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小子的快乐童年
斯坦利出生在南布朗克斯博伊顿大街(Boynton Avenue)1020号一个小型公寓楼里。在公寓楼的西面,美丽的布朗克斯河蜿蜒向东缓缓流去。南边是布鲁克纳大道(Bruckner Boulevard)。1925年的布朗克斯大部分地方都是农田,斯坦利出生的这个地方在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能算是个“无名社区”,但是邻里间的气氛非常融洽,所有人都在为过上好日子而忙忙碌碌,这股劲头让这无名社区充满了活力。
多年之后,斯坦利这样描述他成长的地方:
这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丰满活泼的女人们穿着格子棉布外套,腰系围裙,坐在公寓楼门前的椅子上沐浴着阳光。她们快乐地或织毛衣或闲谈,时不时摇一摇旁边的婴儿车。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有时候,楼上打开的某扇窗子里会传出母亲的声音,那是她们拖着长腔呼唤自己的孩子:“西——蒙——”或“伊——文——”,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
社区里的移民大多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来美国的时间都不短了。有的在小商店里打工,有的自己开小店。还有一些人是公司职员、秘书或学校老师,这无疑提升了这个社区的档次……无论是点心师、印刷工、职员还是家庭主妇,所有人对未来都有着诸多计划和理想,不仅仅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在大街上踢球的孩子们。但在这些孩子眼中,世界的尽头就是这里的糖果铺。
斯坦利是萨姆和阿黛尔的第二个孩子。他有一个姐姐名叫玛卓丽(Marjorie),比他大一岁半。斯坦利的名字取自他去世的爷爷西姆查(Simcha),希伯来语意为“快乐”。
5年后,斯坦利的弟弟约尔(Joel)出生了。关于这位即将到来的新成员,斯坦利最早的记忆就是,他和姐姐坐在公寓楼门廊的大理石台阶上,对即将到来的新宝宝进行种种猜测:“我们知道妈妈要去医院生孩子。关于婴儿是男是女,我和玛姬争论不休,她坚持会有个小妹妹,我则希望有个小弟弟。不过我们有一点共识,这个问题可不是我们说了算,要看医院的决定。”
约尔慢慢长大,总是跟在哥哥的身后一起胡闹,搞恶作剧。这样密切的关系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狼狈为奸”的故事不仅让童年充满了快乐,还加深了兄弟情谊。在日后的岁月中,两个人无论相距多远都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斯坦利自儿时起就表现出过人的智商。上幼儿园的时候,母亲每天晚上都会辅导姐姐做作业,他就一直待在旁边听着。有一晚,他母亲和姐姐谈论的是亚伯拉罕·林肯。正巧,第二天,幼儿园老师就让孩子们说说这位总统。小斯坦利举起手,将昨晚“偷听”到的谈话重复了一遍。老师惊异万分,甚至让校长领着小斯坦利在所有班级的孩子们面前背诵这段话。
在77小学读书期间,他的聪明劲儿更是名声远扬。的确,小学老师心目中的斯坦利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他的弟弟约尔在成年后也对哥哥的成就深感自豪。但相比之下,小学时候的约尔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哥哥的出色表现更是令他相形见绌。约尔上三年级的时候,他的老师斯蒂勒女士也曾是斯坦利的老师。有一次,约尔的考试成绩很差,令斯蒂勒老师颇为失望。她在发卷子的时候不断提醒约尔,他哥哥当年表现多么多么优秀。
课余时间,男孩子们大多是在学校操场和街道上踢球。斯坦利不擅长体育,基本上不参与这些体育活动。一位表兄给了他一套化学设备,他把大部分课外时间都花在摆弄这些设备上了,有时还会邀请朋友参与到自己的实验中来。这应该算是他的科学启蒙阶段。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大细口瓶中装上钠,放进布朗克斯河。这个“钠炸弹”发出的火光和声音让四周的母亲们大为惊恐,纷纷跑过去看个究竟。各种实验总是能让斯坦利兴趣盎然。他曾在采访中说:“做实验对我而言就像呼吸一样是天性。我试图去了解世间万物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斯坦利的童年生活中,有两件事情尤其值得一提。因为这两件事情就像先兆一样,预示了他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第一件事情与群体力量有关。斯坦利这样写道:
那是夏季的一天,一个孩子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撞倒。社区居民举行示威,要求政府将博伊顿大街改成单行道。一群示威者站在人行道上,举着制作粗糙的标语。人群齐声喊:“静坐示威!静坐示威!”马路中间横着几个牛奶箱子做的路障。示威者坐在牛奶箱子旁边,阻止车辆来往。警察赶来后与示威群众进行协商,这件事情就解决了……我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高档社区,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但那不是高档社区,而是20世纪30年代的布朗克斯,绝非懦夫之地,我们的要求实现了,马路最终改成了单行道。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斯坦利四五岁的时候。当时,比他大一岁半的表兄斯坦利·诺登(Stanley Norden)也生活在这个社区。这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源自他们的祖父。有一天,表兄跟着母亲来家里做客。大人在厨房里聊天,孩子们在卧室里玩耍,表兄坐在两张床之间的地板上。米尔格拉姆回忆道:“我决定用一条皮带来‘测量’两张床之间的距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皮带不小心滑落,皮带扣上尖锐的凸起砸在表兄的头上,流了点血。表兄开始哭,跑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告状。”米尔格拉姆被母亲大声斥责了一通,他也哭了。他并非有意伤害表兄,这只是一个意外,他对自己的错误感到非常难过。“尽管如此,为此受到责骂还是让人很难过。但是我好像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很多年以后,我不是又试图测量某些东西,结果又有人批评我没有考虑到给他人带来的风险吗?”
