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影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子宫发育畸形

子宫畸形发病率在不孕症患者中占3%~6%,在反复流产患者中发病率为5%~10% [8]。 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美国生殖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1998年发布的分类系统,从双侧副中肾管的融合程度及子宫畸形的外观进行分类,见表4-2-1和图4-2-1 [9]
表4-2-1 美国生殖协会子宫发育畸形分类
图4-2-1 常见子宫发育畸形示意图
B超是女性生殖器官发育畸形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以初步显示子宫轮廓、子宫壁及腔内纵隔。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显示子宫腔形态。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对比,对子宫总体形态及宫腔内部结构均可清晰显示,是诊断子宫发育畸形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10-12]。高分辨横断面T2WI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序列,3D Space T2WI横断面图像可以进行冠状面、矢状面等多平面重建,进而多角度显示子宫腔畸形及卵巢结构,是明确子宫畸形类型的重要序列;冠状位HASTE图像成像时间短,视野较大,尽管图像分辨率较差,但可显示同时存在的泌尿系统畸形。

一、子宫未发育或发育不良

子宫未发育或发育不良(Müllerian agenesis or hypoplasia)主要包括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子宫及幼稚子宫。
(一)先天性无子宫
先天性无子宫(congenital absence of uterus)系双侧副中肾管中段和尾段未发育和会合所致,常合并无阴道。卵巢一般发育正常。
1.临床表现
临床多无症状,常因青春期原发性闭经就诊,经检查才发现,体检触及不到子宫或相当于子宫位置触及条索状软组织块。
2.影像学表现
 B超、CT或MRI上,在正常子宫位置均无法看到子宫形态及结构,MRI矢状位T2WI显示最佳,有时在直肠膀胱之间可有条索状结缔组织,信号较混杂(图4-2-2)。
(二)始基子宫
始基子宫(primordial uterus)系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所致,子宫体积小,仅长1~3cm。多数无宫腔或为一实体肌性机构,也可以有宫腔和内膜。卵巢发育多正常。
1.临床表现
 无内膜的始基子宫多无症状,有内膜的始基子宫,若宫腔闭锁或无阴道,可因月经血无法排出出现周期性腹痛。
2.影像学表现
 CT可表现为两侧附件区实性软组织影,但盆腔正中无正常子宫结构。MR可见两侧附件区卵巢下方实体肌性子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但多数无正常内膜结构,少数可见面积较小的内膜。若宫腔有积血,MRI可显示不同时期的出血信号(图4-2-3)。Pompili等 [13]的研究显示:在显示始基子宫方面,MRI与作为“金标准”的腹腔镜有非常高的一致性。
图4-2-2 先天性无子宫
横断位T1WI(A)、横断位及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B,C),膀胱与直肠之间未见正常子宫结构,可见条索状未发育软组织(箭)。冠状位3D-space重建(D)示膀胱上方软组织信号灶,未见正常子宫结构(箭)
(三)幼稚子宫
幼稚子宫(infantile uterus)又称子宫发育不良,系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形成子宫后停止发育所致,宫颈相对宫体较长,宫体与宫颈比例为1∶1或2∶3。卵巢发育正常。
1.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月经稀少、初潮延迟、痛经或不孕。少数可怀孕,但易发生流产。
2.影像学表现
 CT上在盆腔正中可见子宫结构,但体积较小,呈软组织密度。MRI矢状位T2WI显示最佳,可见宫体与宫颈比例异常,宫腔较小,内膜、联合带及深肌层间分界不清,或仅见低信号的肌层组织(图4-2-4)。子宫输卵管造影可见宫腔狭小,宫颈细长。
(四)鉴别诊断
由于直肠膀胱之间有较多结缔组织,需仔细观察有无子宫,不能把体积较小的始基子宫误认为结缔组织而诊断为先天性无子宫。

