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宋元明浙江地区的理学发展

湖州府在宋代曾有胡瑗在此开湖学,但它与嘉兴府都无比较自成一格的理学传统,也因此后来王守仁起而讲学时,董澐以六十八岁的高龄,会从嘉兴府前来听讲就学。[3]

宁波府在宋代则是陆九渊的弟子杨简的故乡,程朱学者黄震也曾迁居此处。杨简、沈焕、舒璘、袁燮等,人称甬上四先生,都是入太学识陆九龄,而接触陆九渊之学。朱熹的门人辅广,也在太学而传其学于余端臣,余端臣回到宁波以后,从游者百余人,黄震的学术即渊源于此。[4]不过黄震因为在此居住时间较短,学术影响力较小,所以当地士人与杨简有较多直接或间接的学术往来,方志指出:

庆元以来,慈湖杨简,得象山之学,以训迪后人,而文洁黄震独宗朱子,虽门户不同,而渊源有自……[5]

元与明初当地研习理学著名的人并不多,尤其杨、黄两支的学术并无直接的传承人物。元代如赵偕系自修并读杨简书而有所得,明初曾任国子监祭酒闻名当世的陈敬宗跟理学的渊源也不深[6],其他被列入成化本郡志《儒林传》的几位亦皆未有明显可见的理学渊源。[7]


严州府的学术风气不盛。由于方志作者的学术立场倾向程朱学,所以万历本府志《理学传》卷首指当地“后先羽翼不诡紫阳斯文一脉”为“吾党之光”,但其实《理学传》宋元两代人物兼有各家门人,先有人从杨时学,此后既有人问学朱熹、吕祖谦门下,也有人游杨简之门,若细究其实,陆学势力恐较朱学更盛。[8]至于宋末元初另有方逢辰为代表:

逢辰天禀卓绝,无书不读,而会极于周、程、朱子之学,以格物为穷理之本,笃行为修己之要……家居讲学,生徒常数百人……[9]

方逢辰与其弟方逢振、其孙方一夔的学术倾向程朱学,与元代金华四先生的学术路数相近,方一夔更曾从金华何基游,《宋元学案》遂将之附入《北山四先生学案》,并指出方逢辰的学术异于当地学术主流之处:

盖淳安之学,皆宗陆氏,而先生独为别派也。

很能凸显方氏学术在此地独树一格的特色。[10]

元末当地除了邵大椿“励志明于理学”、“倡明理学以淑人心”以外,便未再见其他理学传承,万历本府志甚至以邵大椿为《理学传》的下限,明代人物包括邵大椿的门人郑棠在内,都被列入《儒林传》中,而除了郑棠以外,其他人的学术皆无所师承。[11]金华章懋与王守仁在他地倡学时,当地士人亦出其门下者,尽管如此,明中晚期的严州理学学风确已不如前代之盛,因此以理学著名的士人也甚少见。[12]


其他如金华府,宋代的著名理学家甚多,如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人,其中又以吕祖谦门人最多。当地士人从吕游,或因吕而得入朱熹门下者,不胜枚举。[13]此后以徐侨甚著名,徐侨先习业于吕祖谦门人叶邽,此后转学朱熹门下,遂以倡明朱熹之学为己任,徐侨门下如叶由庚,与王柏、何基相友,如朱元龙、楼大年、龚应之亦以学闻名。但徐侨门下似无知名人物显扬其学。入元以后,仅见其再传弟子如王炎泽而已。

入元以后,金华四先生最著名。先是何基在黄干来当地任官时习业门下而传其学,王柏则执贽在何基门下为弟子,金履祥则师王柏,许谦又受业金履祥之门。四先生门人弟子甚多,许谦最晚,所以明开国之际,不少人都是出身其门下。[14]若参看本文关于其他地区的讨论,可知四先生的学术流风所及,又不止于金华一地而已。

但入明以后,四先生之学的传承却很快隐没下来,未再见著名传人。此后当地继起的著名儒者章懋,尽管他身处金华此一拥有丰富悠久学术传统的地区,但他的学术并未见有明显的师承渊源,也因此《明儒学案》将其列入《诸儒学案》中。章懋之学在当地亦曾掀起一股风潮,吸引不少当地或他地士人习业门下,章拯、黄梦弼、陆震、唐龙皆其得意门生。唐龙与王守仁同时,两人更曾在江西因为学术异同而有过竞争,最后王守仁胜出。下一节将再详论。[15]


王守仁的故乡绍兴府的理学传统不强,因此万历本府志在《理学传》首卷还须称引朱熹及其门人曾来越中一带任官或游寓以为重:

吾越自考亭来领常平,游、杨、罗、尹诸先生或官于斯,或寓于斯,风之荐自者远矣。[16]

