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结果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差异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调查对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差异。首先将认同(民族和国家两个层面)作为被试内变量分析差异;同时,为进一步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群体的信念差异,将民族背景(汉族和少数民族)作为被试间变量纳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结果显示(见表4-1),认同层面和民族背景的主效应均显著,且两者交互作用亦显著。具体来说,首先,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家认同得分(M=3.780)显著高于民族认同(M=3.391),对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论是对于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均高于民族认同,两者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在汉族(F=433.934,p=0.000)之中要比在少数民族(F=6.845,p=0.009)之中更明显。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平均强度(M=3.703)要强于汉族调查对象(M=3.519),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这种强度差异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感显著强于汉族调查对象(t=-9.114,p=0.000),而不同民族调查对象的国家认同感强度则没有显著差异(t=0.796,p=0.426)。

表4-1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N=1007)

2.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

为更全面地把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两者差异之后,对两者之间的相关也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整体上分析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数据,控制性别和民族背景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对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偏相关分析,偏相关结果显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4,p=0.000),对所属民族认同程度越高,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也越高。其次,再比较不同民族背景的调查对象,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相关特点。控制性别影响之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显著相关,在相关强度上,汉族(r=0.466,p=0.000)强于少数民族(r=0.414,p=0.000)。

(二)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特点

从前述分析结果看,一方面,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调查对象并没有完全将这两种社会身份重叠在一起,提示了复杂社会认同结构的存在;另一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代表了多数人群体和少数人群体,这两个群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两种认同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因群体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分析结果也显示出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本民族认同程度有显著差异,汉族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差异强度和相关性又都强于少数民族,表明两个群体的民族-国家认同结构关系可能会有不同。为分析这两个群体民族和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特点,分别对汉族调查对象数据(N=643)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数据(N=364)进行分析。

1.汉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特点

为判断汉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认同结构是否可纳入本研究所提出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二维结构中,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作为聚类依据,对调查对象进行Q型聚类分析,分析其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是否可被划分为几个类别。对于聚类使用的认同变量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进行距离计算。根据谱系图(dendrogram)的结果,汉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可以分为两类,每个类别的属性和特点见表4-2和图4-2。从图4-2中可以看出,这两个类别可分别落入本研究所提出的二维认同结构中的第3和第1象限之中,第1类调查对象具有较低的(低于均值)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属于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第2类调查对象具有较高的(高于均值)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属于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为进一步判断聚类分析所得的类别划分是否合理,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双重认同模式的调查对象,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变量上的高低差异是否显著,结果表明(见表4-2),整合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显著高于弥散型调查对象,表明对汉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认同模式的两类划分是合理的。

表4-2 汉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分类及差异(N=643)

图4-2 汉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标准值示意(N=643)

2.少数民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特点

为判断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认同结构是否可被纳入本研究所提出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二维结构中,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作为聚类依据,对调查对象进行Q型聚类分析。对于聚类使用的认同变量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距离计算。根据谱系图结果,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可分为4类,每个类别的属性和特点见表4-3和图4-3。

表4-3 少数民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分类及差异(N=364)

图4-3 少数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标准值示意(N=364)

从图4-3中可以看出,这4个类别恰好对应本研究所提出的二维认同结构所形成的4个象限,第1类调查对象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属于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第2类调查对象具有较高民族认同和较低国家认同,属于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第3类调查对象具有较低民族认同和较高国家认同,属于国家型民族-国家认同;第4类调查对象具有较低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属于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为进一步判断类别划分是否合理,首先,使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双重认同模式的调查对象,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变量上的高低差异是否显著,结果表明(见表4-3),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在不同类型之间都是显著的。其次,为判定每个类别中,主要是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类别中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者之间的高低差异是否显著,对每类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作为被试内变量分析差异,从结果可以看出(见表4-3),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国家认同,而国家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的国家认同显著高于民族认同。上述分析结果均表明,对少数民族调查对象民族-国家认同模式的4类划分是合理的。

(三)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人口学差异

为判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是否会因性别和居住环境等人口学因素而有所差异,采用交叉列联表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类别中所存在的认同模式的比例是否有显著差别。首先,使用交叉列联表,分别比较了汉族调查对象两种认同模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四种认同模式在男女中的比例差异,结果显示(见表4-4和表4-5),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的分布在性别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4 不同人口学变量汉族居民认同模式比例的卡方检验(N=643)

表4-5 不同人口学变量少数民族居民认同模式比例的卡方检验(N=364)

再使用交叉列联表分析,分别比较了汉族调查对象的两种认同模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四种认同模式在居住地点上的比例差异,结果显示(见表4-4和表4-5),汉族调查对象无论是居住在以汉族居民为主的社区还是居住在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的社区,其认同模式的分布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调查对象来说,认同模式与社区的民族构成关系显著,从表4-5中看出,居住地汉族居民偏多的时候,少数民族调查对象中整合型和国家型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出现的比例相对较高,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出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当居住地少数民族居民偏多时,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则更多地表现出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而很少表现出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

(四)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群际知觉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知觉到的社会上大多数汉族人对少数民族居民的印象、情绪和行为界定为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和态度。首先从整体上比较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对于流行刻板印象的知觉,然后再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体内,分别比较双重社会认同模式不同的调查对象刻板印象知觉的差异。

1.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刻板印象知觉差异

使用t检验比较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对于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的知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见表4-6。

表4-6 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刻板印象知觉的t检验比较结果(N=1007)

从表4-6中可以看出,对于社会上大多数汉族人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知觉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少数民族要比汉族调查对象更多地感知到汉族人多认为少数民族居民是热情的、对其具有同情的情感;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又要比汉族调查对象更少地感知到汉族人对其的主动帮助行为。汉族和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对能力、敬佩情感和被动促进行为(如合作)的感知没有显著差异。

2.汉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刻板印象知觉

为比较汉族调查对象对流行刻板印象的知觉是否会因其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不同而有差异,使用t检验对此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7。

表4-7 不同认同模式汉族调查对象刻板印象知觉的t检验比较结果(N=643)

从表4-7中可以看出,和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的汉族调查对象相比,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的汉族调查对象知觉到的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和态度整体上更为积极,更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少数民族居民热情、有能力,情感上也更多敬佩,行为上多表现出主动和被动促进,如帮助和合作,而更少表现出主动和被动伤害,如排斥。

3.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刻板印象知觉

为比较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对流行刻板印象的知觉是否会因其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模式不同而有差异,使用方差分析对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8),不同认同模式的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知觉到的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何知觉大多数汉族人对少数民族居民热情和有能力的印象、敬佩的情感与促进行为。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第一,整合型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调查对象的知觉要比其他三种认同类型的调查对象积极,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更多地感知到多数汉族人认为少数民族居民热情、有能力,对少数民族的情感是敬佩的,表现出帮助、合作等主动和被动促进行为;第二,民族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对于能力刻板印象的感知要显著强于国家型和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第三,国家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对于敬佩情感和主动促进行为的感知要显著强于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对于其他刻板印象的知觉,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表4-8 不同认同模式少数民族调查对象刻板印象知觉的方差检验结果(N=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