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江苏内贸发展的区域比较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了其经济发展。以人均经济指标为标准,2012年,苏南5个地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1370元,是苏中3个地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63倍,是苏北5个地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48倍。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属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作为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先行区,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开放创新、由内及外、以工促农、城乡区域统筹、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2012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2.6倍,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苏南地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流通业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苏中地区包括沿长江北岸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苏中沿江岸线蕴含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产业升级的创新地带和生态文明的绿色走廊。如南通在陆海、扬州在跨江、泰州在产业统筹发展上取得重要突破,苏中地区彰显出古代文化与现代产业名城的地位。苏北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地势以平原为主,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交通发达。苏北地区包括徐州、盐城、宿迁、淮安、连云港5个地级市。苏北地区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凸显,拥有新亚欧大陆桥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苏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一、区域流通规模差距较大,但苏北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如表8—1所示,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长,分别是苏南15416.8亿元、苏中4074.42亿元、苏北4843.59亿元。从全省角度看,苏南地区服务业比较发达,苏北、苏中地区相对落后,两者第三产业产值之和仅占苏南的57.8%。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1.06倍、1.13倍、1.31倍,服务业的增长幅度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苏北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第三产业产值占本地区GDP比重分别为苏南46.2%、苏中40.0%、苏北39.8%,比2008年均提高了五六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江苏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18.2%增加到2012年的19.9%,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苏南地区由65.1%下降到63.4%,略有下滑。这表明,2008—2012年5年间,在各区域流通规模增大的情况下,三区域的差距没有缩小,但在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方面,2012年苏北地区比重的增幅明显快于苏南地区。
表8—1 2008年、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

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万亿元,占全国的6.5%,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服务业比重达到46.2%。县域经济发达,区内14个县(市)中有12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6个县位列前十,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均GDP,无锡为117100元、苏州为113900元,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名;南京、常州、镇江与之相比,有些差距,都在89000元以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南京为53.4%,后面依次是无锡、苏州、常州、镇江。2012年,苏中地区人均GDP达到62178元,是全国人均GDP的1.6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占全国的2.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县域经济发达,区内12个县(市)中有1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人均GDP,依次为扬州65600元、南通62400元、泰州58300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城市相近,均为40%。2012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万亿元,占全国的2.3%,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平均达到39.8%。县域经济发达,区内23个县(市)中有3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人均GDP苏北地区依次为徐州46900元、盐城43200元、淮安39980元、连云港36400元、宿迁31700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徐州为41.5%、淮安为40.8%,位于前列,其他三城市均在38%以上(见表8—2)。
表8—2 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国内贸易指标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平稳,区域差距仍然明显
由表8—3可计算出,从2008—2012年这五年的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较快,增长率分别为苏南90.3%、苏中87.3%、苏北90.3%。通过比较可知,三区域5年的年增长率均为17%左右,增长幅度差距不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有很大比重的两项,即批发零售销售额和住宿餐饮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2008—2012年三个区域都分别是85%和12%左右。另外,三大区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也是稳定的,分别是苏南60%、苏中19%和苏北20%左右。这表明,从近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增长,三区域的差距没有拉大和缩小。
表8—3 2008—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社会消费品销售额 单位:亿元

苏南地区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2%,苏州、南京分列第一、第二名;无锡、常州的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位居前列,均大于91%;苏州、镇江的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位居前列,均大于11%。在消费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苏南地区是全国的1.46倍,苏州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都是最高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苏州最低,为3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苏南地区是全国的2.17倍,苏州、无锡位居前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苏州最低,为33.9%。城乡收入差距之比南京最高,为2.37,南通最低。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苏南地区是全国的1.82倍,苏州、南京位居前列,分别为5787.75元和4465.37元。苏中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6%,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通、扬州和泰州;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南通最高,为91.7%;泰州的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最高,为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苏中地区是全国的1.1倍,优势已不明显,南通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都是最高水平,南通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为3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苏中地区是全国的1.63倍,南通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方面位居前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泰州最低,为33.1%。城乡收入差距之比南通最高,为2.14,三城市都大于2;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不大。苏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87%,徐州、盐城位居前列,其他三个城市与前两个城市差距比较大,徐州是宿迁的3.38倍;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连云港最高,为91.3%,其他城市都低于90%。宿迁的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最高,为13.6%。居民收入支出水平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苏北地区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淮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21716元,盐城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高,为15430元,盐城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为34.3%,宿迁最高,为3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苏北地区是全国的1.33倍,盐城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上位居前列,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大。城乡收入差距之比最高为淮安和宿迁,均为2.21,徐州最低,为1.58。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不大。
三、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江苏内贸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省消费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我们下面对2012年与2008年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苏南为35827元,比2008年增长57.4%;苏中为27095元,比2008年增长63.5%;苏北为20822元,比2008年增长66.1%。三区域在五年间的增幅最高的是苏北地区,比苏南高出8个百分点。2012年,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苏中的1.32倍、苏北的1.72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方面,2012年,苏南为22786元,比2008年增长56%;苏中为17103元,比2008年增长63.1%;苏北为13837元,比2008年增长67.7%。苏北地区增幅最高,比苏南高出11个百分点。2012年,苏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苏中的1.33倍、苏北的1.65倍,绝对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方面,2012年,苏南为34.3%、苏中为35.6%、苏北为35.5%,分别比2008年下降2.2、3.5、3.9个百分点(见表8—4和表8—5),这表明,三区域的城镇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变化明显,苏中和苏北地区逐步与苏南地区缩小恩格尔系数的差距,这或者与当地物价水平及消费模式有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苏南为17160元,比2008年增长64.1%;苏中为12877元,比2008年增长69.8%;苏北为10502元,比2008年增长73.9%。增幅最高的仍是苏北地区,比苏南高出近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方面,苏南为12427元,比2008年增长59.8%;苏中为9301元,比2008年增长70.8%;苏北为6660元,比2008年增长66.1%。五年间增幅最高的是苏中地区,比苏南高出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方面,2012年,苏南为35.7%、苏中为35.3%、苏北为36.5%,分别比2008年下降1.1、3.3、5.2个百分点(见表8—4和表8—5),苏北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幅最大,其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变化最大。依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标准,到2012年,江苏居民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城乡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表8—4 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居民收入消费情况

表8—5 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居民收入消费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