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代巴士服務
1990年,中巴盈利大幅下降。按照盈利管制計劃,由發展基金撥回5,983萬元,以達至認可純利。中巴仍未放棄,繼續嘗試發展業務。如在1991年8月開辦路線10X,在早上繁忙時間由堅尼地城單向至中環。又在1991年9月開辦隧道路線690,由中環至將軍澳。另一方面,田灣邨因遭清拆居民需遷至華貴邨,田灣區的巴士服務重新調整。
1991年夏天,中巴成功開辦南區空調雙層巴士路線504和537後,繼續開辦空調隧巴路線301,由中環至紅磡。路線260由中環至赤柱在1991年3月試驗丹尼單層空調巴士成功後,再引入多19輛。這些服務都在印證着中巴的不斷求變。
在1991年的《中巴年報》載:「政府最近批出行走中環與麥當奴道的公共巴士服務專利權與另一間公司,而本公司類似路線曾於1987年因嚴重虧蝕而取消。公司會密切注視此事的發展,以確保本公司之利益受到保障。」對於新競爭者,中巴深表關注。當時,城巴接辦這條路線12A,估計每日乘客量為3,500人次。
1992年,中巴仍努力發展,新開辦21條新路線,其中包括多條新的隧道巴士線(302、303、305、307、312、336、337和348等),配合西隧通車。同年,中巴開辦了新的豪華巴士路線,如525、543、590、592和595等,分別行走上環、寶馬山、華貴、灣仔碼頭、鴨脷洲、銅鑼灣和香港仔等地。中巴車隊有1,006輛,其中63輛為空調巴士、20輛在裝嶔中,佔整體巴士車輛8%。1993年,中巴決定將北角的七姐妹道和英皇道的土地售給一合營公司。該公司由太古集團和中巴各持有50%的股份。對於此事,政府大表驚訝。
1994年,中巴空調巴士數量增加,佔整體巴士數量的15%。1995年,乘客量再下跌,由2億人次跌至1億9千多萬人次,跌幅達6.6%。下跌主要原因在於1993年8月31日起被削去26條路線專利權,以及交通擠塞惡化。1995年,中巴繼續開辦6條新路線,包括3條隧道路線(691、115、619)、3條港島線(95B、99、338)。9月17日,中巴開辦第一條獨自經營的機場過海特快巴士路線A20來往中環交易廣場至啟德機場。1995年,中巴再次將黃竹坑的土地賣給中巴和太古集團合營的公司。
在1998年的《中巴年報》:「就延續於1998年8月31日到期的專營權,在與政府商討過程中,公司已竭盡所能以爭取公平及合理的續約條款,然而政府在1998年2月決定不延續專營權並將巴士路線作公開投標。公司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與一間主要國際性的巴士經營者協商一同競投專營權,然而投標不成功,於1998年9月1日,公司作價港幣3億3千5百萬元出售大部分巴士及部分機械及設備與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自此之後,中巴退出專營巴士服務。1998年11月1日,中巴開始經營北角政府合署至北角港運城的穿梭巴士服務。
在延續專營權過程中,政府有四大要求,中巴不接受。這四項要求分別:第一是政府要求中巴在3年內更換400輛巴士,佔中巴三成半車齡18年的舊巴士。中巴不肯,只願意投資10億元買新巴士,但全是貸款,不會用股東股金承擔,最終貸款利息要由乘客承擔。第二是政府重整中巴路線,由125條減至88條。中巴不同意。第三是政府要求中巴聘請顧問改善員工人事管理,政府督導。中巴不同意。第四是要中巴引入八達通等改善服務。中巴也不同意。當時負責談判的是運輸局局長吳榮奎。市民對中巴服務早已大表不滿。根據1998年2月18日的《明報》記載:「一位最少被中巴煎熬五六年,今年約二十多歲的張小姐說:『中巴的巴士服務很差,但收費並不便宜。車身舊,車廂又骯髒,又沒有冷氣,遇到下雨天的時候,車廂內和椅子都被雨水弄濕,本來以紙巾一抹便可坐下,但看清楚,紙巾卻是黑色的。』」其實,大家細閱運輸署的投訴資料便大致可知:

中巴乘客量:

資料來源:《2000運輸資料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