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神圣与世俗:唯美主义的价值意向
刘琼更新时间:2025-04-22 17:19:50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参照贯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线索,考察唯美主义之“美”的神圣与世俗价值意向,以及相应的实践后果和文化史意义。唯美主义内容层面对违禁色情的书写,以对抗资本主义道德的外在样式,揭示出长久被压抑的非理性形态的“神圣”精神内涵;其对纯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式主观上将艺术“神圣”化,赋予其神圣的价值意向,另一方面“为艺术而艺术”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现代性进程的组成部分和环节,其最终被市场整合,恰好说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书对唯美主义神圣与世俗价值意向的分析,试图揭示人的整体性生存样式,展示唯美主义在当下的价值所在。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3-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琼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在诗歌写作领域中,从未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多的女性从事诗歌写作,她们的努力使女性诗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繁荣景观。进入新世纪后,回顾90年代,会发现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诗歌创作与80年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学界对90年代女性诗歌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关于90年代女性诗歌绝大多数研究论著都语焉不详,缺乏能够通约的、成熟的认知体系和观点,这就为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文学24.4万字 - 会员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反对派研究
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反对和批判的立场上进行的,而这些立场本身却较少被反思与相对化。本书结合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具体事件和议题梳理论争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探讨了反对方指责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民族主义问题、二元对立问题、政治经济学问题和知识分子伦理问题等。本书以“现代性”问题是贯穿本书一系列议题的红线,在研究中力图超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在对中国后殖民问文学18.5万字 - 会员
跨越“归零地”:21世纪美国小说研究
本书从梅尔维尔和康拉德,到德里罗和厄普代克,再到麦凯恩和瓦尔德曼,作者分析了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文学再现、审美与恐怖的微妙关系。文学25.7万字 - 会员
布尔迪厄的文艺社会学
作者多年从事布尔迪厄的研究与翻译。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布尔迪厄觉得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对古典社会理论的批判。本书对布尔迪厄的文艺社会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36.8万字 - 会员
王嘉与《拾遗记》研究
本书对王嘉及其《拾遗记》进行了宗教本位和文学视阈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具体而言,书中对王嘉的籍贯和卒年进行了考证,对其交游和著述作了深入的探究,并从儒、释、道及谶纬之学四个方面对王嘉的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对《拾遗记》的研究首先是梳理了历代官修、私修书目对《拾遗记》的著录,并对《拾遗记》的版本及体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次是对《拾遗记》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等的专题研究,涉及到了《拾遗记》中的女性、神话,文学12.4万字 - 会员
民国女性法律地位之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
女性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民国几十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女性的法律地位在这一历史时期却逢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本书首次把民国女性法律地位之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及二者的“互动”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进行系统考察,对民国时期传统乡土社会、都市空间、苏区及解放区女性法律地位的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爬梳,以此探究民国女性法律地位、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对文文学25.5万字 - 会员
俄罗斯埃文基英雄史诗研究
本书以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诗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史诗研究专家及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母题分析、比较研究、文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厘清埃文基英雄史诗这一民间文学的叙事体裁类型,着重分析了埃文基英雄史诗的特色母题、典型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诗学特征;同时钩沉史诗中蕴含的狩猎文化、萨满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解读民族经典文化等;阐释埃文基英雄史诗中体现的本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探讨了埃文文学23万字 - 会员
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
中国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体系由启蒙、民族、传统、阶级、救亡、建设、现代、新启蒙、先锋、女性与生态话语等组成,随着20世纪20-40年代、50-70年代与新时期的时代变迁而发生阶段性嬗变,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组合,贯穿着启蒙与救亡、阶级与民族、现代与传统等话语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对话,凸显着民族、时代与国家的属性与变迁,并从阐释、强化中华多民族国家认同与超越虚无主义等方面对南方民族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文学24.6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19)
本书是《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修订版,增加了2009—2019年十年的内容。综观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外国文学研究,有两个主要事实:一、最初十七年基本上沿袭苏联模式,却对西方文学及文化传统有所偏废;二、后四十年“乾坤倒转”,西方文学的大量涌入不空前地撞击了中国文坛,而且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提供了某种先导作用;没有外国文学理论狂飙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文学就不可能迅速穿越传统政治与美学界限,实现广泛文学52.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移动中的雕刻: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微观察
本书重点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中不同作家,在移动中呈现的多样书写形态与主题表达,即海外华文文学因果母题、家国与个人叙事、代际伦理中的母女、移动与空间的雕刻、未来科幻与人类的存在等,阐述了与时代有同构关系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困境中的女性自我想象与意义建构,伦理缝隙中的存在与反抗的介质,以及移动之后在母体与变体之间的主体性构建。进一步挖掘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移动时空中,文学书写的精神姿态、文化文学理论20.2万字 - 会员
天地之心:《诗纬》研究
谶纬之学是一种兴起于两汉之际的神学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经学、政治、文化以及学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诸纬之中,《诗纬》因为关乎《诗》与诗学,内涵丰富且价值巨大,尤为现代学术所重视。作者对《诗纬》文献进行了深度整理与深入研究。文献整理以校勘佚文、汇辑注疏为主,在为学术界提供可靠基本文献的同时,也呈现出《诗纬》的整体学术脉络与知识基础。学术研究则围绕《诗纬》的核心观念、阐释模式、文化价值等基本问题及其与汉文学理论30.6万字 - 会员
《周雅续》研究
明崇祯刻本《周雅续》是一部地域性的明代诗歌总集,收录明代82位陕西籍诗人的诗赋作品2709首,传世版本稀少,国内仅存2部。本书首次系统全面地对《周雅续》一书进行深入研究,对成书背景及版本、编纂者、编纂宗旨、编纂体例、文学与文献价值进行探讨;对该书的历史文化内涵、思想艺术性进行评述;在全面考察82位作者家世生平著述基础上,对重点作家进行专门研究;对作者小传进行校考笺证订补。这些探索研究都具有开创性,文学理论18.9万字 - 会员
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
清代杭州驻防旗人群体与杭州城人民群体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驻防旗人逐渐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所吸引,进而揣摩、学习,写作了大量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有与汉族文人表达的相似之处,又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范例。本书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既在历时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的演变过程,又由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寻绎其创作的独特性,力图全面揭示这一群体文学理论22.5万字 - 会员
“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
本书以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批评家提出的“形式意识形态”为理论支撑,从文学社会学的视域重审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学现象,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形式实验作为研究主线,探析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历史谱系、语言风格、叙事伦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遗产。论著所择取的“形式意识形态”的研究理路,在中国先锋文学的研究中具有较突出的创新性。论著既注重先锋作为“纯文学”标榜的文本价值,亦着力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先锋文学理论28.6万字 - 会员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
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文学理论19.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