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巴士路线与社区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80年代巴士服務

1980年,中巴的巴士路線已多達81條,巴士總數達840輛,平均每日載客75萬人次。車輛全由一人控制。管理層引入4輛特大的巨鷹型三車軸巴士試行,設有120個座位和60個企位。及至1983年,中巴已有48輛三軸巴士,服務質素得以提升。1980年2月12日,地鐵通車至港島,隧巴乘客下跌了20%。中巴亦配合地鐵通車,開辦接駁路線,如5M由堅尼地城開出,10M由北角碼頭開出,20M由筲箕灣開出,22M由鰂魚涌開出,40M由華富邨開出,61M由淺水灣開出,70M由石排灣開出,90M由鴨脷洲開出等。面對不少乘客投訴,中巴和政府在1980年2月15日達成巴士服務改善計劃協議,其中包括(1)增購巴士及零件、(2)加強巴士維修、(3)提供足夠廠房設施、(4)職工待遇、(5)管理制度。

1981年1月,地產商羅旭瑞以百利保名義購入家族持有的405萬股中巴股份,另外百利保再從市場買入19.8萬股中巴股份。這時百利保已擁有中巴11.5%股權。4月,百利保成立亞隆公司(Athlone)。羅旭瑞向中巴另一創辦人後人董事黃耀南收購中巴股份,讓出其所持8.35%中巴股份。此時顏氏家族和百利保分別持有28%及20%中巴股份。7月23日亞隆公司(Athlone)代表百利保宣佈以每股35港元,收購中巴1,350萬股股份。後來,亞隆公司(Athlone)多番努力,也不能成功增加股份,宣佈收購失敗。中巴在事件中雖勝如敗,顏成坤為保江山變賣物業增持股量增至51%;百利保卻雖敗如勝,收購受挫後,隨即趁高沽出,獲利約3,000萬港元。

1981年,中巴獲准加價,市區線新價格由六角至一元二角,郊區線新價格由六角至二元。隧巴線新價格統一為二元。面對不滿中巴服務的情況,運輸署與中巴進行多次會議,雙方有一個路線發展計劃(1982-1984),中巴需要在1983年6月增加62輛巴士,在1984年6月增加84輛巴士。1984年,中巴獲准再加價,市區線新價格由八角至一元五角,郊區線新價格由八角至三元。隧巴線新價格統一為二元二角。

1984年,東區走廊通車。中巴增加5條巴士路線在繁忙時間行走,初步成績令人滿意。中巴新路線價格由柴灣至中環是二元五角,由筲箕灣至中環是二元。東區區議會表示價格太高,後來行政局根據香港法例第230章《公共巴士服務》,將價格分別降為二元二角和一元八角。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分段通車,至1986年5月23日全線正式通車,對中巴形成重大的威脅。

1985年,中巴的巴士總數為1,052輛,比上年度減少24輛。因地鐵即將延伸至上環,中巴評估其對乘客量的影響,暫計劃不購買新巴士。1985年的乘客量下跌5%,其中和地鐵直接競爭的市區線下跌了16%。面對乘客不斷投訴,一個新的中巴和運輸署聯合交通小組在1985年4月成立,成員包括運輸署和中巴代表,主席是運輸署署長。這個小組負責監管中巴在1984年8月交通諮詢委員會成立的委員會所提出的79項改善建議。1985年11月1日,中巴設立了熱線服務,向乘客提供巴士服務資訊,以求改善形象,由早上6時至午夜12時,處理有關投訴、報失和查詢等事宜。