二、单角子宫与残角子宫

单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为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未发育或未形成管道,同侧(未发育侧)卵巢、输卵管或肾脏往往同时缺如,对侧(发育侧)输卵管及卵巢一般发育正常。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不全则形成残角子宫(rudimentary horn of uterus)。约30%的患者伴同侧(未发育侧)泌尿器官发育畸形 [2]。多数残角子宫与对侧正常宫腔不相通或仅有纤维带相连,根据发育程度分为4种类型:ⅡA型(交通型):残角子宫宫腔与对侧子宫宫腔相通;ⅡB型(非交通型):残角子宫宫腔与对侧子宫宫腔相通不相通;ⅡC型(无宫腔型):残角子宫为实性肌性结节,无宫腔。ⅡD型(无角型):单纯单角子宫,无残角 [9-11](图 4-2-5 ~图 4-2-8)。
图4-2-3 始基子宫
横断位T1WI(A)、T2WI(B)及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C)盆腔正中未见正常子宫结构,可见自正中向两侧延伸的软组织影(箭),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盆腔偏左侧可见正常卵巢(五角星),其下方见实性软组织信号;矢状位(D)和横断位T1WI脂肪抑制增强(E)示两侧软组织明显均匀性强化,无内膜,为发育不良的始基子宫
图4-2-4 幼稚子宫
横断位T1WI(A)、T2WI脂肪抑制(B)显示盆腔内较小子宫,子宫内膜如常,肌层较薄,厚度均匀一致;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C)可见宫颈、宫体分界欠清晰(箭),二者比例约为1∶1;冠状位T2WI(D)示子宫腔偏小,形状如常(箭)
图4-2-5 单角子宫ⅡB型,伴一侧肾脏缺如
横断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显示子宫呈水平分布,宫腔呈水平“S”形;冠状位3D-Space重建图像(C)显示右侧单角子宫(长箭),左侧残角子宫(短箭)可见内膜,与右侧宫腔不相通,残角旁可见内膜异位囊肿(五角星)。冠状位HASTE序列(D)见左肾缺如,右肾饱满,信号未见异常(五角星)
图4-2-6 单角子宫ⅡB型,不伴肾脏畸形
横断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显示宫腔偏向左侧,呈梭形(短箭),子宫下段右旁可见残角子宫(长箭),内可见内膜;3D-Space重建图像(C)和冠状位HASTE序列(D)显示右侧残角子宫(长箭)可见内膜,与左侧宫腔不相通;双肾形态、信号未见异常(五角星)
图4-2-7 单角子宫ⅡC型
横断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及冠状位T2WI(C)显示左侧为梭形单角子宫,子宫下段右旁可见三角形实性组织(箭)与其相连,其内无内膜;3D-Space重建图像(D)示三角形残角子宫(箭)后旁可见右侧正常卵巢(五角星)
图4-2-8 单角子宫ⅡD型
冠状位T2W I(A)显示宫腔呈梭形,偏向盆腔右侧(箭),下方可见右侧卵巢(白五角星);3D-Space重建图像(B和C)示宫腔梭形(箭),宫旁未见明显实性软组织信号;右侧卵巢正常(白五角星),左侧卵巢呈囊性改变(黑五角星);T1WI增强(D)见子宫明显均匀强化(箭)
1.临床表现
 单纯单角子宫可无任何症状。若残角子宫内膜无功能,一般无症状;若内膜有功能,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往往因宫腔月经血无法流出而出现周期性下腹痛及痛经,经血逆流入盆腔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单角子宫可以妊娠,但易发生流产或早产。若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后可出现典型的输卵管妊娠破裂症状,若不及时手术切除破裂的残角子宫,可因大量内出血危及生命。体格检查残角侧可扪及硬团块。
2.影像学表现
 单角子宫在CT上可见子宫偏向盆腔一侧,呈“梭形”或“香蕉形”,密度无异常,体积正常或偏小。MRI上可见解剖分层正常,无正常倒三角形宫腔形态。
残角子宫可表现为与肌层信号一致的软组织信号,可直接与对侧正常宫腔相连或以纤维带相连。若残角子宫宫腔有内膜,可显示内膜与对侧宫腔是否相通,若不相通,可表现为残角侧宫腔积血。子宫输卵管造影仅能显示ⅡA型残角子宫,表现为宫腔呈梭形,多偏于一侧,ⅡB型及ⅡC型表现同单角子宫,无法鉴别(图4-2-9)。
图4-2-9 单角子宫子宫输卵管造影
图示宫腔呈梭形,偏于盆腔左侧,但不能判断有无残角
3.鉴别诊断
单角子宫根据子宫形态不难诊断。残角子宫由于为肌性结构,需要与子宫浆膜下肌瘤鉴别。肌瘤于T2WI一般较正常子宫肌层信号低,增强扫描对鉴别有一定帮助,浆膜下肌瘤由于血供较差,增强扫描往往与正常子宫肌层有一定差异,而残角子宫多数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完全同步。

