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知录·论文》一卷
顾炎武 撰
按: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明亡后改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大儒。《日知录》为顾氏积三十余年之功而成的一部论学名著,内容颇为丰富,其中卷十九专论古文,可以文话视之。
顾炎武亲历明清鼎革之变,倡言经世致用,为清初经世思潮的发轫者之一。在文学创作上,他不屑于作吟风弄月的风雅文人,重提文须明道,《日知录》卷十九首条即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对于明人文章的弊病,《日知录》卷十九立有“文人摹仿之病”“文人求古之病”等名目,进行批判,如批评明人所作之伪古文云:“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盖其俚浅也。”顾炎武强调文章须经世致用,但他并不轻视文章创作本身,对于文章的修辞同样致意,《日知录》“修辞”条云:“后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文’乎?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他反对明人受心学影响以语录为文的恶习:“尝见今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在文章繁简方面,顾炎武广引诸家之说,以证“辞达而已矣”,反对单以繁简论优劣,这是对唐宋以来散文创作片面求简的有力反拨。
《日知录》版本较多,最初有八卷本、三十二卷本两种。道光年间,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汇集九十余家之说,著成《日知录集释》,为后世影响最大的《日知录》版本。今人整理本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垣《日知录校注》等。《日知录》卷十九除随《日知录》全书流传外。早在清代,就有人将卷十九中论文条目别裁单行。目前所见较早的,是姚椿(1777—1853)编纂的辑录体文话《论文别录》(稿本)中列有《顾亭林日知录论文二十条》。张文治(1898—1956)于1920年所编《古文治要》之《历代论文名著》部分,从《日知录》中选录六则,称《论文六则》,其中前五则取自卷十九。钱基博《国学必读》卷上《文学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版)则有“明顾亭林《日知录》论诗文十一则”,其中前五则亦录自卷十九,条目亦与张文治《古文治要》同。王水照《历代文话》则将《日知录》卷十九完整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