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文偶记》一卷

刘大櫆 撰

按:此书为桐城派重要文话著作,前有刊印者黄秩模、李瑶序。黄、李二人均对《论文偶记》盛赞不已,黄序称此书“议论精博,高高下下,直言无隐,洵学古者驰骋之大涂也”。李序称刘大櫆其人云:“学有根柢,本出望溪方氏门下,故能出入周、秦、两汉、诸子及唐、宋以来诸大家,世虽称其制艺,实则不仅以制艺见也。”认为《论文偶记》“盖自道其一生得力处也”,评论其价值称:“征士此论,精邃透澈,直可与宋李耆卿《文章精义》、元陈伯敷《文说》等著并驱传世。”刘大櫆虽位列“桐城三祖”之列,但对其古文成就,后世一直较有争议,其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也不如方苞、姚鼐之高。唯独其《论文偶记》一书影响较大,受到后人高度重视,成为桐城派文话代表作。

《论文偶记》论文首重神、气:“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刘大櫆既重视形而上的神与气,也重视形而下的“文人之能事”,亦即文法之作用。他认为“古人文字最不可攀处,只是文法高妙”,“文法至钝拙处,乃为极高妙之能事,非真钝拙也,乃古之至耳。古人能此者,史迁尤为独步”。尤为可贵者,《论文偶记》论述了古文中音节、节奏,这在此前的文章学中论述得不多。晚清以降,文坛流行对古文声音、节奏的探讨,与《论文偶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论文偶记》还系统地提出了十二种古文理想境界。首为贵奇,这与方苞为代表的“雅正”理念有异。雍正末年、乾隆初年,文坛上一度出现对“奇”的推崇,刘大櫆受此影响。“奇”非仅指字、句之奇,而更指气奇、神奇。气奇以韩愈文为代表,神奇最难得,以《史记·伯夷传》为典型。第二为贵高,高可分为识高、骨高与调高三种。第三为贵大,可分道理博大、气脉洪大、丘壑远大三种,认为“古文之大者莫如史迁”。第四为贵远,刘大櫆借助画学中“远”的范畴,以司马迁文字为“微情妙旨,寄之笔墨蹊径之外”的代表。第五为贵简,刘大櫆称简为“文章尽境”。第六为贵疏,疏与密相对。刘大櫆更为推崇“疏”的境界:“疏则生,密则死。”他以《史记》为疏之代表:“子长拿捏大意,行文不妨脱略。”第七为贵变,又细分为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他以司马迁、韩愈之文为典型。第八为贵瘦,“文至瘦,则笔能屈曲尽意,而言无不达”。第九为贵华,以《左传》《庄子》《史记》为代表。第十为贵参差,刘大櫆认为“虽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参差正是古文与骈文的重要区别。第十一为贵去陈言,这是源自韩愈的观点。刘大櫆认为“作古文无不去陈言者”。第十二为贵品藻,“品藻之最贵者,曰雄,曰逸”。在历代作家中,“太史公雄过昌黎,而逸处更多于雄处,所以为至”。 这十二种古文境界,刘大櫆多以司马迁《史记》为例证,亦可见《史记》在桐城派中的文章典范地位。

此书版本较多,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黄秩模刊活字本、光绪十四年(1888)《刘海峰文集》本等,整理本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合刊本、《历代文话》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