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概念界定
自布迪厄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后,社会资本理论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鉴于它不明确的概念关系,研究者给予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尽相同。林南将众多的定义归纳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个体社会资本,即一种嵌入于个人行动背后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其功能在于帮助行动者获得更多的资源;二是团体社会资本,表现为一个团体所具有的能够维持团体存在和增进团体成员生活机会的集体财产,它内含在群体中,其功能在于提升群体的集体行动水平。[72]帕特南最早开启对宏观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他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社区如何通过社会连接和公共事务参与缔造成员间的信任和互惠规范,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促进经济发展。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使得实现某种目的成为可能。[73]
笔者借鉴帕特南的定义,将农村社会资本定义为:村域中农民之间的交往和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关系特征,包括信任、互惠和规范维度。并依据林南的分类,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农民个体社会资本,指的是农民个体之间的互动及互动中形成的关系特征;另一个层面是村域社区社会资本,指的是村域社区内农民之间的互动水平及其关系特征。本书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依据了帕特南的研究,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网络、信任、互惠规范。区别于帕特南将社会资本概念仅限定为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和特征,本书依据林南的观点将社会资本概念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本书中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的维度都包括结构性社会资本、关系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指向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组织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部分,如社会互动以及公共参与等,鉴别的是团体组织联系和互动的强度。关系性社会资本指向信任、互惠和规范关系特征,评价的是人们对人际间信任和互惠规范的感受。本书中,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络、信任、互惠和规范四个维度。
社会网络包括社会互动和社团参与。社会互动指个体与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交往的程度,具有结构松散和非组织化的特征。社团参与是个体参与高度组织化和角色多样化的俱乐部、协会和组织等的情况。信任是基于对他人的个人特质和社会约束的计算之后与他人合作的决定,或者说是基于对某人或某物之品质或属性,或对某一陈述之真实性,持有信心或依赖的态度。互惠是构筑帮助的给予和回报的道德规范,可以分为均衡的互惠和普遍的互惠,前者指人们同时交换价值相等的东西,后者在特定的时间里是无报酬和不均衡的。规范是指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不成文的,但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的一种非正式社会控制。
学术界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界定农民的概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这一概念的核心。农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农民与村民有别,村民是在一定时期内居住在某一乡村区域,受区域或村庄组织领导管理的自然人。而农民与农业劳动相联系。
村域又名村庄、村落,是指农民自然聚居的,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明显村落边界和社区意识的群落。
三农保险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各类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统称。它是以缴费参保的形式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和损失的一种社会互助机制,它包括农业保险、农村商业财产保险、农村人身保险三个方面。
本书中农民参保决策是一种过程,而非一个时间点的行为或者行为倾向。参保决策不同于参保行为或者意愿,它包括保险需求识别、信息处理、评价参保、参保行为和参保后评估五个阶段。这种界定方法关注到了农民参保决策的动态本质。参保决策概念的“过程”特征符合三农保险在农村推行的实际过程:第一个阶段,农民在内外刺激的影响下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引发需求动机识别;第二个阶段,农民通过政府宣传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了解相关保险信息;第三个阶段是农民对保险做出心理估价,对其进行信任度和满意度的评估,形成参与指数;第四个阶段是做出是否参保的决策;第五个阶段是农民在参保后根据预期和现实体验做出参保评估,而这一评估结果会成为下一次保险需求识别的内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