三、双子宫

双子宫(didelphus uterus)占所有发育畸形的5% ~7%,为两侧副中肾管未融合,各自发育成两个宫腔和宫颈,两个宫颈可分开或相连,宫颈管之间可有交通管,左右侧子宫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双子宫畸形的双侧子宫发育可不同步,可有一侧宫颈发育不良甚至缺如。约75%的患者伴有阴道纵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或斜隔,上泌尿系畸形也比较常见,如单侧肾缺如、马蹄肾、盆腔肾等 [11,14,15]
1.临床表现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伴有阴道斜隔者,可出现性交困难或性交痛;伴无孔阴道斜隔者,可出现痛经;伴有孔阴道斜隔者,可因月经血流出不畅,出现月经淋漓不尽;月经血逆流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妊娠,但妊娠结局较差,流产率约43%,早产率约38%。妊娠晚期可出现胎位异常,分娩时未孕侧子宫可阻碍胎先露部下降,子宫收缩乏力亦较常见 [15,16]
2.影像学表现
 CT表现为子宫外形较大,宫底部凹陷,密度正常,内膜无法分辨。MRI可显示两个独立的子宫、宫颈(图4-2-10),部分患者可显示双宫颈之间的交通,部分纵隔延伸至阴道。T2WI子宫解剖分层清晰,内膜信号无异常。若合并阴道斜隔或宫颈发育不良时,可见相应的阻塞性表现,如一侧宫腔积血、输卵管积血及盆腔内膜异位灶等(图4-2-11)。子宫输卵管造影时,需从双侧宫颈口注入造影剂,可分别显示两侧宫腔及输卵管,亦可清晰显示双侧宫颈之间有无交通(图4-2-12)。
图4-2-10 双子宫
图4-2-11 双子宫伴阴道积血、左肾缺如
横断位T1W I(A)和T2WI脂肪抑制(B)盆腔两侧分别见一较小子宫体(箭),宫体间可见类圆形囊性积血灶,呈T1WI高信号和T2WI等低信号;冠状位T2WI(C)见右侧宫颈阴道无明显扩张(箭),左侧宫颈、阴道上段扩张、积血(五角星);3D-Space重建图像(D和E)见左侧阴道上段梭形扩张,呈等低信号(五角星),上方两旁见双子宫(箭);冠状位HASTE序列(F)见左肾缺如,右肾饱满,信号未见异常(三角)
图4-2-12 双子宫
横断位T2W I(A)可见两个宫体及两个宫颈(箭)。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B)显示两个分开的子宫,膀胱突入两个子宫间,此患者另见右肾缺如,左肾饱满(五角星)。子宫输卵管造影可见两个宫颈外口,分别经右侧宫颈口(C)及左侧宫颈口(D)注入造影剂,可显示两侧的梭形宫腔(箭)
3.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两个子宫及两个宫颈即可明确诊断。需与完全性纵隔子宫鉴别。完全性纵隔子宫宫底部无凹陷,为一个宫体,可有双宫颈管,但仍为一个宫颈,据此可鉴别。

