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巴士路线与社区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70年代巴士服務

1970年6月,立法局將中巴繳交的利潤稅減至20%。1971年6月,立法局再一次將利潤稅減低至0%。同年,政府將巴士之燃料特惠稅和牌照特惠費用取消。柴油稅由每加侖五角增至一元三角,牌照由每輛10元增加至司機10元再加每一乘客座位牌照費用30元。以一輛雙層巴士有70座位計算,便要交2,110元牌費。中巴開支因而大大增加,影響其競爭力。1970年代,中巴的服務不斷提升,如配合香港仔的發展,路線7增加至分半鐘便有一班次。其他巴士路線發展,包括路線8A延至新廈街等,配合柴灣新區交通需要。

1971年,中巴為了改善服務,推行單層巴士淘汰計劃。另外,中巴亦計劃引入當時亞洲首先實行的雙層巴士僱用一人售票員的辦法及繼之以雙層巴士由一人控制的制度。以1971年的進展,已有35%的巴士以不設售票員的一人制度取代過去的三人制度。1972年7月1日,中巴實行票價調整。調整後的票價,其中73%的路線較前為高,23%的路線維持不變,4%的路線較前為低。整體而言,車費共增加38%,以郊區線為主。中巴亦宣佈取消成人月票計劃,兒童月票計劃則由6元增加至9元,取消制服工作人員半價優惠和警察、懲教署職員、郵差免費乘車優惠等。1969年,政府通過小巴法條,影響巴士專利。政府決定在1972年補償給中巴432萬9千元。

1972年通車的紅磡海底隧道。

1972年8月2日海底隧道通車後,中巴和九巴開辦3條隧道巴士路線,全是一人控制的巴士,車費一律為一元。1973年,山頂路線24因乘客量不足而停止服務。同年有6條路線啟用,包括路線10A(北角至中區)、路線20(筲箕灣至中區)、路線20A(鰂魚涌至中區)、路線24(灣仔碼頭至銅鑼灣)、路線25(銅鑼灣至寶馬山)和路線25A(銅鑼灣至中區)。中巴在這個時期大力發展。1972及1973年是中巴和九巴乘客量均下跌的年份。中巴的乘客量由1971年的175,110人次跌至1972年的166,721人次(百萬計),再至1973年的150,586人次(百萬計)。至1974年,乘客量才回升181,172人次(百萬計),之後一直上升。根據1972年《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年報》指出:「由於有關小巴管制未周,因而做成道路日益擠塞,以致本年度行車里數僅得1,296萬哩,較上屆少263萬哩,更因受同業競爭,乘客數量亦得136,200,000。」由此可見,小巴發展和海隧通車後的同業競爭,對中巴形成頗大的威脅。

西區海底隧道是香港第三條海底行車隧道。

1972年9月11日,政府建成新的中區巴士總站,內有10個巴士上落客處,可停泊50輛巴士。這個總站更有不少新設置,如員工餐廳和站長室等。自小巴合法化,中巴生存空間受到挑戰。在1974年的《中巴年報》:「1974年1月8日及9日兩天,港島小巴罷駛。道路竟然暢通無阻,因而本公司之各線巴士,均能依照規定之時間行駛,不致誤班,乘客亦感方便,故此証明如道路無阻,本公司之車輛實足以應付疏導巴士之乘客。」

1975年7月,中巴在中區砵典乍街北段引入巴士專用線。在4月,中巴在半山區實行2英哩長的巴士專用線計劃,相當成功,載客人次增加了40%。1976年,中巴載客量增加9.9%。

1976年,中巴推出形象改善計劃。按照該項計劃,中巴在部分剛出廠的珍寶巴士上試驗不同的顏色配搭。最後,中巴決定採用上半身忌廉色和下半身藍色的配搭。自始以後,中巴在車身顏色和九巴有明顯分別,以資識別。3月,中巴增加了車費,市區車費由三至五角;郊區車費由三角至一元不等。加價後,巴士乘客量下降達13%。至8月,巴士乘客量已回升。中巴亦在這年引入無線電控制系統,加強指揮車隊效率。車輛發展方面,中巴引入可載客123位的大型巴士,以減少道路擠塞情況。政府更在筲箕灣和柴灣實施交通管理計劃,巴士行車速度得以改善。

1978年,樓高五層的柴灣車廠落成啟用,整個車廠斥資1,200萬元。車廠可停泊450輛巴士及配有先進器材。交通管理計劃擴至中區和北角,巴士行車速度進一步得以改善。同年,中巴開始將單層巴士改裝為雙層巴士,增加載客量。當時中巴有751輪巴士,其中739輛雙層巴士、12輛單層巴士,其中98%是一人控制巴士。每輛巴士平均每日行走120英哩,載客達1,120人次。同年,港元對英鎊急跌,令中巴向英國購買巴士及零件時支出增加20%,影響巴士公司盈利。

資料來源:《香港年報》(1970-1980)、《香港運輸署年報》(1970-1980)、《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年報》(1970-1980)

1979年,中巴引入72座位豪華巴士(美都金門都城型車輛)服務,吸引有車階級改乘巴士。其中一條路線260是由赤柱開出,另一條路線262是由舂坎角開出。豪華巴士的收費是3角至1元5角不等。中巴和九巴合辦的隧道巴士路線已增加至18條。同年,中巴的總哩數下跌了4%。一些乘客對其巴士服務感到不滿。當時,司機及維修人員不足,中巴行走的巴士只佔巴士總數的65%。另外,港島北岸繁忙時間交通擠塞情況十分嚴重,中巴巴士經常誤點,市民大表不滿。

1973年一輛巴士行經中區干諾道中。(高添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