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9章 作诗为难
船老大带着两个水手下来,帮着搬东西和导引众人上船。
众人别过李东,一一上了船,船老大便命解缆抽跳,立时启航。
水手用桨将船划出码头,至江心扯起长帆,乘风顺流而下。
大船犹如飞行的巨艟,在江面上轻快前行,两岸绿柳黄花,村墟相连,又青山绵绵,不禁让人愁烦两忘,心旷神怡。
大家簇拥在船头甲板上观了一阵风景,因风太大,都陆续回到了船舱。
船老大送了茶水来,大家便喝茶聊天。
赵亮哪里坐得住,咕噜咕噜喝完一杯茶,就又跑去了船头。
蒋小文也跳着想去,因怕太危险,赵玉莲紧拉着不许。
可终究犟不过他,只得陪着他去了。
去不多时,赵玉莲就拉着小文回来了,说甲板上实在太吹了,受不了。
赵骥便喊赵亮也进来。
赵亮走进船舱,道:“看着这良辰美景,我又想起一首李太白的诗来。”
众人问什么诗,他便念道: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众人都打趣道:“诗虽是好诗,只是不是你做的,不如你作一首来,把李太白比下去。”
赵亮点头连道要得,走过一边去口中念念有词,谁说话也不听,哪个喊也不应,连小文走过去拉他也不理睬,就跟着了魔似的。
赵骥道:“这下倒安静了。”
众人都笑,赵亮仍是充耳不闻,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小文见赵亮不理他,也因兴奋了好一阵,此时有些倦意,便躺在赵玉莲怀里睡着了。
众人摆着龙门阵,说说笑笑,不觉时已过午。
船老大又送了开水来,赵骥便命长年打开挑子,从里面拿出锅盔、蒸馍、张飞牛肉等物。
大家开始吃午饭。
赵骥又命分了一些食物去送给船老大,请众水手食用。
船老大得了东西,进舱来道了谢。
熟睡的蒋小文忽然醒来,找赵玉莲要东西吃。
众人笑道:“他被香味儿熏醒了。”
赵亮手里被塞了一个锅盔,他呆呆地拿着,却不啃,只嘴里仍一个劲叨念他的诗。
众人对他的痴态也早见惯不惊了,也懒得理他,只管自己吃起来。
吃过午饭,腹中饱胀,船舱到底狭窄,也无甚走动之处,因已摆了大半天龙门阵,早已意兴阑珊,丽日和暖,时光慵懒,众人便都有些昏昏思睡。
大家正靠在舱壁上打瞌睡,赵亮忽然从外面跳将进来,大呼道:“有了有了!我有了!”
赵玉莲打趣道:“你有了,几个月了?”
赵亮不明白她的话,满脸抑制不住喜色,兴奋地道:“我的诗有了!”
赵骥和蒋成儒对视一眼,笑道:“既有了,那就念来听一听,我们看是不是把李太白比下去了。”
赵亮便闭目晃头,抑扬顿措地念道:
青山绵绵扑眼来,
良水滔滔一流去。
我乘巨舰渡关隘,
......
赵亮重复着第三句“我乘巨舰渡关隘”,一直念不出第四句。
赵骥道:“你渡关隘了怎么样了呢?”
赵亮连连摇头道:“不好不好,第四句不好!”
蒋成儒道:“好不好的,你先念出来我们听一下噻。”
赵亮还是直摇头,不肯念出来。
赵玉莲笑道:“看来你还是比不上李太白,人家写了四句,你才写了三句。”
赵亮翻了她一眼,又开始冥目想他的第四句。
赵骥见他手里还攥着锅盔,便道:“第四句莫忙,先把锅盔吃了,现在要等到了南部才吃饭哦。”
赵亮举起锅盔啃起来。
慢慢地竟将一个锅盔啃完了,又抓起茶碗喝了两碗茶,就继续念叨他的诗句,念不多久鼾声微起,众人一看,他已背靠舱壁睡着了。
蒋成儒道:“耶,看来这写诗比我们做生意还费脑筋哩。”
赵骥道:“他终于累到起了。自上船来又跑又跳的,就没停住过,又搜索枯肠、殚精竭虑地写诗。但愿他这一觉起来就把写诗搞忘了,要不就跟着了魔一样,疯疯傻傻的,还不让南部长房的阖家老小看笑话呀。”
赵玉莲道:“我们这个弟弟真是个书痴诗累,文阁,到了成都你要多带他见见世面,莫要一天到晚就沉浸在古书旧纸里,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得痴傻了。”
赵骥道:“姐姐放心,我估计自有人带他见世面。”
赵玉莲笑道:“我晓得你说的是哪个,是王隆吧。”
赵骥本来说的是彭玉石在成都当教师的女儿彭姮容,见赵玉莲误会,也不便多做解释,便顺着她的话道:“王隆到成都几个月了,应该很熟悉地方了,他会带着赵亮四处去逛一逛看一看的。”
赵玉莲看着已睡熟的赵亮,脸上露出疼爱有加的表情,怕他着凉,让蒋成儒给他身上搭了一件衣服。
她将怀里的小文搂了搂,道:“我二回坚决不让小文读啥子之乎也者的圣贤书,莫圣贤没做成,倒读成个迂腐子,长大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不谙人情世故,一天到晚只晓得摇头晃脑壳,有啥用!”
