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盛唐宫廷系统乐官概况
盛唐(以及唐后期)的宫廷“教坊使”为皇帝“钦差”,担任“教坊使”的高级宦官,其人并不一定精通音乐。而教坊副使、判官、都知,内教坊诸曹博士等,一般由精通音乐者担任,其身份却并非宦官;他们分工负责乐舞教习与演奏等具体事务,多是从精于伎艺的乐工中选任。
盛唐的宫廷乐舞机构和乐官设置情况如下表:
(表2-2) 盛唐宫廷乐舞机构与乐官简表

② 按:唐代的“使”职,属于临时差遣性质,因事而设,事罢则停,无固定的员额和品级(凡任“使”职者,有其原任官职,称为“本官”),具有明显的灵活性。但也有些“使”职会因实际需要而常设不废。而“教坊使”和“梨园使”就属于这种情况。在“使”职(如节度、观察、防御使)之下,均置有副使、支使、判官、推官、巡官、进奏官等僚佐,组成一个职能机构(使府、幕府),但不像正式官制那样规范。使府僚佐(一般都没有官阶品级)的选任,采用“自辟制”;也有从朝廷派遣的,而其官品、升迁改转,需要上报朝廷来任命。参看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33页;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23、99—110页。
③ 按:唐代“检校官”有两种意义,一种指代理某官;一种指地方使职带御史台和三省官衔,称检校官。据〔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
④ 按:唐代的“博士”为专精一艺的职官,如医学、算学、书学博士等。据《唐六典·内侍省》:“掖庭局宫教博士”为从九品下阶,可作为“教坊博士”的级别参照。
然由于史料零落,盛唐宫廷教坊职官的详情已难得尽知。但可肯定的一点是,其称谓和员额并不限于上述范围(简表所举)。据《唐六典·吏部尚书》:
凡诸司置直(直官),皆有定制【诸司诸色有品直:……太常寺三十人……教坊二十人……】。
按:教坊“直官”除了这“[有品直]二十人”以外,还有“无品级”的(即“流外官”),其人数比“有品级”的更多。由于内、外教坊的规模,先后经历了发展扩大、由盛转衰而人员缩减的曲折过程,是故其低级乐官的员额与名称,并非固定不变。因为较多涉及唐后期的情况,此处不赘述。
自从唐玄宗开元初年,将教坊改隶宫廷系统之后,“太常礼司”专掌政治礼仪性的“雅乐”、“燕乐”和“鼓吹乐”,更显得名副其实。然而,太常乐舞不仅适用于朝廷“五礼”仪制,还用于传统节庆和“酺会”设乐,则“俗乐”仍不可缺少。如前揭《唐六典·太常寺·太乐署》所载:
短番散乐一千人,诸州有定额。长上散乐一百人,太常自访召。
其中“诸州有定额”的“短番散乐”,就是落籍地方、轮班到京城来供役的乐伎。但自开元二年(714)以后,太常乐署下“正规编制”的“散乐”,就不再以“教坊”相称了(以“部”为伎艺单位)。
如开元年间,在长安城南曲江池畔的上巳节宴会上,就曾有“百辟(官吏)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的盛况。——太常与宫廷的“散乐”同场表演时,常有互竞高下的热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