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银河纪元10年,宇宙未知区域,星舰地球】
星舰地球的两艘飞船已经以最高航速行驶了1.5光年,此时的太阳系已经远在3光年之外,那里人类发生的一切都已经与新人类毫无干系。新人类正作为银河系的新物种寻找着他的立足之地。
但是新人类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像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这种仅仅四光年的距离在偌大的宇宙间是何等的稀有。之前星舰地球刚组建时设定的天鹅座NH558J2恒星航行目标正在备受质疑,因为在这个距离上,星舰地球简直就是奔跑在万米高速公路上的蚂蚁,无论是资源储备还是潜在危险,都不允许新人类做这个不切实际的冒险。哪怕是幸运地能沿路持续补充资源,但是这样走走停停的前进,至少要在在千年之后才能到达新星系,而在新星系中是否能够探索到能生存发展的宜居类地星球又是一个未知数。
新人类需要生存,而生存需要的是发展,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就能基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体系下无可避免的无限循环法则。
但是在新人类面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生存时间不够,换言之就是航行速度不够,哪怕是算上有限的冬眠时间!而要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太空中繁衍新人类更是为目前有限的资源供给雪上加霜。
速度,是关键中的关键!以星舰地球现有的15%光速还远远不够,没有速度上的突破,宇宙航行与寻求生存只能是个梦。
因此星舰地球在完全脱离奥尔特星云的两年后采取了一套临时方案:一是以星舰地球为母舰,飞行过程中定时派遣穿梭机或者太空艇进入太空考察,以搜寻任何可以利用的陨石、星际尘埃等宇宙资源,同时戒备宇宙间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飞行器;二是动员两舰全体科研人员,组成动力研究小组,集中攻坚飞船驱动引擎的升级改造,以二十年为时限,尽最大努力将“万有引力”号以及“蓝色空间”号的最大速度至少提升一到两倍,而后大部分成员进入冬眠,飞船全功率开启引擎以最高速度在一百年内飞向距离最近的仅拥有一颗类地行星的室女座恒星罗斯128。
方案实施后的八年内,星舰地球按照既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运作着。而关一帆领导的动力研究小组却是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五年就几乎搁浅了,不仅仅是因为核聚变引擎加速上限的技术瓶颈,更是因为在这一段未知的真空宇宙空间中,引擎开发项目大部分靠纯理论来研究,有限的资源仅能支持很少次数的试验,能坚持五年已颇不容易。并且放眼望去,黑暗宇宙尽是单一且无尽的黑暗,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动力研究小组的人由最开始的热情高涨逐渐变得消极失落,最后甚至有人选择退出小组并申请冬眠来逃避现实。
不过在第八个年头,飞船在航行途中再次检测到了与十年前频率十分类似的特殊电磁波——四维空间翘曲电磁波,而这次的四维空间碎块就在距离飞船航行路线垂直方向上的十个天文单位处,很多人都怀疑如此近距离的四维空间碎块就是“魔戒”曾经参与过的四维宇宙大战的另一处遗迹。星舰地球高层基于目前飞船的情况,在商讨后决定再次前往四维空间碎块以收集资源并对四维空间物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技术突破的有效信息。储岩等人也决定将“蓝色空间”号掌握的四维空间全部研究资料公开,来为新人类提供更多的研究线索。
此时濒临解散的动力研究小组的成员立马来了精神,各个生龙活虎地投入到四维空间的研究中,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四维的环境中工作简直就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享受。就这样,星舰地球再次活了过来。
这个四维空间碎块要比之前遇到的大得多,初步估计有两个太阳系那么大,而且空间翘曲点的出现频率也大得多。不过随着观测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片四维空间虽然广阔,但是并没有像“魔戒”那样的智慧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各种形状不规则的大型残骸碎片,而这些残骸均匀地呈环状层层分布在四维空间碎块的边缘地带,并且以一定速度飞出四维空间衰变到三维宇宙。看上去就好像中央地带有什么强辐射天体,在不断地向周围散发着能量冲击波将四维物质不断推出四维空间。
后来随着探索的深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四维空间的中央地带竟然有一个弹珠大小的微型天体,它的内核闪耀无比,周围却是十分广阔的光晕地带,光晕周围很大空间内没有肉眼可见的物质。微型天体没有引力,但在光晕范围内有一股强大的斥力,这股斥力隔绝了光晕内外空间,让任何物质都无法进入。同时微型天体将其内部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喷射出来,经过检测,这个微型天体喷射出的竟然是反物质重离子,但是衰变极快,在飞出光晕之后不久就衰变成氢原子或者其他粒子。
