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州世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送客东门

蒋氏见说,忙道:“这到江边莫几步路,就不用滑杆了,走着去就行了。”

赵羡和李氏道:“嫂嫂莫要客气,就听文阁的安排。”

蒋氏方才不说了,喊起李润,让他跟众人告别,李润僵僵地站起来,对赵羡、李氏和赵骥道:“我们走了,请姑父、孃孃和表哥有空到我们乡下来耍。”

见他话虽说出来了,但脸上一点笑模样也没有,蒋氏跌足就骂,李氏等人忙劝。

此时赵亮走了进来,赵羡责备道:“你舅母儿今儿天走,你啷个这时候才来呀?”

赵亮道:“昨晚读书读迷了,近四更天才睡。”

赵羡仔细一看,果见赵亮还有些睡眼惺松的样子,便问读啥书这么用功?赵亮答说司马迁的《史记》。

赵羡叹道:“我昨天在茶馆听人说,新朝可能更注重新学,再也不会开科举了,只怕你这功白用了!”

赵亮道:“管他的,他教他的新学,我习我的旧学,各学各的呗。”

赵羡骂道:“学来不能考取功名,有个铲铲用啊!”

赵亮道:“我各人喜欢就行。”

赵羡又骂道:“真是越学越呆了!”

见赵羡骂赵亮,蒋氏赶紧来劝,又拉着赵亮的手,红着眼圈说了一阵舍不得的话。

放开赵亮,蒋氏又带着李润来到大太太马氏屋里,向马氏告别。

马氏命丫头林儿包了几两碎银子给蒋氏,蒋氏说啥也不要,马氏无法,只得又命林儿从箱子里拿出一匹绸缎包了,要蒋氏无论如何收下。

蒋氏仍推,李氏走了进来,道:“嫂嫂就不要客气了,这也是姐姐的一片心意,你老是推托不收,反倒让她心里头过意不去。”

见李氏如此说,蒋氏只得收下了,向马氏道了谢,辞别出来。马氏命林儿代为相送。

众人将蒋氏母子送出前院,李东指着已收拾好的一副担子对蒋氏道:“老爷和二太太赏的布料已包好了,分放在这担子的两边;两边还各放着一篓赵家醋坊酿的老醋,还有今早出去割的两刀猪肉,几斤牛肉,都放在里面的。”又接过林儿手中的布料,掖在左边的担子里。

蒋氏一下子叫起来,对李氏道:“哎哟——我说妹妹呀,你们这可是愧煞我们母子啊!原想着把秋来家里打下的新米和新收的豆子,背一背来让他们尝尝新,可没想到转去的时候倒又在你们这里又拿又包的,啷个好意思哦!”

李氏笑道:“嫂嫂说哪里话,都是一家人,分啥子你的我的,快莫说了。既留不住你,那就快些走吧,还要赶几十里路哩。”

蒋氏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感激,脸上是百般地不好意思,只得收了东西,对李氏和赵羡千恩万谢。

赵羡和李氏命赵骥和赵亮兄弟,代为送蒋氏母子到江边码头,蒋氏推脱不掉,只得由他们。

蒋氏让李润去挑担子,李东说已安排了人挑,表少爷只管跟到走就是了,蒋氏又对李东表示感谢。

出了大门,已有两个头上包着白帕子的轿夫等在门外,身边放着一乘搭着青布遮盖的蓝竹滑竿。

对面王家的媳妇儿张氏正倚门而立,见到赵家出来一大帮人,赵骥也在其中,便叫道:“赵二哥,送客呀。哦——赵老爷和太太也出来了!”

赵羡和李氏道:“是呀,送个客。你老汉儿好些没?”

张氏道:“还是一晚到亮地呻唤,瞌睡都睡不着。”

赵骥道:“再去请胡先生来看一看吧。”

张氏道:“看了,胡先生也莫法了。赵二哥,这几天多亏了你了,我们王家感激不尽。你快送客去吧,莫把你的事情耽搁了。你们家的客客也慢走哈。”

见提到自己,蒋氏免不了又得客套几句,然后才辞别众人,上了滑竿,带着呆头呆脑的李润,在赵骥、赵亮、李东的陪伴下,由一名长年挑着担子跟在后面,离了赵家,往城东而来。

一行人出了武庙街,经过状元坊,走过大东街,往白果树街走来,再经由这条街出东门,就是往良州东去的人渡码头了。

一路上但见街市繁华,人货纷纷。

赵亮久居书斋,终于出门上得街来,就跟脱了笼头的小马驹似的,欢蹦乱跳,浑身上下都透着兴奋劲儿,话也很多,问蒋氏道:“舅母儿,你们李家湾有没有集市?”