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尔格拉姆一家当时搬到了沃德大街的1239号,距离之前的出租房只有两个街区远。马路的一侧是一栋栋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双户砖房,门前有一块小得可怜的草坪。他们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的二层。新家更宽敞一些。约尔刚刚出生,他们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容纳新成员。
米尔格拉姆的父母有着强烈的犹太文化认同感,每当有亲戚拜访的时候,家中都回荡着抑扬顿挫、音调优美的意第绪语。在13岁犹太男孩成人礼之前,斯坦利曾在专门的语言学校中学习了几年的希伯来语。但是这家人并不那么严格地遵循犹太教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过一些犹太人的节日,比如逾越节和犹太新年。但节日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家庭团聚,宗教色彩已经淡化了。
斯坦利13岁那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他在自己的男孩成人礼上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思考。
此刻,我成了一名真正的成年人,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真正的以色列人的快乐。但此刻也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因为我知道在战火蹂躏的欧洲,很多犹太同胞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此刻更是一个思索犹太传承的时刻。我不知道是否会沿袭父辈的方式保持这些传统,但是我会尝试了解我们的民族,尽全力承担历史赋予我们所有人的责任。这是一个转变的时期,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巨变。也许,我生命中的第13年将成为尤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它标志着犹太人民新时代的开始,这将是正义和自由的时代,是以色列人回到迦南故乡的时代……谨愿所有迫害、痛苦和战争彻底结束,愿以色列bimhareh beyomanu(希伯来语:快速地在我们这个时代)建于锡安。阿门。
1947年秋天,斯坦利升入詹姆斯·门罗中学(James Monroe High School),学校离家几条街远。他的中学同学和密友伯纳德·弗莱德(Bernard Fried)还记得,学校的建筑漂亮又实用,配有一流的设施和教学设备。这所高中成立于1925年,属于同一批示范学校中的一所。这批示范中学的外形类似,宽敞壮观,令人印象深刻。米尔格拉姆上学期间的学生人数大约为3500~4000名。据报道,这里的戏剧舞台是当时纽约所有学校中最大的,仅次于无线电城音乐厅(Radio City Music Hall)。大门入口处有一块大理石牌,上面铭刻着威廉·皮特(Willam Pitt)的座右铭:“法律的终点就是暴政的起点。”
学校采取分班制,高智商的好学生都会被安排在荣誉班。米尔格拉姆的智商为158,全校第一,自然也是荣誉班的一员。他学习成绩出色,暑假也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学习班,每个学期都参加一两个课外班,只用三年就完成了中学的全部学业。
与斯坦利同期毕业的校友中,有一位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学生。他后来也成了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并曾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津巴多最为著名的研究是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ement)。实验随机选取普通大学生来扮演罪犯,将他们关在一个模拟监狱中。实验后期,这些学生的行为都出现了巨大转变。津巴多还记得米尔格拉姆是同届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当其他学生还在看《每日新闻》这样的小报时,他就已经开始看成年人专属的《纽约时报》了。
在门罗中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斯坦利还有很多其他的爱好。他是荣誉团体“阿瑞斯塔(Arista)社团”成员,是校报《科学发现者》(Science Observer)的编辑,还担任学校戏剧演出的编剧工作。每年毕业之时,他都负责编写毕业照下面配着的两行押韵诗。当时,菲利普·津巴多是他们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学生之一。米尔格拉姆为津巴多配的诗是这样的:
菲尔副主席高又瘦,
蓝眼睛征服女孩心。
在为自己的毕业照配诗的时候,他写下了两句古怪的话:
当代最奇怪的事,
我写我的小小年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