一开始大家对这个神奇的天体的存在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是它是传说中与黑洞对应的白洞,有人猜测这是高维度文明的反物质武器。但是无端的猜测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而且因为其强大的排斥力场及反物质粒子,光晕周围任何探索研究都无法进行,最后人们只能把它的存在当做一个疑团收存于资料当中,不再过问。
不过微型天体不间断喷射的反物质粒子却是新人类梦寐以求的财宝。新人类开始想办法在这片区域内收集反物质粒子,着手研究以反物质为燃料的反物质引擎。
正当研究小组成员在四维空间中工作起劲的时候,关一帆却再一次把自己关了起来。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观看当初斯科特小队遇到的“舰体消失事件”录像以及相关资料,舱内到处是记录着各种信息的全息界面,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界面中显示的是一艘驱逐舰的黑白图片,图片中的驱逐舰上有一串不太显眼的编号“DE-173”。
在三个多世纪前的地球上,古代的地球人类曾经做了一个十分疯狂的实验,该实验通过磁脉冲装置,成功将埃尔德里奇号驱逐舰及全部成员送入了另一空间,并且在实验结束后驱逐舰瞬间出现在了479公里外的另一个港口。驱逐舰上的成员在消失一段时间出现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甚至还有一些船员的身体嵌入了船体当中。
这便是曾被一度认为是都市传奇的“费城实验”,这更是关一帆在学生时代十分着迷的神秘事件。而当关一帆接触到“舰体消失事件”相关资料的第一时间,他便想起了这个古代传说,这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三百多年前的事件在如今的宇宙空间再次上演,这绝对不是巧合,其中一定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关一帆敏锐的思维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动力研究小组成员。众人纷纷表示从表面看来这两者之间有相关联系不假,不过这也仅仅说明了当时的人类歪打正着进入了高维度空间,至于磁脉冲装置等更多有价值信息却无法深入挖掘。一来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未解之谜,可供实际参考的真实资料少之又少;二来如今高维度空间就在身边,新人类在四维空间中进行直接探索远远比凭借传说资料来进行无端的猜测实际得多。最后这件事也是不了了之,动力研究小组众人转头又投入到最为享受的四维空间工作中去了。
但是关一帆从内心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强,而且他坚信大多数看上去过于简单或者异常困难的事物仅仅是因为观察方向以及思路的问题,于是他再次返回自己那鸡蛋般的宇宙学观测站进行闭关研究。
然而为数不多的古代相关资料着实让关一帆的研究进展举步维艰,他就差把资料中的每个文字都拆开看是不是有什么隐喻了。思绪烦乱之时,他便翻出同事们分享给他的跨维度摄影作品,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
这会儿他收到一幅不同于之前千篇一律的单人图像的作品,那是一幅多人照片,不同方向的灯光打在十几个人身上,他们穿着宇航服围成圈,在四维宇宙尘埃的背景下拖出长长的叠影,最后投映到身后各自的四维物质背景上。这些叠影有序的相互交错,呈现出万花筒一般炫丽诡异的色彩。图片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看的时间久了,会让观察者产生图片上的人动起来的错觉。
关一帆恍惚间感觉这个画面竟然有一种莫名眩晕感,于是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张有趣的图片,不知不觉间便睡了过去……
拍立得相机、林间小路、小黄蚂蚁……熟悉的场景再次重现,关一帆习惯性地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逃亡的小黄蚂蚁们,然后把照片放在了不远处小黄蚂蚁们的必经之路上。待小黄蚂蚁们爬到照片上恰好与它们的图像重合时,不出意外的,它们又被困在了图片中。
关一帆摇着头笑了笑,轻轻向照片吹了一口气,照片便飞了起来。但是准确来讲不是照片飞了起来,而是照片随着地面飘了起来,因为他的这口气吹得太过了,照片所在的周围地面全部鼓了起来,像一个硕大的肥皂泡一样颤颤巍巍地晃动着,照片就在这起伏不定的泡泡表面像一艘小船一样荡漾着。
关一帆很是吃惊,这样的场景未免过于魔幻。他下意识地走近那个由地面产生的大泡泡,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轻触泡泡的表面,就在手指接触到泡泡表面的一瞬间,泡泡破裂了。巨大的泡泡破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股冲击力以泡泡为圆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环形浪潮,浪潮席卷着一切向四周冲击。关一帆被这股力量冲倒,然后无助的随波逐流,此时他看到照片上的蚂蚁们却不是很慌张,他们就像冲浪好手一般,乘着照片这个巨大的冲浪板以极快的速度向他们逃亡的方向冲去,最后消失在视野尽头。关一帆怔怔地看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幕,任由浪潮将自己淹没……