蒋成儒笑道:“你这也是瞎操心了,现在都上新学堂了,哪个还读子曰诗云的。”
赵骥点头道:“对头。到了成都,我要让赵亮多去看看新式学堂,如果真能使他动心,我就劝劝老汉儿,把他送到成都上新学堂。”
众人在舱中谈笑,大船在江上顺水而下,乘风飞弛,近傍晚时分停靠在南部县码头。
船老大告诉蒋成儒,因货船要在南部带货下顺庆,明天要在南部停泊一天,请他们后天一早来上船。
众人下船登上码头,通过低矮的城门洞进到城里,已是掌灯时分,只见街道窄逼,房屋矮旧,与良州相比颇有些寒酸小气。
不过好在人来人往,负货挑担,倒也闹热得很。
街两边铺子里灯火也甚是明亮,有绸缎铺、杂货铺、铁器铺,还有饭店酒楼、烟馆醋坊,也算是应有尽有。
有一副担子放在街边,簸箩里摆着拨浪鼓、竹蜻蜓、纸风车、木制小动物等,各式小儿玩具,琳琅满目,色彩鲜艳。
蒋小文见了,走不动步,拉着赵玉莲的手不放。
赵玉莲骂道:“看到耍玩意儿又想要了是不是?快点走,你屋里都堆了一山了!”
赵亮却一把将小文抱起来,走到担子前,指着簸箩道:“你喜欢哪个,四舅给你买。”
赵玉莲道:“只许买一个。”
小文用手指了指竹蜻蜓,摇摇头,又指了指一个木制的小红马,又摇了摇头。
赵亮索性将他放下地来,让他自已在簸箩里挑。
蒋小文东挑西拣,磨蹭半天,在赵玉莲的一再厉声催促下,才终于选定了藏有机关的木制小老虎。
用手一按小老虎的背,它就往前跳,活灵活现的煞是可爱。
卖货的是一个有些年纪了的汉子,见小文选中老虎,嘿嘿笑道:“这小少爷有眼光,这是我担子里最好的耍玩意儿了。”
赵亮付了钱。
蒋小文对小老虎爱不释手,紧紧攥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谁要拿过去看一眼都不干,只拿给赵亮看。
两人还哈哈地笑着。
赵玉莲苦笑道:“我看这甥舅两人就象一对活宝。”
赵骥道:“他和小文玩耍,总比他眼睛翻一翻地写诗强。”
赵玉莲和蒋成儒连连点头道:“就是就是。”
一行人边说边走,来到米粮街,走到街头偏西的地方停了下来。
街边有一座门楼,比周围的房屋都显得气派高大,这就是赵家长房。
敲开院门,里头有人认得的,忙不迭地请众人进院,又飞也似地往内院禀报去了。
不一时,赵宽从里面飞奔而出,见到赵骥等人,跌脚喊道:“哎呀呀,贤侄呀,啷个是你们来了呢,也不提前来个信,我好到码头上去接你们噻。”
赵骥、赵亮、赵玉莲、蒋成儒赶紧对赵宽行礼,恭敬地喊了一声:“请长房大叔安!”
赵宽喜得裂嘴直乐,忙道:“莫拘礼。”
又摩挲着小文的脑袋道:“才几个月不见,小文又长高些了哈。”
吩咐厨房立即做饭,请众人先进内院喝茶。
命人给两位长年也安排了下处。
来到上房,赵宽的妻子黄氏在屋,众人忙也请了安,方才在客厅里依次坐定。
上茶毕,赵宽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赵骥姐弟的堂兄弟,都上来与众人相见。
分别是大堂兄赵炎、二堂兄赵涯、堂弟赵纲。
赵家长房在南部县城开着茶叶铺和杂货铺,还有一个专卖赵家老醋的铺子和一间当铺,买卖不算小,由赵宽当家掌管,二堂兄赵涯和堂弟赵纲协助打理。
大堂兄赵炎曾在前清中过秀才,后来科举废止,仕进无望,在城北开的私塾也难以为计,只得散了,因大半生与诗书为伴,难理生业,只得回家赋闲。
赵宽还有两个兄弟,分别在城南和城东开着一两间铺子,生意也不大,只能勉强够一家人温饱,不能与赵宽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