宋、元两代当地著名的只有石墩曾与朱熹为师友,以及元代韩性博综群书而明性理之学,因此万历本府志仅录二人,加上明初潘府,其余尽皆王守仁及其门人弟子,因此方志上又说:

石子重羽翼乎程朱,韩庄节讲道于乱世,潘太常振响于东隅,彼皆生乎文成之先,故以世次而先之,乃其学则考亭之派也,道固并行而不悖也。若夫生乎文成之后者,孰为见知乎,孰为闻知乎,公论在千百世,余小子何敢知焉。[17]

《儒林传》人物较多,但所师从的也较杂[18],入元以后,徐昭从会稽韩性读书,杨璲师事浦江柳贯,申屠澄之父受业义乌黄溍之门,其二子皆得其渊源。陈大伦则师事浦江吴莱。除了韩性系当地人外,其余三位都来自金华。显然金华一带学术势力甚大且广,影响所及,不仅金华而已,还及于其他地区。

明初赵谦师承于徽州胡炳文,但其足迹多在广东一带讲学,对绍兴当地学术的影响不大。成化年间进士潘府,因读程朱学的书籍有得而在南山书院聚徒讲学,但他跟任何程朱学传统也没有明显师承或直接渊源。罗纮、罗新、罗颀祖父孙三代,都以儒学为乡人所重,人视为“吾越儒宗”,但三代皆未对理学有何发明。其他如徐寿卿从陈献章、庄昹游,人皆目为巨儒,但也未见有何理学方面的发明或著作。等到王守仁在当地提倡新学,从游者有百数十人,以下更有徐爱、季本、钱德洪、王畿、夏淳、张元忭、周汝登、陶望龄、陶奭龄、刘宗周等人相继而起,这一股新兴的理学风气直迄明末而未衰。[19]


宋代杭州府一带的理学学者以张九成最著名,张九成师承杨时,他的学术与朱、陆不同而另成一格。至于陆九渊的弟子杨简是明州慈湖县人(入明划入宁波府),他曾任杭州富阳县主簿,因此也有当地士人从其问学。[20]

不过,杭州府这一带在入元以后便未再见重要的理学人物,即使是具地方性声望的理学学者也很少见,目前仅知元代有董镇曾负笈裹粮往从金华许谦学习理学:

闻金华许谦为朱子之学,裹粮往从,谦深器之。谦卒,镇筑室仙华山,三年而后归。仙华山,谦讲学处也。归作嘉会堂于灵泉,右画朱子象,左书儒行篇,从游日众。[21]

入明以后,无论是预修《永乐大典》的袁时亿,家传春秋学的夏赉,或者是博洽群书、淹贯经史的周礼,都不再见与宋元学术有何明显可见的师承渊源,当地理学传统至此潜没下来。直到明中期王守仁讲学,当地理学风气才又盛起,如王潼:

幼读朱子语录,遂绝意举业。闻余姚王守仁讲学,负笈往从,守仁嘉其笃志,命其子与之共学。潼勤于著述,于程子、张子遗书,皆有补注。[22]

王潼从最初读朱子的语录,到补述程子、张子遗书,他的学术倾向其实跟两宋理学的路数比较相近,但他却须待王守仁起而讲学,才负笈前往学习。其他如孙景时、陈善等人亦游王守仁门。不过程朱学术在当地并未消失,如正德年间进士邵锐:

学以程朱为鹄,所与切劘道义者,同邑胡世宁、昆山魏校、永丰夏尚朴而已。[23]

魏校与夏尚朴都是《明儒学案》中有名字的理学家,两人的学术都渊源于吴与弼,因此被列入《崇仁学案》中,其学术则较倾向程朱学。不过在邵锐之后,当地王学势力日盛而程朱学势力日晦。[24]

元明之际杭州府当地的理学传承已经潜而不显,因此给了新兴的王学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亦不应忽略程朱学术强固传统的力量,即使在当地并无著名程朱学者的环境下,仍然有人继续自修,或与他地程朱学者往来。尤其明中晚期的学术场域是多元竞逐的,不同的思潮与学派都在竞争领导权,即使王学甚盛时,仍会有其他学术继续存在与发展。

弘治本衢州府志有《理学传》,但内容不多,列入传中的只有徐霖、徐存、柴中行、柴禹声、郑升之、邹补之等人。康熙本府志则根本不分理学、儒林等传,但细检其内容,仍可看到一些有志于理学的人,如邹补之受业朱熹、吕祖谦之门,如柴禹与徐存皆习于杨时门下,而徐存在当地有众多门人弟子:

徐存,字诚叟,号逸平,江山人。尝从杨时学,隐居教授,执经门下者千余人。……朱熹少时相与讲明理学,敬服之,门人如同县周贲、周孚、柴卫,西安郑雍、陆律,常山江泳,皆著名当时。[25]