“咳咳……咳咳!”一口口水将自己呛醒,关一帆剧烈地咳嗽着。
但刚才的梦境经历却像是真实发生的一般,在脑海中历历在目。
关一帆回味良久,思维大海的波涛之上反射出无尽的闪耀星芒,这些星芒随着浪潮荡开,在脑海中留下了波光粼粼的一片,然后任由它们将自己的脑海世界照的透亮。
“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关一帆一拍大腿,冲出了球形舱,直奔舰长室而去。
随着一阵极其刺眼的光芒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闪耀,宣告着第12次反物质引擎试验的失败。卓文上尉周围都是不停叹气的研究人员,只有他依旧面无表情地记录并上传着实验数据。
“上尉,不用记录这些无意义的数据了。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根本没办法制作出能控制正反物质湮灭产生能量的装置,而传统磁约束装置仅仅能做到反物质存储,约束如此大的能量释放这种事还是差的太远了。最大的问题的是,除了反物质粒子,我们研究组能动用的其他资源也快到头了……”助手在一旁叨念着,一脸沮丧。
“先记下来吧,总会有用的。看来要想在反物质引擎上有所突破,也许真的需要不低于三体人那样的科技水平才行,最起码要达到能够生产强相互作用力材料的层次。”卓文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
“要我说,可控反物质引擎实在没戏,咱们还不如用现有的资源改造个反物质炸弹,最起码有了在宇宙间具有强威慑的武器。”助手开玩笑说。
卓文盯着全息屏上还未完全消散的正反物质湮灭光波,陷入了沉思。
“动力研究小组,听到请回答!”太空艇内的全息屏幕弹了出来,“我们的飞船动力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请速速返回母舰参与动力研讨会议!”
众人先是一愣,紧接着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不紧不慢地收拾好东西乘坐太空艇从试验场返回。这种所谓的动力研究新发现对动力研究小组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而8年来的动力研讨结果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一直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
几个小时后,会议室内,舰长褚岩、副舰长莫沃维奇以及十几名动力研究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不约而同地看向站在最前方的关一帆,他身后的显示屏上是一个古代人类在海上冲浪的画面。
“这就是飞船动力研究的新发现吗?这是我没想到的……”莫沃维奇指着冲浪画面,一脸困惑。
“请问在座的诸位有谁曾了解过冲浪吗?”关一帆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以海浪波动为动力的极限运动,我在地球上的时候很喜欢。”朴义君说道。
“没错,而我要说的就是,冲浪的原理就是我们飞船速度提升的关键。”
“你是说……空间曲率驱动?可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以我们的技术想要实现似乎不太现实。”卓文说。
“曲率驱动是以改变飞行物后方空间曲率的方式让物体借助前方空间的曲率拉动以光速飞行,这和我要说的驱动方式相似,但是作用方式却是不同。”关一帆摇了摇头,“我要说的这个驱动理论曾经被古代的物理学家米基尔·阿库别瑞提出过,他提出的概念叫做‘阿库别瑞度规’,又称‘曲速引擎’,我的这个驱动的设想就是基于他的基础理论。”
“在超弦理论中,宇宙空间可以看做是一张大膜。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在这张如同水面一般的大膜上激起一阵浪花,膜表面就会以浪花为中心形成波浪,而波浪之上的物体就可以随波逐流,以波浪的速度向着波浪扩散的方向前进,这就是曲速驱动的原理。当然,这个速度是空间波动的速度而不是物体自身具有的速度,同时由于天体引力的作用,物体及周围空间会随着空间波动的不断衰减而最终停下来,但是这个速度的初速度,是光速!所以说,我们的飞船在宇宙航行,和在海上冲浪还是存在很大的关联的。”关一帆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扫了众人一眼,所有人都呆住了。
研究小组的人在下一秒就炸开了锅,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提问和假设。
“这个想法确实很独到,但是空间波动怎么制造?而且真实的海上冲浪,冲浪选手被大浪拍翻的案例比比皆是,你怎么能确保我们的飞船在空间波动中不会受到负面影响?”有人问道。
“我可以先回答你的后一个问题,像冲浪时被海浪拍翻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宇宙中,借助于空间波动航行的物体需要与周围的一定空间区域同时移动,这个区域被称之为‘曲速泡’,物体在其中是绝对安全的。不过在阿库别瑞的理论中,这个曲速泡需要人造环状装置来维持,但是这项特殊技术的研究在古代人类社会一直没有进展,而且至今也没有实现。不过这一点对经历过空间翘曲的我们来讲应该不是问题。至于空间波动的制造,请大家先看这个……”说话间,关一帆触动全息屏,上面显示的是那张黑白的驱逐舰照片。