蒋氏坐在颤悠悠的滑竿上,看着这个在街上上窜下跳的外侄儿,心头爱极了,当下笑道:“我们李家湾就一二百户人家,哪有个啥子集市哦。”

赵亮道:“那你们买东西上哪儿,都来良州城?”

蒋氏哈哈大笑:“自我嫁到李家湾,这么多年来,这良州城也拢共就来了这么三四回。我们那儿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来过良州,也不晓得这热闹非凡的良州城是在东方呢还是在西方。”

赵亮惊得合不拢嘴。

李东看了看赵骥,笑道:“看来四少爷真快读成书呆子了。”

赵骥也笑道:“赵亮,我问你个问题,你长这么大去过李家湾吗?”

赵亮道:“没去过,可不是我不想去,是你们去的时候不带我呀。”

蒋氏亦笑道:“赵亮莫称亏,这马上就到冬天了,乡下条件不比城里,怕冻着。等来年开了春,我喊表哥李润来接你去我们那耍一段时间。”

赵亮雀跃道:“舅母儿说话当真?”

蒋氏道:“当真当真。”

赵亮非常开心,又对李润道:“表哥记得到时候来接我呀。”

李润木木地点点头。

蒋氏一见骂道:“我看你魂丢在这良州城了,等回去我还要找个师娘子给你喊魂!”

见表哥又挨骂,赵亮冲赵骥吐了吐舌头,就从李润身边跑了开去。

赵骥问李东:“这滑竿也一路过江去吗?”

李东道:“这是城里边的滑竿,我已安排人在江那边盐坝井码头雇了滑竿,肯定人早已在那边等着了,等李家舅母过了江就坐。”

蒋氏道:“让李东兄弟费心了,你也好长时间没回去了,好久回家来看看。”李东客气着应了。

赵骥不解:“既然都是滑竿,为啥这么麻烦,直接让这两个抬滑竿的把舅母儿送到李家湾不就行了。”

李东笑道:“二少爷有所不知,这滑竿一般不过江。因为过江去若回来晚了,这江上的渡船早就收了,城门也关了,抬一趟滑竿挣不了几个铜板,若还得搭上一晚的栈房钱,划不来,所以,城里的滑竿一般都不过江。”

赵骥愰然大悟,笑道:“没想这一行还有这个规矩啊。”

抬滑竿的后面一人道:“你这个当老板儿的,既然晓得我们抬一趟滑竿挣不了几个铜板,那就给我们再加几个钱呗。”

李东还未说话,抬滑竿前面那人喝道:“你各人走你的路,主人家谈闲莫插嘴!”后面那人便再不敢说话了。

一路说着话,一行人不觉出了东城门,来到人渡码头上,一艘大木船正好从对岸开过来,已过江心了。

船上载着满满的一船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大多背包扛伞,一见就知是从远处而来。

赵亮忽对李润道:“表哥,下次你和舅母儿再来,先给我写一封信,我提前到这码头上来接你们。”

李润道:“为啥子?”

蒋氏已下了滑竿,笑道:“这你都不懂,赵亮是个有心的孩子,很讲礼呢。”

赵亮道:“我想体会一下古人书中所说的情形。”

李润还是一脸迷糊:“书中啥子情形?”

赵亮看着从江心荡悠悠划来的木船,脸上现出专注而热烈的神情:“我想象着你们此刻就坐在那船上,往江这边缓缓驶来,而我是站在这里迎接你们的。这样一想,我便真的立马有一股‘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充满心头,原来古人在书中所说的这种快乐竟然是真的!”

李润僵立在那里,接不上言。

赵骥道:“赵亮,你既知有迎客的快乐,可知古人送客的情形啊。”

赵亮道:“知道!古人有灞桥折柳相送,但今天这江边也没有柳树啊。哦,我想起来了,我们今天的情形与白乐天浔阳江头送客的情形有些相似——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蒋氏听得呆了,对赵亮道:“你真是读书的苗子,这四言八句张口就来。舅母儿不识字,也听不懂你说的是啥,但我还是能感觉得到你这话里的伤心和留恋。”

赵亮道:“这不是我写的,是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句子。”

蒋氏道:“枇杷?我们家倒还有两棵枇杷树,今年已下树了,等明年摘了新枇杷,我让李润给你们送些来尝尝鲜。”

赵亮一愣,哈哈大笑起来,赵骥也不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