也筋疲力尽了。
女儿走了,我趴在桌子上也睡着了。桌子上放着一本没有写过一个字的稿纸。
这不过是无数个夜晚的一个小插曲。可见这本书不知被我讲过多少遍了。
突然有一天,女儿拎着书来找我:“爸爸,你看,画错了!”
我笑呵呵地接过书,心想,女儿还不认字呢,怎么能知道插图画错了呢?但是,我得尊重小家伙。于是,我看了一眼,天啊,真的是插画师画错了。这篇童话叫《小猫咪学做鱼》,结果插画师把小猫咪提着保温瓶里的鱼画成了老鼠。我大为惊讶,看来一个孩子从幼儿开始,在阅读时就开始思考了。我想,这本书虽然印量不大,只有一千册,但这幅画错的画,恐怕没有一个人发现。
每一次给女儿读故事,都是我坐在椅子上,女儿站在旁边。有一次,她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爸爸,你抱着我给我读故事吧。你拿着我的手,指着书上的字!”
嘿,我哭笑不得,真不知道她的小脑袋瓜子在想什么。
我说:“好吧!”于是,我把女儿抱在腿上,用手拿着她的食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她听。
过了没多久,女儿不再找我了。她自己捧着这本书,嘴里念念有词,自个儿去朗读了。我很好笑,煞有介事呀,她还不认字呢。
其实,是我大错特错了。无意间,我已经教会了女儿很多字,尽管我从来就没有教过孩子认字。
有一天,女儿发现我在阅读,还不时用钢笔在书上画圈圈,画直线。她便好奇地问我:“爸爸,你在书上画什么呀?”
我说:“有爸爸特别喜欢的段落、句子,喜欢的文章,爸爸都喜欢做个记号。”
于是,她拿走我的另一支钢笔,也在书上画开了。比如她喜欢的童话,她会画一个长圆圈把文章的名字圈起来,喜欢的作者也是如此。
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发现她认识的字比一般的孩子都多,所以让她做领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再也不烦我了,她自己抱着书去读了。我的陪读、伴读,从她幼儿时期就结束了。而她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这个时候就养成了。
常常是,我抱着书在椅子上读,她坐在地上读,在她的周围总是摊着一大堆书。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她:“你爸爸有什么爱好呀?”女儿说:“爱看书!”我不喜欢串门,不喜欢应酬,不喜欢打麻将,夜里基本都在家里写作或者读书。女儿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我读书的形象了。我们家里很安静,女儿读她的书,我读我的书。
女儿小,有的书在书架上她够不着,但她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书是适合她看的。她用小手指着书架,一本一本对我说:“爸爸,那是我的书,太高啦,我够不着,你给我放在书架最底下的一层。”于是,我一本一本给她码放在最底层。
在阅读方面,我一直是开放的态度。书架上所有的书,她都可以看。因为我从小的阅读,就是很自由的,没有指定的阅读书目,没有必读的书目,更没有阅读的作业,这使我充分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所以,我对女儿也持这种态度。虽然我还是评论家,但我从不给孩子推荐书。我相信开卷有益。
女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基本上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女儿小学四年级,就啃成人版的《理智与情感》。她阅读的深度比一般孩子要好,小学就读了《红楼梦》。当她上了高中,我才问她读《红楼梦》什么感觉,她说她不能理解,这样的一本书怎么会进四大名著,言外之意,看不懂,也无趣。但上大学以后,那就大大不一样了,她还专门阅读有关《红楼梦》诗词的书。看来,在什么阶段读什么书,是非常科学的阅读方法。
记得她高考时,手里还拿着一本小说在读。我很理解,那是为了缓解她心里的压力。
非常庆幸的是,女儿从小基本上都是自主自由阅读。我不愿意让她把阅读当成一种作业来完成,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如今,女儿大四了,马上就大学快毕业了,而她还记得幼儿时期读过的《蘑菇房子》中的一些故事。这本书中的不少作家都去世了,如陈模、聪聪、林颂英、张美妮等,包括主编此书的常瑞先生。这本书的作者里还有我敬重的一些老师,如金波、樊发稼、秦文君等。再拿起这本书令人有时光荏苒,人世沧桑之感。
女儿的认字,阅读兴趣,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也记载了我的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所以,我一直珍藏着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