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与伦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对企业形象伦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自从有了经济活动,就出现了经济伦理的问题。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相关的企业伦理观念和要求。企业由于资本逐利性的内在驱动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又生存在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为了协调和平衡企业与内外环境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应运产生。开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企业伦理研究,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又有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研究背景

国外企业伦理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中频发的“企业伦理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在社会公众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的诉求推动下出现了企业伦理研究。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显现出来,比如企业追求生产效率而忽视环境保护、采取恶意手段进行市场竞争、产品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权益、对于雇员的性别歧视和待遇不公平等。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单纯牟利而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在激起了社会公众强烈不满的同时,也引起了理论界知识分子的重视。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开始出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伦理、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欧美国家经济领域的企业不道德行为和活动十分普遍,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化,经济活动中不正当竞争、暗箱操作、操纵市场、合谋和串谋、欺骗消费者等现象十分普遍,经济行为中的信任危机和伦理危机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国政府从健全法规、加强经济管理管控上着手,理论界从学术研究领域入手,开始了围绕经济学和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规制伦理和经济应用伦理的研究内容。“经济伦理”“企业伦理”诞生的标志是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的第一届经济伦理研讨会,此次会议编辑了《伦理学、自由经营和公共政策:企业中的道德问题论文集》。此后,围绕经济伦理和企业伦理问题形成的学术成果大量发表和公布出来,一些专业期刊也陆续创办出来。在这一时期,共有50本涉及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著作出版,其中10本是专门论及经济伦理和企业伦理的,在当时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伦理和企业伦理的区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伦理研究逐渐扩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学术界掀起了企业伦理研究热潮,企业伦理得到迅速发展。在研究者中,除了神学和哲学教授外,来自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涉足企业伦理议题,出现了对企业伦理理论研究的历史问题、文献研究、综述性论文等成果,企业伦理研究日趋成熟。就在企业伦理开始学科体系建构的80年代,“利益相关者”概念形成并被引进企业战略管理中。弗里曼(Freeman,1984)出版了著名的战略管理著作,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概念,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德国和法国也出现了企业伦理研究热潮,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利益相关者概念和随后形成的理论很快进入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分析框架当中。进入21世纪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促进了企业伦理理论研究和伦理实践。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商学院开设了与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有关的课程,欧美国家商学院75%以上的本科教学计划和55%的MBA培训计划开设了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课程(Moon and Orlitzky,2011),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有直接关系;在西班牙67家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中,有25%的学院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作为单独的学科(Fernandez and Bajo,2010),其中私立大学更加关注企业伦理教学;在研究生或本科生阶段,中亚国家所调查的30所大学中有23所把商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性课程开设(Erdener,2011),各高校之间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在南部和东部非洲国家高校中,已经开设职业道德课程(Rossouw,2011),课程包括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宏观经济挑战、企业道德管理和领导力等理论。在世界大多数高校中,商业道德被作为选修或核心课程讲授。尤其是在工商管理硕士培养中,诸如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课程都有所增加。这些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常常会与美国的大学合作。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开设课程形式不同,例如,在越南和柬埔寨,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采用嵌入式课程的形式,而在斯里兰卡和缅甸,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则被作为独立的课程(Srinivasan,2011)。在亚太国家中,商业道德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基本被列为核心课程,围绕全球高等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教学研究,正在形成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探索(Seto-Pamies and Papaoikonomou,2016)。“指导伦理一体化的综合性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并在国际企业伦理研究领域开始进行推广和传播。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企业伦理问题也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企业为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但是,部分企业单纯追逐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污染环境、恶性商业竞争的不道德行为层出不穷。应该承认,经过4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一方面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企业诚信水平下降,破坏环境及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安全的伦理缺失行为频繁出现,而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现象,不仅严重侵害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起了各种矛盾和社会普遍的不满情绪,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大量破坏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案例的出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使社会交易费用不断上升而导致经济效率下降。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商业欺诈、伦理缺失等恶性事件频频被曝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理论界出现了企业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在1998年,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研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在与国际高度接轨的中国企业集团中,开展跨国经营,基本没有伦理规划和明确的企业伦理价值追求目标,更多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和管理效率化。而国内企业的伦理建设缺失度更高,在对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认知水平上,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中国化上,在提升企业伦理道德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国内有实力的国企和民企纷纷尝试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大的发展平台和市场机遇。客观来讲,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我国的一些企业成绩斐然,像海尔、联想、华为等在国际化的发展上成绩可圈可点,但是,还应该看到一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开展国际项目竞争、产业项目投资、企业并购当中受阻、受挫甚至失败,深究其原因除了当地政治、法律、文化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不熟悉项目合作中“利益相关者”有哪些,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标准和需求是什么,特别是与“当地社区”“工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国际观察者”等“利益相关者”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和合作中不熟悉“伦理采购标准”、缺乏符合客观标准和国际惯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表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需要补上“利益相关者”话语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话语议题、“企业伦理”话语标准,这些都是国内企业伦理研究领域需要尽快开展的工作,也是企业伦理实践中亟须完成的重要课题。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紧密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上对于中央企业有了明确要求,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建设。[2]特别是2010年以来,在中国企业集体参与世界经济高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关注管理过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显性层面的同时,如何深入企业伦理、哲学伦理等隐性地带?如何从学科研究角度规范企业伦理研究?如何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在企业伦理议题和规范上和国际对接?如何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完善我国的企业伦理理论并指导伦理实践?这些议题是国内企业伦理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以“责任和伦理”为主题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应该是学术界开展国际企业伦理研究前沿探索的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二)对企业形象伦理研究的主要意义