東區走廊。

港運城商場門口的巴士站非常繁忙。

中巴CX5(GD5622)免費穿梭巴士。

1986年,中巴沒有再購買新巴士,只有4輛巴士翻新重新使用。1987年,中巴決定購買20輛三軸巴士。同年,中巴的黃竹坑新車廠在1月啟用。年底,北角車廠將會停用。中巴獲得在4月1日調整車費,但純利仍下跌,由去年6,856萬元跌至2,052萬元。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綫由金鐘站至柴灣站通車。1986年5月23日,地鐵港島綫延長至上環站通車。乘客轉乘地鐵,不搭中巴,影響了中巴的收入。乘客由去年3億6千多人次跌至3億2千多人次,跌幅達10.14%。行車哩數由5千5百多哩減至5千4百多哩,跌幅達1.26%。同年,中巴全部已安裝落車指示燈號,方便乘客示意下車,改善服務質素。

對於當時的巴士服務在港島北岸發展極不順利,中巴管理層大表不滿,歸因來自小巴的競爭。在1986年的《中巴年報》:「目前港島北岸之主要公共交通模式,為巴士、電車、小巴及地下鐵路,此四種交通模式同時行走,導致載客量出現過剩現象,但政府並無意減少小巴之數量,如以三種行走地面的交通模式比較,小巴實為最不善用道路之公共文通工具。為適應較少乘客之需求,本公司不得不重新合理化調整巴士路線。合理化調整巴士路線,包括減少某些路線之班次和取消一部分其他路線,但減少班次可能引致服務水平降低。」在1988年的《中巴年報》亦指出:「最近政府當局將公共小巴由原有的十四座位增至十六座位,不但搶走巴士乘客,而且更會造成交通混亂之情況。」

香港仔往旺角的紅色公共小巴。

1987年鴨脷洲利東邨、柴灣新屋邨先後落成,這些屋邨的居民對巴士服務需求大大增加。中巴大力加強服務,以增加收入。中巴開辦了巴士路線97和98,分別由利東邨至中環,由利東邨至香港仔。1988年,中巴取消了三條巴士路線,同時開辦路線26來往勵德邨至荷李活道。1988年7月,中巴購入兩輛33座位的中型豪華巴士,其中一輛裝有冷氣設備。

鴨脷洲海面避風塘,仍見街渡來往香港仔及鴨脷洲。

1989年,中巴發生罷駛事件,轟動全港。不少港島市民也會記得這段難忘的記憶。11月29日,中巴在早上罷駛4小時,教育署宣佈所有港島學校上午停課,同時居於港島而去九龍和新界的學生亦不用上課。在1989年10月30日的《明報》標題載:「不能找軍隊去管中巴,譚惠珠籲勞資雙方冷靜,交諮會將檢討中巴運作。」當時南區交通接近癱瘓。運輸署安排50輛非專利巴士在中巴員工罷駛期間行駛,路線包括由鴨脷洲至灣仔、由置富至愛群道、由柏道至金鐘、由置富至中環。票價一律為5元。南區區議會提供6條路線,分別由田灣至黃竹坑、華富邨至黃竹坑區、利東邨至黃竹坑工廠區、鴨脷洲至香港仔中心、石澳至筲箕灣、赤柱至灣仔,收費2元至7元不等。一些鴨脷洲居民更步行橫跨大橋前往香港仔和黃竹坑上班。一些小巴則臨時加價2倍或3倍。如鴨脷洲至中環,收15元,是平日的3倍。上午10時,服務恢復正常。中巴代表岑海生表示罷駛是迫不得已,盼市民諒解。當時司機最不滿的是中巴的退休方案。勞方經過與資方討論後,接納了資方的建議,罷工事件結束。

鴨脷洲大橋(又稱鴨脷洲橋),是連接香港鴨脷洲的行車橋。

1988年3月18日中巴調整車費後,乘客量跌幅增加,人次由3億1千多萬跌至2億8千多萬,下降9%。當時,中東危機引致油價急升,更大大打擊中巴的發展。在1988年的《中巴年報》載:「公司已與電腦公司簽署合同,將現行管理制度電腦化,藉以提高公司資訊系統之效益。」在1980年代末,中巴管理進入一個新時代,進入電腦化時代。

資料來源:《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年報》(198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