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经济生活的扩张造成了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带来了气候、能源危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开始重视低碳、环保、高边际生产率的新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更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引擎。2008年,日本提出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2009年,韩国提出了“IT韩国未来战略”,美国提出了“绿色复兴计划”,英国提出了“构筑英国的未来”;2011年,美国又提出了“美国创新战略”。这些政策表明各国已经在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树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由于国外出口市场日益萧条,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内外压力,我国也意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振兴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把“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和深化国际合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生产技术的突破,也需要新兴商业模式、产业配套及支撑体系的发展和跟进,而后者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的。“城镇化”作为一项战略最早于1980年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被提出,并被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经过35年的发展,2014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4.77%,城镇化也继续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转向由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多引擎推动。然而,在资本深化、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存在着矛盾和局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件大事,其一是高科技的发展,其二就是城镇化。可见,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长江经济带作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在其范围内研究二者的互动,对促进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带动其他经济区域,甚至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更具有典型意义。
在本书中,我们运用全局主成分、耦合理论及面板联立方程组等方法,从系统演变的内在机制角度切入,研究两大密切联系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其目的是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诸现象透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内在机理与规律,以期从本质上对二者的复杂关系进行把握。同时,将这种抽象出来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区域——“长江经济带”,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得到经验和教训,为长江经济带及其他区域以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建议。
本书将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以此来研究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规律,其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解决这一重要区域的两大国家战略协调发展问题;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包含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东、中、西部,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探索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区域中去。因此,本书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