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余初识中医,1956年幸蒙中医大家郭义蕃先生指点,背诵、熟读《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后拜儒医连介一为师。先生医文并茂,医德双馨,精于伤寒,擅治杂症,遣方用药,味少量大,胆识过人。先生要求弟子颇严,督促学业甚紧,讲解医理透彻,剖析医案细腻,曾专门为我逐条、逐句、逐字讲解《伤寒论》。强调习医必“以德为先”“医术必精”。恩师谆谆教诲,收益良多。余严遵师教,上午侍诊,下午听课,夜晚精读、整理笔记多至三更,黎明即起,背诵经典,未敢稍懈。
余近“不惑”,有幸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年余,这是余从医生涯的一个大转折、大飞跃。每周一至周六,皆可侍诊于不同名医大家门诊或偶尔查房时伴于身侧。记得1973年在岳美中先生家,听岳老讲述治疗肾病的经验,要求治肾病用药要精,药量可大,病到收尾亦可单用一味玉米须。岳老特别强调“守法守方”的重要性,曾举例治一肾炎患者守法守方一年有余,直到痊愈。因余和赵锡武先生为河南同乡,求教更为方便。赵老虽住院接受治疗,但常在探病之余,讲述运用经方的经验、选用经方的诀窍:例如介绍20世纪50年代按胸痹辨证治愈外国专家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深入浅出地讲解“甘温除大热”的道理和用药经验。王文鼎先生查房时,现场结合患者病情详解脉理,每部脉浮取、中取、沉取的不同形状、不同主症,指导辨证,选方用药,讲解之精、分析之细、论述之深,闻所未闻,大开眼界,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年多进修时间,还分别侍诊于赵心波、郭士魁、王伯岳、步玉茹、施奠邦等各位先生左右,得其言传心授,解疑析惑。特别是耳闻目睹了对一些疑难重病辨证论治、选方遣药的“精”“巧”“稳”“准”,进一步领悟到医道之奥妙、各位大师医术经验之真谛,收益颇丰。这个时期的学习,结合几十年临床体会,使余真正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在临床上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拜名师、多临证、读经典、勤笔耕,这是造就一个“明白”中医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再经过数十年临床,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总结,不断提高,达到辨治准确、方案恰当、疗效满意、患者相信的水平,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医”。
五十多年来,余分别为中医学习班和西医学习中医班讲授中医基础学和中医诊断学,以及内、妇、儿科,撰写教案数十万字。带教本科生、研究生和师承高徒,其数当以百计。余深知学海无涯、医道无边,始终以“研岐黄广承先贤,习金匮衷中纳西”和“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为标杆,严于律己,不敢懈怠。临诊查房,省病问疾,从未间断;书写心得,发表文章,出版中医著作,皆为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悟出新理,以利提高。此前先后出版发行《汗吐下奇方妙法治百疾》、“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百名临床家丛书•刘学勤》《刘学勤辨治肝胆病》等,几本中医书籍,内容涵盖中医理论探讨和临床诊治体会等。均为诊病之余,所感所悟,只言片语,信笔漫记,终难成为大器。
转瞬余已进入耄年,近日又收集、筛选、整理、编写了《刘学勤医案选粹》一书。收选医案三百余例,每案均详实记载治疗过程,案后均加有“按语”,简要介绍治疗心得体会,或理论探讨,或治案总结,或剖析疑似,或指出方药提炼,或疗效欠佳,重新辨证,找出原因,或调护食疗等等。从这些“按语”中可以看到其中有真知灼见,有临证感悟,有实践升华,有失败教训……其内容都是真实可靠的,其案例都是有卷可查的,“求真务实”是作为一名有道德的中医师必备的素质。
刘静生、庞国明、刘静宇、刘晓彦、陈莉、刘明照等十六位中医师参与了本书的策划、筛选、整理,他们均为余之门生。庞国明和刘静宇是国家第二批“两部一局”确定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均为国家二级教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首届、第二届杰出百名青年名中医。刘静生主任中医师和刘明照副主任中医师是国家第四批“两部一局”确定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该医案选虽经多次审阅、修订,终未惬意,恐仍有疏漏或错谬之处,诚恳期望同道指正。寥寥数语,是为之序。
刘学勤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