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柯倩婷[1]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大会文件《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的制定,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大会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承诺。
为推动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执行《行动纲领》的战略规划,我国出台和完善了多个推动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直接回应北京世妇会的精神,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与政策措施;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回顾和评估《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成为国际上的惯例。各国政府每五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接受评估。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都会召开会议,总结成绩,分析问题,讨论下一阶段的行动策略。
民间机构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回顾与评估,政策研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GAD)网络组织专家完成了《中国妇女发展报告(’95+10)》(王金玲,2005)、《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王金玲,2007)和《社会性别与妇女反贫困》(赵群、王云仙,201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也致力于政策研究,如《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李慧英,2002)、《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之二)》(李慧英,2014)。这些著作回顾世妇会召开以来妇女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析问题与挑战,为政策制定、行动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本项目延续这一做法,基于民间组织的实践与关切,以维护妇女的权益与权利为原则,以系列国际公约的理念及其战略、行动与方法为标准,从性别公正的视角进行政策分析,总结妇女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探讨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