此外如郑升之、江介也是徐存的弟子,江介是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他先从徐存学,后又与朱熹相与讲明学术。如柴中行即无师承渊源,根据方志记载:

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学者称南溪先生,从游若东涧汤伯纪、双峰饶伯兴等数百人,皆有名于时。[26]

汤伯纪即汤汉,饶伯兴即饶鲁,都是饶州人。如徐霖学术则渊源于饶州汤巾。无论柴中行与徐霖,都与饶州有关,显然南宋晚期衢州与饶州两地的学术颇有往来。

但入明以后,当地理学传承却未见再有明显的延续性,于是先有士人师事金华章懋,待王守仁倡学,当地理学风气又转向王学,都是跟随他地的学术风气而变。[27]


处州府在宋代的理学风气甚盛,各派学说都曾在当地流行,但以程朱学为主,[28]所以在方志《理学传》卷首开宗明义便说:

自朱紫阳倡明理学,从之游者,友教于瓯闽越婺间,括苍薪传,实有所自,言心言性,根柢渊源,虽间出入于姚江之学,而与考亭互相证明,志传俱在,班班可考也。[29]

当地比较著名的理学家,先后有叶适、叶味道、真德秀等人,其中叶味道直接师承朱熹,叶味道传王梦松,王梦松传余学古,余学古传洪师中。真德秀崛起南宋晚期,他师承于福建朱熹高弟詹体仁,成为处州朱子学的后劲,刘炎游其门下。因此直到宋末,当地学术发展可谓十分蓬勃,既有不少直接师从朱熹的士人,同时也有不少大儒在当地主持学术,形成当地重要的理学传承。

由宋入元以后,当地未再见有大儒出身此地,学术风气渐现衰落之势。相对于金华何基、王柏、许谦、金履祥四先生起而为学术宗主,吸引包括处州在内的各地士人前往学习——如处州吴梅师事何基,并参质于王柏。处州的学术势力已不足与金华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当地学术发展到元与明初之际,不少人都以自悟成学,两宋以来的程朱学传承已渐隐没不显。如王文焕:

以元季之乱,不屑仕进,遂取孔孟诸儒绪言,研极精微……[30]

如王毅:

少有神异,勤苦嗜学,尽通经史。一日读周子书,慨然以斯道自任……[31]

当地的理学传承几乎形成断层,直到明中期朱应锺外出学习理学:

闻王阳明先生倡道绍兴,往从之,深为器重。一时名公若开化方豪,青田陈中州辈,皆与之游,着声吴越间。[32]

但因处州府在明中晚期已非学术中心所在,所以当地的理学风气已甚衰而不易复振了。[33]


温州一带在宋代先后有士人师事程颐、杨时等人,南宋以后当地士人以师事朱熹之学者为多,同时与朱熹学术并立的则是叶适。当地理学家甚多且势力庞大。[34]

但入元以后当地理学传承却越来越隐伏难见,如史伯璇、章仕尧二人,尽管《宋元学案》将之归入陈埴的《木钟学案》之下,但都是“朱学之余”,宗主朱熹学术而自我成学的。如陈刚师事金华府的胡长孺,但胡长孺本身亦未有其师承渊源。至于陈宏磬、叶葵则明显是自修有得:

陈宏磬,字则善,瑞安人,……一日,得龟山、南轩□语录,昕夕玩味,豁然若有所得……[35]

叶葵,……年十八,闭户十余年,玩索群籍,穷□义理,每终日危坐,反身以求诚,超然有得于穷理尽□之要……

入明以后,当地理学势力明显衰弱下来,仅见史伯璇这一支的学术仍然流传未断,其门人有徐兴祖,以及徐兴祖的门人有张文选。[36]但其理学发展却已日趋消沉,待王学兴起时,当地仅见王叔果仍对理学有兴趣。[37]至此,曾经盛极一时的温州府,在理学史上已失去其作为学术中心的地位。

综合以上所见,浙江除了朱熹的学术势力以外,以陆九渊的门人杨简的影响力最大,不同地区的士人都有出自其门下者。朱熹的门人弟子在浙江的学术势力稍逊。若跟下一节关于江西的讨论相较,可以发现陆学的势力衰于江西而盛于浙江,杨简是造成此一转变的关键。

即使如此,在杨简以后,陆学未见其他突出人物,反而元代金华地区成为理学渊薮,金华四先生的学术前后相承,吸引许多士人不惜远道前往求学。但元末明初之际,许多地方的理学发展几乎都有传承中断或沉潜不显的现象,继起的一些著名儒者多是自悟自学而成的,因此当王守仁起而倡学时,不仅不必直接面对任何学术传承或渊源的反对,加上一些在宋、元两代是学术中心的地方也不复昔日盛况,他所在的绍兴地区的学术发展却渐甚,此后更以浙中学派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