“费城实验传闻中的埃尔德里奇号?”卓文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曾经也是神秘事件爱好者。
关一帆点点头,说:“费城实验的相关信息我已经共享给了在座的各位,你们可以先看一下具体内容,然后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几分钟后,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高维空间”四个字。
“很好,这个三个世纪之前的实验虽然被人们认为是都市传说,但是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经历来看这个事件却是不足为奇。不过其中有一点会让我们对目前四维空间研究方向提出质疑……”关一帆说到此处故意停顿了一下。
“埃尔德里奇号并没有在海上行驶,但是实验结束后却发生了空间位移,出现在了479公里外。而我们在四维碎块中经历了这么多次类似情形,却一次都没发生过。”舰长褚岩敏锐地发现了关键点。
“我们且不论埃尔德里奇号进入的是第几维度,任何维度空间都是不会主动干涉其中的物体使其在非运动状态下发生空间位置变动的。那么我们的经历以及费城实验的差异关键点只剩下一个了,他们的空间翘曲是人为制造并消失的,而我们遇到的空间翘曲或许是高级文明的产物,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它是自然存在的。同时参考我之前说过的薄纸-肥皂泡模型,前者是人为吹出的泡泡,而后者只是自然界存在的水泡。”关一帆说着又换了一幅图,一幅无数泡沫随着浪花动涌动的动图出现在全息屏上。
“所以答案就只有一个了……那个连接高维度空间的翘曲在人为作用消失的一瞬间破裂并引起了空间波动,以至于让驱逐舰随着波动产生了位移,而我之前说的曲速驱动原理就可以用在此处了。通过资料我们能够了解到,费城实验中使用的空间翘曲触发是通过高能耗的磁脉冲装置扰动空间产生的,而对于我们来讲,费城实验中磁脉冲装置作用于空间的详情已经不可考,但是我们掌握了与空间作用更为直接的引力波技术,那么接下来我们能做的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了。”
关一帆的一番言论说下来,大家都默不作声,但是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强烈而急促的心跳声。
“大家请看!”关一帆大手一挥,一个醒目的巨大全息界面出现在众人眼前,上面是几行大字:
一、不同维度之间的空间翘曲可以通过外力干扰空间产生或者破坏。
二、外力引起的空间翘曲的破碎会引起空间波动。
三、空间波动可以驱动空间波浪上的空间翘曲作为曲速泡产生位移。
四、在宇宙天体引力的作用下,以空间波动为动力的曲速驱动速度是以光速为初速度逐渐衰减的。
“这是目前我得出的基本驱动概念。现在技术方面我们有比费城实验所用的磁脉冲技术更加成熟的引力波技术,还有源源不断的反物质作为能源,甚至有唾手可得的空间翘曲作为空间曲速泡的研究对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靠我们大家了!”关一帆在众人充满敬意的目光中张开双手,向大家微微鞠了一躬。
会议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不久之后,星舰地球全体动员,发动大部分人力及物力资源开始进行新的研究,除了反物质能源的应用,还有引力波脉冲装置的建造以及四维空间的研究。只不过这次的四维空间研究方向却不再是四维空间的深入探索,而是对空间翘曲这个联通两个维度的关键进行研究。
四年后,以“万有引力”号上的引力波发射器为参照,丰富的反物质为能源,星舰地球的新人类建造出了引力波脉冲装置,并用它成功地制造并破坏了一个空间翘曲泡。后借助空间波动驱动,一架篮球大小的小型无人探测器以一个小型空间翘曲点为天然曲速泡,以光速为初速度随着看不见的空间波动飞了出去。在一年多后母舰接收到了停止飞行的探测器发来的讯息,人们满怀欣喜地发现探测器上的同位素衰变计时器计时仅有1年零1天3小时7分。
也就是说探测器仅以1天3小时7分的时间飞越了一光年还多的距离!这简直就是神迹,不过这是新人类亲手创造的神迹!
三年后,“蓝色空间”号与“万有引力”号先后泊入了由引力波脉冲装置制造的直径十多公里的四维空间曲速泡中,而在这个曲速泡的正前方,是一个不可见的半径达十天文单位的超级空间翘曲泡,它由上百台引力波脉冲装置制造而成。它的破碎,将会给星舰地球以巨大的空间波动驱动力,让新人类以超光速飞行至任何遥远的星系,并在到达之时脱离曲速泡驶入目标星系。
而这次的目标,正是当初被否决的天鹅座NH558J2。
因为那里有初心,也有希望。
随着并不存在的超级空间翘曲泡的破碎声,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改变或者异样,但是曲速泡已经以光速动了起来。此时星舰地球的新人类的心中无尽的热血沸腾了起来,这股热血尽情地将人们的情绪以泪水的形式泼洒了出来,泪珠在失重环境中映照出人们眼中的星光。
空间膜之上的滔天巨浪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过广袤的宇宙大海,漂浮于空间波浪之上的曲速泡,载着新人类的火种与希望,迎着星河已持续百亿年并将再持续百亿年的璀璨光芒,向着未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