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意义
从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来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对现有的隐性课程,尤其是教师隐性课程研究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延伸和扩展作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隐性课程、教师隐性课程的定义、特征、功能等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因其本身具有的一些难以捉摸、不易操作等特点一直处于相对冷门的话题行列。很多课程论者只是把隐性课程看作学校教育的副产品,是学校通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没有从教师或学生主体的角度来对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作用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因而,在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后隐性课程研究却没有太大的突破。到了最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真正开始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考察隐性课程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存在形式和影响意义,进而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如史光孝(2011)的“外语隐性课程”、曾小珊(2013)的“教师隐性课程”以及程岭(2014)的“教师课程”。这些概念的提出为本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起到了理论铺垫作用。然而,他们的研究还存在概念理解偏差、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尤其是在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对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决策的影响方面目前似乎还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个补充、延伸和扩展,补充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延伸他们的研究内容,扩展他们的研究意义,从而推动隐性课程研究,尤其是教师隐性课程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在现实方面,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显性课程建设、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从教师因素着手探究影响教学改革成效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对教师隐性课程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决策的考察结果有利于高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另外,不同教师个案之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由教学从业者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