四、双角子宫

双角子宫(bicornuate uterus)是双侧副中肾管在子宫顶端未能融合,导致产生两个宫角。约占所有生殖道畸形的10% [15]。分为两类:完全双角子宫(双侧宫角于宫颈内口处分开)和不全双角子宫(于宫颈内口以上分开) [17]。宫底凹陷处子宫浆膜面与两侧宫角连线的距离大于1cm。子宫双角距离宫颈内口距离远近不一,双角分离的程度也不相同。
1.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有时可有月经量多及不同程度的痛经。双角子宫妊娠结局较差,流产率为28% ~61%,早产率14% ~30%,足月分娩率40%。孕期臀位、横位、胎膜早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发生率均较高 [18]。妊娠中晚期双角子宫连接处可发生破裂。妇科检查可扪及宫底部有凹陷。
2.影像学表现
CT可表现为子宫横径较大,平扫无法识别宫腔。MRI可显示两个分开的宫腔,两侧宫腔之间多在子宫下段相互连通,而双子宫畸形两侧宫腔之间不连通 [19],宫底不同程度凹陷,解剖分层正常,内膜信号正常,中间隔的信号类似肌肉信号(图4-2-13,图4-2-14)。
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两个分开的宫腔,两宫角距离较宽(多>4cm)。但相比MRI,子宫输卵管造影只能显示宫腔情况,不能观察到子宫外形情况,不能确诊(图4-2-15)。
图4-2-13 双角子宫
横断位T1WI(A)及T2WI脂肪抑制(B)盆腔两旁各见一宫体,两个宫角分开(箭);冠状位T2WI(C)显示两侧宫体(箭)于子宫下段融合,见一个宫颈(五角星)
图4-2-14 双角子宫
横断位T1WI(A)及T2WI脂肪抑制(B)盆腔两旁各见一宫体,两个宫角分开,冠状位T2WI(C)示两侧宫体于子宫下段融合;冠状位HASTE序列(D)见双侧肾脏无缺如,形态正常
图4-2-15 双角子宫
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宫角相距较远(箭),于宫颈内口处融合,可见一个宫颈
3.鉴别诊断
有时双角子宫宫底部肌层凹陷较少时无法确切与弓形子宫分别。双角子宫还需要与纵隔子宫鉴别。双角子宫两侧宫角距离较大,双侧宫角之夹角较大(多>105°),MRI及子宫输卵管造影有助于鉴别。目前文献报道双角子宫与纵隔子宫的鉴别诊断标准不统一,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宫底浆膜层凹陷不同:双角子宫凹陷>1cm,而纵隔子宫凹陷<1cm;②两者内膜均呈分开状,双角子宫分开距离>4cm,纵隔子宫分开距离<4cm;③Troiano等 [20]提出,两侧宫角部内膜连线距宫底浆膜层距离<0.5cm或穿过宫底则认为是双角子宫,若>0.5cm认为是纵隔子宫,无论宫底是圆顶状、平坦或是有切迹而成分离状(图4-2-16);④欧洲生殖与胚胎学会和欧洲妇科内镜学会的共识为:若宫底部浆膜层内陷<宫壁厚度的1/2,且宫腔内隔厚度>宫壁厚度的1/2,定义为纵隔子宫;若宫底凹陷>宫壁厚度的1/2,则为双角子宫 [21]
图4-2-16 子宫纵隔与双角子宫的鉴别示意图
A:宫底浆膜层凹陷最深处低于两侧宫角连线时或B:宫底浆膜层与两侧宫角部内膜连线距离<0.5cm时为双角子宫;当宫底浆膜层与两侧宫角部内膜连线距离>0.5cm,则为纵隔子宫