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是学科理论深化研究的需要,也是企业伦理研究与国际应用伦理紧密接轨的需要。

(1)理论意义。第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开展企业伦理研究,能够从方法论上为企业伦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工具指导。企业伦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存在并成形,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而作为方法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被普遍认同,是以战略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形式进入企业管理的,并推动了企业管理发展,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企业伦理理论界对于其贯穿于企业伦理始终的价值认知。本书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具论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伦理形成的历史溯源,全面突出和强化利益相关者方法论在企业伦理中的工具价值和分析功能。第二,基于企业主体追求“善行”的理论假设,从理论上论证企业伦理的主体性。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为中心,围绕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的诉求,进行逻辑分析,为企业承担伦理责任的主体性提供理论支持。企业承担伦理和企业伦理主体的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也是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确认企业伦理的主体价值,对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的理论深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第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关系研究,有着实体论和内容论的意义。企业伦理研究不是纯粹的规范性伦理讨论,企业伦理是对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善与恶的评价,也是对关系价值的认知和确定,更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伦理责任的评估和确认。对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分类和模型研究,对于企业伦理责任的规范研究,本身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和企业伦理的主要内容。第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伦理理论研究与国外企业伦理研究实现话语相同性、规范一致性、范式相容性。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和建构的企业伦理研究中,已经广泛使用“利益相关者”概念、范畴和理论分析企业伦理问题,去构建伦理关系。而在我国的企业伦理理论体系中,尽管有的学者引进了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更多地重视其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对于伦理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规范发展,完善应用伦理研究体系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企业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其首要任务是运用伦理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企业经济管理行为或制度进行道德界定和评价,同时积极构建实践伦理内容和体系,这将极大地丰富应用伦理中的理论内容。

由此可见,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对于推进实践伦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科理论提升的意义和价值。

(2)实践意义。从企业经济管理应用实践角度而言,其意义具有以下四点。第一,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有助于构建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经济秩序。企业作为微观组织,其经济效率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开展企业伦理研究,就是要对经济活动中合乎伦理道德的制度、规范和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公正、正义及伦理秩序建设。第二,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有助于推动行业和产业层面企业伦理标准和规范建设。产业经济、行业部门中的经济秩序具有一定企业伦理特色,开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工具论的企业伦理研究,对于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和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现代企业的低效率和负效率,与企业处理利益相关者的能力、策略等有直接关系,这本身就是伦理关系的识别、认同、强化和维护问题。从理论上对于企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的研究,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伦理规范工具论、方法论指导,更能直接促进企业伦理中的制度伦理、规范伦理和行为伦理的建设。第四,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能够在实践层面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活动接轨,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价值。[3]

企业伦理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有效的企业伦理是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以公平交易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深入开展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伦理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化企业伦理研究和推动企业伦理实践无疑都具有积极意义。