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务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江苏典型商圈发展

江苏全面整合贸易经济发展的各项要素如地产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和资金要素等,江苏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将南京商圈、苏锡常商圈和徐州商圈三个地区定位为江苏流通业重点发展地区,符合地区的发展现状,从江苏总体目标出发,同时积极发展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河四个次级商圈。

加快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完善总体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的流通格局。引领全省流通业提升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促进各城市优势流通资源向中心商务区集聚,强化其城市功能核心地位。引导各类商业街向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复合化发展。适度发展多业态、多品牌、多门类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

一、南京商圈、苏锡常商圈及徐州商圈

江苏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将南京商圈、苏锡常商圈和徐州商圈三个地区定位为江苏流通业重点发展地区,符合地区的发展现状。

(一)南京商圈

南京商圈以辐射带动为主,重点扩大苏南西部、安徽中部与南部的有影响力商品,以高端化、品牌化消费品为主,带动这一区域整体发展。2012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7201.57亿元,位列江苏第三,占全省的13.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83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103.82亿元,位列江苏第二,占全省的16.93%(见表10—1)。南京新街口商圈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在不到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近700家商店,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有30家。南京都市圈内的马鞍山、滁州、芜湖、镇江、淮安等地的消费者成为节假日期间新街口商圈的主力军。

(二)苏锡常商圈

苏锡常地区靠近上海,依托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经济、商贸流通业,经济水平一直雄居全省之首。2012年,该地区生产总值为23549.67亿元,占全省的43.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97.54亿元,占全省的38.72%(见表10—1)。苏锡常商圈以提升为主,商品以现代化、特色化为主,逐渐减弱上海流通业对本地区流通业的辐射,提升苏南板块流通业的区域竞争优势。

(三)徐州商圈

徐州是黄淮海地区的中心城市。2012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4016.58亿元,位列江苏第五,占全省的7.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9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2.5亿元,位列江苏第五,占全省的7.16%(见表10—1)。公路货运量18697万吨,直接辐射苏北、皖北、鲁南及豫南等地区。徐州商圈以辐射带动为主,商品以中低档为主,适当突出高档业态,以批发市场为主,积极发展物流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巩固和发展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表10—1 2012年江苏三大商圈经济情况

72-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而得。

二、沿江地区次级商圈

江苏沿江八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先发区域和主要支撑。江苏沿江八市包括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和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土地面积4.85万平方千米,占江苏的48.1%、长三角的48.4%。2012年末该地区总人口为4122.49万人,占江苏的54.6%。自2003年作出推进沿江开发战略部署以来,该区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占全省的份额明显提升,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沿江开发区域GDP为27386.39亿元,占全省的7.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1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8875.98亿元,占全省的48.42%(见表10—2)。

表10—2 2012年江苏次级商圈经济情况

72-2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数据整理而得。

三、沿海地区次级商圈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54千米。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2012年,沿海开发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8096.43亿元,占全省的14.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4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97.7亿元,占全省的15.81%(见表10—2)。连云港、南通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盐城大丰港超3000万吨,增幅61.2%,港口龙头带动和港产联动效应逐步凸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15%;单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沿东陇海地区次级商圈

沿东陇海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面积0.9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9.3%。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107.88亿元,占全省的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8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368.79亿元,占全省的7.47%(见表10—2)。依托本地区独特的综合交通条件,加快产业带建设,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推进本地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带动苏北地区加快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促进西部大开发和陇兰经济带的建设。

五、沿河地区次级商圈

江苏沿河地区包括扬州、淮安、宿迁三市,即在沿运河线发展产业带。其中,淮安、宿迁二市是江苏重点扶持地区,通过提升沿河经济发展水平从而达到发展全省整体经济水平的目标。2012年,沿河地区土地面积为2.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3.67%,总人口为1406.82万人,占全省的17.76%,沿河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376.14亿元,占全省的11.79%,人均GDP为453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995.44亿元,占全省的10.89%(见表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