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借鉴[2]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管理。但较之于传统舆情管理,其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校园舆论更加多元化、随意化,更难以控制。这要求高校适应并主动把握传播环境的种种变化,充分发挥自身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鉴于此,议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内涵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大众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在传统传播媒介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谁设置了受众议程。麦考姆斯、唐纳德·肖等传播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统计分析,论证了媒介议程影响受众议程。第二,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如何发挥作用。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指出媒介报道信息的强度、时间与受众的相关度等都会影响受众议程,并提出了三种设置作用机制:知觉模式、优先顺序模式和显著性模式。依此三种模式,大众媒介不仅可以影响大家想什么,而且可以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从而引导大家该怎样想。[4]第三,谁设置了媒介议程。丹尼利恩和瑞斯指出大众媒介间有“媒介意见领袖”[5],一般权威性强的媒介会担任这一角色。

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出现,议程设置发生变化。针对网络背景下媒介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设置的新特点与新动向,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了“议程融合论”,并把议程融合分为寻求社群阶段、寻求社群的“议程”等六个阶段。议程融合论对媒介议程、受众议程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认识,将受众议程设置的作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议程设置理论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二 议程设置理论对综合治理网络舆论环境的意义

如今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颇受争议。有人指出:“网络受众可能不再受‘议程设置’的控制和影响。”[6]“基于前网络时代传播研究得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趋于变形甚至消解。”[7]

事实上,议程设置理论对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仍具有指导作用,理由如下。第一,议程设置并未“过时”,大学生网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议程设置”。这是因为“人们在使用网络上的信息主动权时,一是将选择权交给网络,长期依赖少数几个固定的网站”[8]。大学生从网站中接受的信息仍是网站工作者为其进行筛选和设置的。第二,议程设置并未“消亡”。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三种作用机制以及其议程融合思想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比较具体、科学的操作流程和实证依据。第三,议程设置并未“消解”,网络自身的特点为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融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这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海量化、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这无形中使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提高了,提升了大学生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和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

三 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现状

如上所述,议程设置理论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媒介设置作用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网络议程设置辐射不强,难以覆盖

虽说大众媒体是连接社会事件与我们头脑意象的关键因素,但高校创建的校园网站由于“官味”偏浓,缺乏吸引力,时效不强,缺乏影响力,形式不新,缺乏感染力等,并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校园网站议程设置辐射不强,难以覆盖大部分在校学生,难以发挥设置功效。

2.学生网民议程设置功力不够,难以自设

大学生网民议程设置是指大学生凭借网络信息技术传递信息,设置议题。目前,大学生网民自我议程设置的“功力”并不强,产生的正面效果并不突出,反而存在议题偏激、网络暴力等消极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局限性”。首先是大学生网民自身的局限性。大学生大都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客观、公正、理性地进行舆论评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免疫力比较低,同时又喜欢逆反权威、彰显个性,从而容易进行非理性的泄愤吐槽,造成信息失真、失衡,致使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混乱。其次是大学生网民议程传播空间的局限性。大学生网民议程设置的传播空间主要是BBS论坛、(微)博客等。BBS论坛具有“谁都可以自由发表的优势”,但又具有“谁都可以发表造成混乱”的劣势,容易造成低俗议题泛滥的现象。至于个人化的博客、微博,其影响力就更受限。这是因为个人化的博客,特别是普通大学生开通的博客,知名度和点击率并不高。因此,大学生网民议程设置空间的局限性影响其功效的发挥。

3.议程设置间“气血”不通,难以融和

网络成为“第四传播媒介”后,议程设置权发生变化,互联网使得传统媒体逐步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议程设置权的变化使得议程设置路径发生了改变,议程设置不再是一个封闭、单向的同质化过程,而是一个开放、多向的同质化或异质化的过程。如能实现各议题的融合,产生正面性议题的“共鸣效果”和反对性议题的“溢散效果”,最终将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在网络传播媒介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元,社会信息传播时空空前开放,信息受众的舆论力量亦空前增强。为建设理性、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积极探索可供参考的理论路径。不断发展的议程设置理论无疑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校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新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把握网络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同时,高校要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学生自身议程设置的功效,并且加强双方议程的融合,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从而最终使校园网络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