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巴士路线与社区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60年代巴士服務

1960年,中巴達至一個新的里程碑。中巴的專利權得以延續15年至1975年2月14日,並需要繳交46%的純利給政府。當時中巴巴士數量已多達300輛,乘客量更超過一億人次。1962年,中巴開始採購雙層巴士以增加乘客量。在對岸的九巴已在1949年已引入雙層巴士,中巴可說落後了十多年。同年,兩條新路線啟用:其中一條是由維多利亞城至山頂,另一條是由筲箕灣至赤柱,途經大潭水塘。1963年,中巴正式推出雙層巴士服務。根據1963年1月23日的《星島日報》報道指出:「雙層巴士初行港島——昨晨(1月22日)7時5分,港島第一輛雙層巴士派出服務,頗吸引乘客的好奇。這架雙層巴士係AD4527。行走2號路線,由筲箕灣至上環。該巴士樓上載客43人,樓下坐位32人,企位11人,共可載客86人。」同年,中巴已訂購了30輛雙層巴士,準備大展拳腳。

1967年由中環至山頂的佳牌阿拉伯五型巴士中巴路線15。(高添強提供)

1965年的山頂巴士總站。(高添強提供)

除引入雙層新巴士外,中巴也開拓新的路線,包括北角至快活谷,淺水灣和南灣的暑假服務等。當時的巴士路線已增至28條(其中包括兩條假日線、一條跑馬日線)。巴士公司更引入市區月票、學童票計劃、12歲以下學童和制服工作人員可獲得半價優惠等。1967年,中巴的巴士數量已超過500輛,其中118輛是雙層巴士,384輛是單層巴士。乘客量人次已達16,900多萬,行駛總英哩數多至1,500英哩。路線多達30條。市區車費為一角一英哩,超過一英哩便收兩角。

1966和1967年兩年對中巴來說充滿着挑戰。1966年6月12日,香港發生大雨災,曾錄得一小時內高達108.2毫米的雨量紀錄,導致64死29傷48失蹤、2,500多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超過5,000萬港元。當時,北角明園西街有大量汽車翻側,堆積在斜坡的中央。不少中巴巴士因雨災受損而無法行駛,中巴只可作有限度服務,到8月14日服務才重歸正常。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中巴只可提供77%的服務。市民大眾因暴動發生,盡量避免出外,也影響中巴在該年的整體乘客量下降和哩數總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