五、纵隔子宫

纵隔子宫是最常见的畸形,占全部子宫畸形的75%~90%。系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中隔吸收受阻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纵隔 [22]。分两型:①完全性纵隔子宫,为纵隔完全未吸收,纵隔由宫底达到宫颈内口或外口水平;②部分性纵隔子宫,为纵隔部分吸收,纵隔由宫底未达到宫颈内口水平。
1.临床表现
反复流产是纵隔子宫最常见表现,自然流产率为26% ~94%,早产率为9% ~33% [6,19,20]。 这是由于纵隔黏膜、血管呈放射状,血液供给不足,孕卵着床于纵隔,因结缔组织可造成蜕膜与胎盘形成不好。纵隔子宫还存在宫颈肌肉与结缔组织比例失衡,使宫颈功能不全,导致早产的发生率高。纵隔子宫宫腔狭小,胎儿活动受限,臀位、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产后出血等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子宫妊娠者。
2.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子宫外形可正常,多数较难清晰显示纵隔情况。MRI能立体的显示子宫形态及信号改变,斜冠状面T2WI图像显示纵隔子宫最佳 [20]。MRI检查可见子宫外形正常,宫腔内见纵隔影将宫腔分离,呈肌性信号、纤维组织信号或两者混合信号。完全性纵隔子宫可见两个完全被分离的宫腔(图4-2-17),部分性纵隔子宫宫腔内膜呈Y形(图4-2-18)。子宫输卵管造影可显示两个分开的宫腔,双侧宫角距离不大(多<4cm),但不能显示子宫外形(图4-2-19)。
图4-2-17 完全性纵隔子宫
横断位T2WI脂肪抑制(A)显示宫腔呈Y形,宫腔内见低信号纵隔影,从于宫底延伸整个宫腔,未见两侧宫腔融合;子宫冠状位(B)和长轴位T2WI(C)显示完全性纵隔呈低信号,完全分隔宫腔(箭);宫颈冠状位3D-Space重建图像(D)示纵隔游离缘达宫颈外口(箭)
图4-2-18 部分性纵隔子宫
横断位T2WI脂肪抑制(A)及子宫冠状位3D-Space重建图像(B)显示宫腔内见纵隔影(箭);子宫长轴位3D-Space重建图像(C)显示纵隔自宫底延伸至宫腔,宫腔端游离,游离端未达宫颈内口(箭),为部分性纵隔子宫
图4-2-19 部分性纵隔子宫
子宫输卵管造影(A)显示双侧宫角之间可见沿子宫长轴分布的纵向充盈缺损,将宫腔局部一分为二(箭),但子宫外形无法显示。子宫长轴位和冠状位3D-Space重建图像(B和C)显示低信号纵隔自宫底延伸至宫腔,宫腔端游离,游离端接近宫颈内口(箭)
3.鉴别诊断
纵隔子宫需与双角子宫鉴别,双角子宫两侧宫角相距较远,且外形上宫底凹陷,而纵隔子宫宫角距离较近,外形正常,双角子宫的宫腔内隔在MRI上一般为肌性信号,而纵隔子宫的隔可以表现为肌性、纤维性或混合性信号。完全性纵隔子宫有时可有双宫颈管,需与双子宫鉴别。

六、弓形子宫

弓形子宫(arcuate uterus)占子宫发育异常的10% ~20%,为两侧副中肾管相当于宫底部分的一小段未能完全融合,导致子宫底部发育不全,临床上多无症状,但妊娠后常为横胎位。
影像上可见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向宫腔内凹陷,宫底部内膜呈弧形改变,宫腔呈浅鞍状。MRI及超声均能确诊,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19,23,24](图 4-2-20,图 4-2-21)。
图4-2-20 弓形子宫
横断位T2WI脂肪抑制(A)可见宫底部内膜向宫腔内稍凹陷,浆膜层可平坦或稍向宫腔内凹陷;矢状位(B)及冠状位(C)通常无特殊表现
图4-2-21 弓形子宫
图4-2-22 弓形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